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璋 易鵬
摘 要: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是規范傳播秩序、形成正確網絡輿論工作格局的重要舉措。針對中國在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過程中存在著部分網絡媒介道德倫理底線缺失、道德責任主體嚴重缺位、違反新聞真實性原則、出現輿論導向錯位、輿論內容不健康、傳播秩序不規范等現象,認為應從自律和他律、道德與法律等多重路徑去規制網絡媒介的傳播行為,使網絡媒介真正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道義良心”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網絡輿論;新聞真實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4-0073-05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范傳播秩序”。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全面應用使社會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網絡媒體已經逐漸變成一種強勢媒介,網絡在中國傳播秩序中產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梢娚鐣枨蟮耐恿司W絡媒介的迅猛發展。加強網絡媒介的社會責任建設,形成網絡虛擬空間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網絡媒體構建多元化綠色網絡環境對于促進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網絡媒介社會責任缺失的表現
網絡新技術的蓬勃發展深刻地改變了傳播權力和話語權分配的版圖和格局,網絡新媒體及網民獲得了議程設置、話語表達和傳播權力,而傳播權力的拓展使其擁有巨大的社會能量,在國外也被稱為“第四媒體”,因此對網絡媒體的研究已成為近年來國內理論界研究的熱點,但是,對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導向責任的研究尚處于一個較新的領域,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社會治理創新、網絡輿論引導與政府規制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1]。有研究者對36家網絡媒體企業社會責任開展綜合評價的結果顯示,國內網絡媒體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普遍較弱,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程度不夠[2]。一些網絡媒介社會責任缺失,具體表現在網絡媒介社會責任主體缺位、低俗之風蔓延、虛假新聞不斷、網絡侵權經常發生、網絡輿論導向出現偏差等方面。
(一)部分網絡媒介道德倫理底線缺失,道德責任主體嚴重缺位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將社會輿論產生的力量與廣大群體的理想信念、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和教育的力量相互結合而起作用?!懊襟w的信息豐富性對用戶信任和感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影響,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這也說明媒體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獲得用戶信任?!盵3]網絡媒介的全球性、虛擬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導致網絡社會的道德運行與傳統社會道德運行存在的法律制裁、社會輿論、利益機制等外在力量約束存在的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性使得道德約束對網絡行為的調控作用和約束力大為降低。同時,與傳統媒體比較,網絡媒介從傳播內容上更多地展現了后現代文化的特征。弱化、消解既有的社會道德成為某些網絡媒介的低端追求,一些網絡媒介從根本上違反新聞真實性的底線,傳播不實消息和網絡謠言。傳播者個體化、自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一些網絡媒介對個體發布的信息審核不嚴,并以信息海量等理由推卸自身的審查責任。因此導致侵犯他人隱私、網絡謾罵和人身攻擊等諸多違反網絡道德準則而影響他人生活等行為的泛濫。
(二)部分網絡媒介違反新聞真實性原則,出現輿論導向錯位現象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的著名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指出:“媒介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應該符合真實性、客觀性、公眾性等專業標準?!盵4]網絡輿論是公眾在網上公開表達的對某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傾向力的共同意見。網民輿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網絡媒介發揮“議程設置”、內容安排及評論開放等功能,網絡輿論的強度可能推動一些社會事件的透明化,但盲目的跟隨則會導致事件更加復雜化,使輿論導向出現偏差,為了追求點擊率而犧牲新聞的真實性,對網絡媒介的公信力與自身形象的樹立會帶來極大的危機。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易于牽引輿論導向。一些網民肆意散布或傳播一些無中生有的謠言、假信息,進而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根據《2013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顯示,虛假新聞呈現出以下特征:數量大、種類多;涉及的媒體類型廣泛;虛假新聞體現出鮮明的媒體融合特征;追究查處的力度有限;虛假新聞背后的社會情緒值得關注;圖片、視頻引發大量虛假新聞[5]。網絡媒介對虛假消息的抵制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公眾問題。
