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劍國
慈溪走向經濟強市的五點布局
岑劍國
2014年慈溪市GDP可望達到1100億元,工業總產值可望達到3200億元,縣域綜合實力和經濟基本競爭力均列全國前十強,名副其實地成為縣城經濟中的經濟大市。可與之相對應的是矛盾和挑戰也擺在面前。當前,慈溪面臨的最大矛盾,就是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和人民群眾對品質生活幸福家園的追求中更加注重追求質量效益,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打造“富態、優態、活態”的經濟升級版之間的矛盾;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突破發展優勢漸趨弱化的困境,在新的起點上重塑發展新優勢,從經濟大市走向經濟強市的挑戰。具體舉措如下:
強化經濟工作在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按照精準發力要求,著力增強各級干部對經濟工作的重視,以建立服務經濟發展新機制為目標,提高服務經濟的水平。編訂新型經濟評價指標,圍繞發展動力、增長方式、市場主體、產業結構、經濟布局等五方面內容,用“環境控制、結構優化、收入增加和效率提高”等評價指標,作為升級版的評價體系,強化對升級版經濟工作的引領;完善政府有形之手,加強典型帶路,明確政策導向,注重應急體系建設,著力提高經濟下行時服務協調和處置能力,加快行政體制軟環境建設,構建權力(配置)制約、全面(運行)公開、規范操作、監督預警、公眾評估等“五位一體”的常態化權力運行體系,抓緊實施“四單一網”制度建設,明確權力清單、負面清單、監督清單和責任清單,健全經濟信息運行監督服務網絡,延伸經濟觸角;以開展“省深化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的契機,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豐富政策導向新舉措,產業政策的合理性決定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效性,在產業扶持政策上,要以產業的生命周期、資源配置效率、投入產出貢獻作為政策重要取向,鼓勵和支持促進企業治理結構轉變,要積極引導企業加快推進建立“產權清晰、治理規范、經營有效、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管理模式由家族關系契約向現代合同委托代理契約轉型、家族式管理向現代公司治理轉型,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支持經營方式的創新。
用大重組來盤活存量。加大推進低效建設用地的開發力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和原廠房,依法依規興辦新興產業、商業服務、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服務業,對企業二次開發低效建設用地免征相應的稅費、減收土地的級差價款;探索自行開發、臨時改變用途、就地轉換功能和用途、定向收儲等土地開發辦法;完善現有生產資料交易市場平臺,圍繞土地、設備、勞動力、資金開展大重組,激活閑置資源,促進資源要素整合,對企業之間在重組、兼并和收購過程中土地、房產等資產置換涉及不動產轉移的稅費等,市級財政部分實行靈活的繳返手續,免交行政性收費;加快存量房地產消化。綜合平衡征遷計劃,鼓勵安置房購置、支持中介服務等,加快消化一批房地產。
用大數據來撬動增量。推動大數據的收集、研究和運用,加快公共基礎平臺建設,大力發展企業電子商務平臺,深入發展B2B等多樣化的電子商務模式,引導和支持企業應用先進制造模式,發展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制造服務等在內的智能制造業,推動慈溪產品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用差別化政策提升質量。建立健全企業分類評價,進行差別化政策引導。圍繞畝均產出、企業效益、產品附加值、能耗及污染排放等水平,對企業進行分類,并據此開展“托、拉、幫、扶”,對大企業、品牌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施重點扶持,對畝均產出比較低的企業實施“空間換地”,對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實行改造淘汰;積極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推進具有區域特色的“三大體系”建設。鞏固和提升民營經濟體系,實現治理結構規范化,市場準入公平化,產業發展科技化,社會責任加大化;構建和夯實現代產業體系,堅持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就業能力強,產業高端化,相互協調化,發展低碳化;孕育和形成適合區域特點的市場經濟體系。
主動營造多元開放環境。加強改善環境的硬件,切實抓好經濟規劃、空間規劃編制和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在加強公共服務上下功夫;補好軟環境上的短腿,以深化改革為抓手,廢除制約發展的各種因素,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來市場活力“加法”,做到“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環境佳”,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扶持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發展壯大。注重在“個轉企”過程中發現優良企業苗子,加大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及種子項目的支持,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利用專利、專有技術等科技成果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通過政策扶持激勵、大會表彰獎勵、輿論宣傳引導等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使融資、品牌、人才、財富、規范、激勵等功能為發展服務;政府有形之手要幫助企業厘清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保障企業上市的要素供給和配置。
提升企業防范和應對金融風險能力。加快培育社會征信企業,加強中介組織對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評價,努力打造誠信企業和誠信慈溪;扶助部分優質信用擔保機構,政府承擔部分風險責任;完善企業破產制度,健全企業退出援助機制,降低退出企業的沉淀成本、外部成本和社會負面影響,對破產企業處置建立協調退出援助機制,優化破產、重組、和解、托管、清算等規則和程序,強化債務人破產清算義務,推行競爭性選任破產管理人辦法,探索債權人、債務人接盤退盤優惠政策,保護好社會先進生產力。
推進產業多向融合。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形成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的互動發展格局,實現由制造業“一枝獨秀”轉向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并蒂競放”;加快生活性服務業與城鎮化的融合,培育若干輻射和帶動效應強的生活性服務業,形成商貿流通、觀光旅游等特色服務業發展區域,建設一批富有城鎮特色的消費性服務業集聚區和特色街,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區域服務業發展格局;加快農業的“接二連三”,堅持農業高效化、特色化、生態化的發展方向,拓展農業生產生態生活功能,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精致農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拉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
推進經濟的內聯與外合。內聯促提升,積極營造和鼓勵企業之間合作聯合的氛圍和政策支持,引導企業深入實施“三名”工程,鼓勵企業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紐帶,通過債務重組、股權收購、資產收購、合并等方式實施兼并、重組和收購,打通產業鏈,提升組團效應,支持傳統行業在組織形式創新、生產方式創新、互聯網化、產業鏈條擴展或削減方面的改造提升;外合增潛力,積極推進新興產業集群區的建設,主動承接杭州灣新區的輻射,跟蹤研究上海自貿區、舟山國家級海洋經濟開發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發展趨勢,特別是強化與上海開發區的戰略合作,抓住產業轉移的大好時機,實現區域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的融合交匯,提升我市產業發展水平。
推進“三鏈”延伸提升整合。政府要打好“組合拳”,鼓勵引導市場主體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整合提升,營造新型“微笑曲線”。
通過立體招商促進產業平臺要素集聚。加大招商工作統籌和協調,推進新興產業集群區、慈東濱海區、各鎮(街道)在招商引資和項目開發上的合作,完善招商考核辦法,改變各地各自為政招商局面,對重大項目和重點引進產業實施統一招商,通過優勢互助、利益共享等方式提升招商質量,建立利益補償機制,推進各地之間的協同發展和資源互補,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的區域產業結構;改進現在招商模式,在“點對點”的傳統招商模式基礎上,積極開展“點對線、線對點”,“點對面、面對點”招商,大力引進一批對接塊狀經濟和城市經濟的招商項目,提升塊狀經濟集聚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工業和城市的互動升級。
探索多元化園區管理開發模式。探索企業主導型產業園區開發模式,引入“產權式地產”開發模式,提高功能配置調控力;探索企業引領型園區建設協作模式,與上海張江開發區、金橋開發區開展戰略合作,通過合作建設園中園、托管園、飛地園、共建園等形式,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技術;探索供應管理型園區建設模式,圍繞主導產業建立行業協會,完善行業協會功能,做好政府部分職能向行業協會授權工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代表、協調作用。
作者單位:慈溪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