李舒琴
(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院,甘肅蘭州730030)
試論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民族團結
李舒琴
(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院,甘肅蘭州730030)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維持我國西北地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戰略需要和重大舉措;民族和諧、社會穩定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條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須繼續、更好地實施向西開放戰略,加強我國西陲安全事關西北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發展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進展成敗。
絲綢之路經濟帶;民族團結;國家戰略;社會治理
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黃金路段,沿途民族眾多,關系復雜。和諧的民族關系與社會穩定是建設事業之基。只有西北地區民族和諧、社會穩定,才能成功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討論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政府的作用無疑最為重要。政府在招商引資、談判訪問、咨詢考察、鋪攤子、上項目的同時,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市場體制構建新要求,很有必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法治建設、秩序規范、消解社會矛盾、營造民族和諧關系等方面,其中關鍵是社會和諧穩定。而要達到社會和諧穩定,首先是民族關系和諧穩定。
營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和諧穩定,以下三個問題無法回避且至關重要。
一是嚴格防范“三股勢力”的暴力恐怖活動。這是一場維護祖國統一與企圖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之間的政治斗爭,這場斗爭的勝利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基本條件。
二是堅決執行少數民族政策。民族團結是穩定之基、發展之源、人民之福。處理民族問題,必須講原則、講法制、講政策、講策略,嚴格區分矛盾性質。要堅持依法管理,維護民族團結,把個別極端勢力同廣大少數民族群體區別開來,嚴格執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防止以極端對極端,防止誤傷民族習俗和宗教情感,防止只圖眼前一時之需而遺患將來長遠。這需要黨和政府的深謀遠慮和高超智慧,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至關重要。
三是加強社會治理,積極應對各族民眾利益訴求。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多為民族聚居區,面對這種客觀事實和基本情勢,提出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成為一個“民族團結進步帶”的目標,是題中應有之義,其中的關鍵就是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問題。如何才能使社會治理現代化,在不同的層級層面和視角,會有不同的規定和解讀,就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而言,最基本的是依法治理,良法治理,文明執法;發展經濟,造福民眾,惠及民生;尊重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維護民權,收攬民心,堅固社會穩定的基礎。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構筑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戰略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沿江、沿邊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對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對外開放格局中,內陸開放、向西開放相對薄弱。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符合中亞、中東地區“向東看”戰略,也符合我國向西發展、向西開放戰略。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促進我國西部地區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拓展內陸開放深度與廣度,在空間上形成沿海、沿邊和內陸開放互為依托、相輔相成、東中西協調發展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城鄉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受地理、自然條件等的制約,西部廣大地區仍然比較落后,一個重要原因是開放水平較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西部大開發促進西部大開放,以大開放帶動大開發,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大范圍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集聚,對于加快形成內生增長與外向發展互補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西部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90年代,針對蘇聯解體、中亞國家獨立發展、西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地理區位劣勢,學術界在討論中特別強調了對外開放中的向西開放問題。如今的形勢已同那時有很大不同,在向西開放已然成勢的情況下,特別強調西北地區向西開放時,不可輕視全方位開放,或許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向西開放是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組成部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強調、抓緊向西開放,絲毫不能放松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如繼續“向東看齊”和更進一步“向北開放”等。這是地理方向的“全方位”開放。
第二,向西開放是一個綜合戰略方針,起碼包括國內要建立完善的內部市場;與國外互聯互通,明確邊境開放措施;國內外市場準入制度和國民待遇問題。這其實是一個法治建設問題。市場經營、內外交往,遇事處理,或協商,或法斷,依規依法有序有章。這是在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條件下,交易、交往諸種規矩方面的全方位開放。
第三,經濟帶與向西開放是一個長期的建設,既要主動積極,又不能期望跨越式發展或短期內突飛猛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資源稟賦差異很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域內是落后地區,在域外的中亞西亞,多為不發達國家,歐盟、中國西部地區的互聯互通、互利互補,還需時日。在建設過程中,只有加強溝通,加深了解,增進互信,促進對接,找到利益契合點,才能共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合作規劃,推進務實合作。所以,步伐上要扎實推進,不能搞“大躍進”;效果上不能期望立竿見影,短期內取得重大成效。要有持之以恒、長期奮斗的準備。這是長時段、多樣性、不平衡、既積極又穩妥的時空、措施方面的全方位開放。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域外國家和地區,中亞與中國毗鄰,西亞與中國隔鄰,歐洲是遠鄰。中國無疑需要中亞、西亞國家的發展繁榮與和平穩定,因為它對中國的西陲安全、向西開放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至關重要。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域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存在著戰亂、恐怖襲擊威脅和極端勢力犯罪等不穩定因素,直接影響對中國西部地區的穩定。
首先,阿富汗形勢動蕩,滋生“三股勢力”、毒品、有組織犯罪等安全問題的誘因。美軍的撤離,給一些宗教極端勢力有了得以壯大的機會。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它會利用阿富汗四通八達的地理條件向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擴張,嚴重影響我國西北地區民族關系和社會穩定,甚至可能嚴重阻礙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這需要密切關注和嚴加防范。
其次,絲綢之路經濟帶途經的中亞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五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三股勢力”的侵擾,不能集中于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影響到社會穩定。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形勢同樣會直接、間接影響我國西北地區的和諧穩定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能掉以輕心。
再次,西亞、南亞一些國家的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也異常活躍,他們一方面制造輿論,蠱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動,破壞該地區的社會安定,使毗鄰國家深受其害。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不穩定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我國西北地區的形勢,不能輕視。
最后,我國國內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穩定與發展關鍵在新疆。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心,憑借相鄰的地理優勢和關聯密切的人文環境,新疆的向西開放不斷擴大,對外經貿合作關系不斷深入,合作領域不斷擴展,合作規模不斷發展。但“三股勢力”的活動成為影響新疆穩定的重要根源,新疆境內的暴力恐怖活動大多與境外有關聯。中亞、西亞、南亞地區的繁榮穩定對新疆的穩定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無論是向西開放方針的實施,還是是西部地區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都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社會治理需要考慮的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在學術界和政府層面,需要的是大智慧、新思路。為此,國家和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用良法善治實現自身管理現代化、爭取長治久安的同時,需同這些地區國家密切合作,同國際組織、域外大國密切配合,尋求和平穩定之策。
[1]胡之德主編.蘭州大學絲綢之路論文集[C].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
[2]倪國良.向西開放——中國西北地區與中亞五國關系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3]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編.西北史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
[4]李明偉.絲綢之路與西北經濟社會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
[5]李明偉.絲綢之路貿易史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
[6]陸慶夫.絲綢之路史地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
D6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5)06-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