(三)網絡媒介引導的部分輿論內容不健康,形成不良的網絡文化生態
低俗文化是網絡社會中低級趣味的、庸俗的負面文化,是高雅文化的反面。一些不負責任的網絡媒介傳播了大量低俗內容,導致輿論內容不健康,低俗文化泛濫。一些網絡媒介為了賺取相應的點擊率,大肆傳播“艷照門”等容易吸人眼球的事件,這些充滿誘惑力的低俗內容頻繁出現在各大網站的娛樂、兩性、游戲等欄目中,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對受眾進行沖擊,為互聯網的色情、暴力和低俗內容的傳播推波助瀾。“三俗”之風、不健康文化的泛濫侵蝕著受眾的思想,嚴重腐蝕著網絡受眾及廣大青少年的價值觀念,甚至引起網絡受眾道德價值觀念的變化。
(四)網絡媒介傳播秩序不規范,存在著網絡侵權、有償新聞等違法越位行為
網絡媒介傳播秩序是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的重要價值目標。而一些網絡媒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導致網絡侵權事件屢屢發生。有償新聞是指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利用職務特權為自己或單位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而有償不聞是指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主動或被動獲取報道對象所給的好處費后,放棄本該承擔的輿論監督職責,不予報道甚至主動隱瞞的一種腐敗行為[6]。一些網絡新聞媒介斷章取義、片面地報道一些機構的負面信息甚至出歪曲事實的報道,目的是為了獲得豐厚的物質利益或“封口費”,甚至出現了多起敲詐、勒索的案例。一些被網絡舉報的政府官員為了掩蓋自身的丑行或不法行為而賄賂網絡媒介從業人員,給予網絡媒介總編、記者或編輯豐厚的物質利益,出現了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諸多違法行為。
二、中國網絡媒介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管制機構分散,獨立性不強
中國媒介是政府管制機構,其管制模式交叉重復,不僅導致相關部門之間的利益相爭,而且會產生諸多弊端:第一,整體規劃政策部署安排困難;第二,管制難度加大,效率降低,權限分散、重復管理,造成資源浪費,不能真正起到管制作用,容易導致攬功諉過、監管責任不明確的嚴重法律后果;第三,網絡媒介政府管制機構應該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只有具備了獨立性這一特征,媒介的管制機構才能夠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樹立起秉公任直、公平合理、不偏不倚的社會信任形象。
(二)網絡行業規范及自律具有局限性
第一,網絡行業不規范及自律行為失范,在執行措施和網絡安全保障力度上略顯乏力,強制力度不夠,使網絡參與者可以肆無忌憚地侵犯他人的隱私;第二,網絡行業在自律運作過程中,需要依靠第三方認證機構來完成相關的認證,而這種不具有法律效應的認證會產生無法取信于民的弊端。第三,網絡行業從業者思想道德水平良莠不齊,在自律模式中用戶與業主交互界面存在不對稱問題,隨著社會生活與網絡媒介的緊密聯系,網絡秩序不一帶來的危險尤為顯著,網絡自律能夠履行的承諾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因而,中國網絡行業的自律監管是相對薄弱的,不能讓行業自律僅僅成為強大利益集團的代表體,更應該照顧到社會弱勢群體和公眾的利益,建立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政府機構進行行業自律的監督。
(三)網絡立法不健全,適用性較差
現有的網絡法律、法規不健全,網絡立法、有效的執法及其配套的綜合治理體系的建立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問題。一是網絡立法者與執行者有緊密的利益關系。就中國而言,國務院及其下屬機關既是其管轄領域國家互聯網治理政策法規的主要制定者,同時也擔負著相應領域國家互聯網政策法規的執行和監督職責,這就意味著法律的立法者與執行者有較為密切的聯系。這導致其制定出來的政策法規帶有較深的部門利益痕跡,缺乏法律法規固有的強制性、規范性和穩定性。二是網絡立法層級低,主體多,在網絡立法過程中易導致程序公開不透明、立法效益低等因素。三是互聯網立法的可操作性差。中國現行的互聯網法律框架條文比較多,執行細則較少。對于出現的網絡侵權和違規行為沒有具體的懲治辦法和可行的操作條款。
三、優化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的路徑選擇
面對網絡媒介社會責任缺失現狀,需要我們從自律和他律、道德與法律等多重路徑去規制網絡媒介的傳播行為,使網絡媒介真正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道義良心”的社會責任。
(一)強化網絡媒介社會責任自律體系建設
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的主體不僅包括傳播從業人員,而且也包括網絡媒介機構和組織本身?!疤貏e是在現代大眾傳播事業日益集中成為一個個龐大集團的今天,我們更有必要強調每一個媒介機構也是責任行為之主體,它擁有單個從業者正常情況下所應有的一切權利、特權與義務?!盵7]網絡媒介社會責任自律建設主體主要包括行業組織和網絡受眾。
一是強化行業自律。建設網絡媒介社會責任自律體系,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協會的作用,推行網上誠信體系的建設。中國互聯網協會牽頭組織研究并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互聯網終端安全服務自律公約》基本涉及了互聯網行業的所有相關領域,具有一定的價值導向性,對倡導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網絡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具有局限性,其作用的效度低,只有在實施的過程中與互聯網法律法規相結合,才能夠更好地促進互聯網行業依法自律、守法經營?;ヂ摼W行業實現了自律,才能夠推進綠色網絡的建立,行業組織的每一位成員有義務做到自覺維護社會核心價值觀念、自覺傳播先進文化、抵制庸俗之風、維護公平正義構筑網絡社會責任。2013年5月,浙江、上海等地率先成立了新聞道德委員會,成為媒介社會責任建設的重要力量。
二是加強行業內成員專業教育。媒介專業教育的加強,是網絡媒介成為一個獨立專業的重要標準。所謂“專業”特指在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實踐中,用來描述職業生涯某一時段、某一人群用來謀生而長期從事的具體業務作業規范。在網絡媒介的社會責任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從業者知識體系的建設,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學習內容,提高網絡從業者的政治覺悟,培養他們的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切實加強網絡媒介的工作素養,針對網絡媒介從業人員的特點,進行必需的資格認證,不斷加強從業者職業道德精神,增強維護網上傳播秩序的自覺性,增強辨別和抵制虛假信息的素質和能力,使之成為一支富有戰斗力的行業隊伍。
三是推動網絡受眾參與度。從中國網絡媒介的系統構成層次上來看,網絡受眾不僅是影響這一系統的外力因素之一,而且是這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受眾群體的廣泛參與也是推動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的重要因素。以弘揚社會主旋律,建立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網絡環境為立足點,積極引導廣大受眾利用先進、科學的網絡技術傳播祖國的先進文化,提高網絡受眾群體的道德素養,塑造社會健康心態與個體美好心靈。加強網絡法治建設和宣傳教育的力度,讓遵紀守法成為網絡實踐的基本準則。同時,在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中,網絡可以作為媒介事件的投訴者存在,網絡受眾也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參與到網絡媒介行為規范的制定,網絡媒介投訴的裁決過程中??梢晕站W絡代表參與到網絡媒介社會責任構建組織中,特別是評議組織和監督機制中,設計較為合理的制定網絡媒介規范的程序和辦法,將網絡受眾的評議作為重要的環節,甚至可以采取網民投票的方式。網民協議是網民媒介處理與網民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在事實上構成了對網絡媒介本身的一種規范。
(二)構建網絡媒介社會責任他律體系
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強調多方參與,建立清晰的戰略目標和相互協作機制是前提,健全政府監管體制和法律約束機制是保障,以文化自覺引領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是重要方式。需要從政府、行業和網絡受眾群體等多個層面構建他律責任體系。
第一,建立清晰的戰略目標和相互協作機制。在政府層面,要考慮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秩序的總體規劃下,實現網絡媒介社會責任構建和良性循環的雙贏。在行業層面,應將網絡社會責任建設與行業的效益相互協調統一。在網絡受眾群體層面,應將對受眾群體隱私的保障作為首要任務,實現網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安全的交流、共享的平衡與協調。建設網絡媒介社會責任涉及部門較多,層面較廣,傳統的政府主管部門面對互聯網跨地域、虛擬性和扁平化的特點,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及能力,僅憑單一的政府部門是很難實現對虛擬社會的全面監督和管理,。如何能夠更好地解決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涉及部門層多面廣的問題,就需要做到有效防止網絡媒介社會責任與社會發展的脫節,有效防止網絡媒介社會責任摒棄了時代發展的規律,需要在社會責任構建之初準確把握時代脈搏,與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緊密聯系、統籌規劃。
第二,建立相對完善的政府監管體制和法律約束機制。一方面,應先改變中國網絡媒介繁冗、重疊、無序化管理的狀況,整合現有的監管機關的職責,設立相對統一的媒介監管體系,建立綜合監管機構。有利于從管理體制和政策規劃上打破部門間利益,減少監管機構之間的大量協調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對問題的處理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全面提升。同時,再根據業務需要和網絡媒介性質分設兩個專門的直屬監管部門,對新常態下的媒介傳播平臺進行分類管理和集中許可,對媒介傳播內容進行集中監管和查處,對涉及多個網絡媒介的監管直接由綜合監管部門負責,解決交叉監管資源浪費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快網絡立法進程,采取有效的法律策略。在網絡社會責任建設中,應向網絡受眾群體明確法律的適用范圍和法律界限。目前的網絡法規對人肉搜索、網絡色情、網絡侵權、網絡冷暴力等網絡違法行為,還未能很好地進行界定與規范,因此,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來制定、補充、完善、健全相關法規十分必要,對網絡法規的立法工作要與時代相結合,與社會的網絡發展狀況相結合。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指導方針,建立網絡文明行為規范,引導受眾利用網絡建立有序和諧的綠色上網環境。二是防范網絡技術的濫用。對那些濫用計算機網絡來表達、傳播暴力、色情、假新聞等不良思想、信息和言論的行為,以及侮辱、誹謗他人或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網絡違法犯罪行為,予以堅決禁止和打擊。
同時,加大網絡法律的執行力度,促進運營商社會責任感與法律意識的提升,自覺履行好網絡管理職責。構建“電子警察制度”,提升網絡監管部門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現能力和處置水平,建立健全對網絡不良信息舉報和控訴的方式;大力探索網絡實名制的具體施行,運用網絡實名制實現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制約和網絡受眾的自我約束。
第三,以文化自覺引領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形成社會責任擔當的文化氛圍。加大網絡立法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網絡行業與受眾群體認識到在虛擬空間必須遵紀守法,違法行為同樣會受到法律制裁。各級網絡媒介管理機構應開設專欄加強網絡媒介傳播法律的宣傳。針對與網絡生活息息相關的青少年,在學校培養階段可以開設對網絡法律法規和文化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覺。在社會上倡導發布健康、綠色的網絡文化信息,使網絡受眾在思想意識上提升網絡素養,實現信息行為的自我約束和控制,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準則,從根本上消除信息污染源。
四、結語
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是一項漸進的系統工程,是虛擬網絡與現實社會關系的對接, 守好網絡這一輿論陣地, 對于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文章從政府管制機構分散獨立性不強、網絡行業自律規范具有局限性、網絡立法適用性差、網絡技術手段不足、道德趨于弱化等方面分析了網絡媒介社會責任缺失成因,對于我國在新時期下的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給出了相關的建議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良好網絡媒介素養的形成,相信隨著學界和社會對這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將會把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推向一個新臺階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芮必峰,張冰清.新的傳播權力呼喚新的社會責任——以“合肥少女毀容案”的網絡傳播為例[J].新聞記者,2012(4):31-35.
[2]田虹,姜雨峰.網絡媒體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4(1):150-158,176.
[3]Cho C H,Phillips J R,Hageman A M,et alMedia richness,user trust,and 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visual web site disclosures[J]. 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9,22(6):933-952.
[4]新聞自由委員會.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展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2013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4(1):3-20.
[6]周建青.傳媒“亂象”與“把關”[J].現代傳播,2010(10):21-24.
[7]王天定.誰的責任、向誰負責、負什么責任——淺議媒體社會責任的概念及特點[J].科學·經濟·社會,2007,25(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