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兵
和世界其他古老的文明一樣,中華文明也是從美麗的神話和傳說開始的。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伏羲、神農、黃帝、蚩尤、大禹、西王母……這些文明萌發階段的神話和傳說,大多數發生在甘肅地域或者與甘肅大地密切相關。在考古研究的佐證下,縹緲的傳說漸漸清晰起來,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可辨的脈絡——中華文明在甘肅大地生發和傳承的過程。
讓我們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形象,來檢索文明的履歷。
?伏羲
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是從甘肅大地上升起的。其標志就是偉大的伏羲,而證據就是大地灣的考古發現。大地灣文化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使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忽然找到了一種幾乎可以觸及的實證對應。
與此前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主角不同,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體系的建立自他開始。傳說中的伏羲,蛇首人身,能呼風喚雨。這個形象與從天水出土的兩件人面鯢魚(原始龍)彩陶瓶上的形象驚人地相似。而去除神異的成分,把他還原成人的時候,我們看到傳說中的三皇之首伏羲,出生在甘肅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靜寧縣南一帶),大地灣恰好就在古成紀的地域,周邊沿革下來的地名、地貌與傳說也非常吻合。因此,可以認為,這里就是伏羲部族曾經活動的主要區域,他的主要貢獻就完成在這一片土地上。
關于伏羲的年代,傳說中的時間跨度非常之大。而把傳說中的主要事跡與文化分期對應分析,我們可以把伏羲看作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部落領袖。他的生活年代可能就在大地灣文化時期。這就讓我們完全有依據展開美好的想象,把大地灣的發現與伏羲的傳說對應起來。
他是一個思想者、行動者和建設者。他帶領先民在艱苦的實踐當中總結了寶貴的經驗:他看到蜘蛛結網,就教大家用繩子做成網罟,打魚方便了許多;他把野地里的谷物拿來栽培,發明了農業種植;馴順的豬、羊在附近的草灘上養起來,比捕獵要輕松很多;腳底下的黃土和泥燒制成了陶,盛水、煮飯就有了器物;谷物、肉食要用火煮熟來吃,不再茹毛飲血……文明的形態在漫長的日子里形成了。
生活慢慢改善了,人民依然蒙昧。伏羲于茫然之中盤坐于卦臺山,仰觀天象,俯察地形,觀察鳥獸文采,體味草木榮枯。忽一日,眼前河水中一匹龍馬負圖而出,直落河心分心石上。分心石幻化成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卦爻分明。伏羲據此洞察天地玄機,創制了八卦圖:乾為天,坤為地,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震為雷,巽為風。以此反映世間萬物的形狀變化,解釋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結束了人類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八卦后來衍生為影響中國文化體系的奠基之作——《易》。
成紀的天地,看得久了就太局促。于是,伏羲帶著族人向東遷移,經由三遷,從渭水之濱走向黃河平原,最后在陳(今河南淮陽)建都。三遷的過程就是文明傳播的過程。雖然沒有考古證據明示這個過程,但是可以認為伏羲部族的影響是極大的。這個部族在遷徙流轉的過程中,把文明和血脈播撒到了廣大的地域。直到今天,漢族、苗族、彝族等都視伏羲為共同的祖先,可見其影響之廣。
常常與伏羲相提并論的是女媧。在上古神話傳說中,女媧是創造人類的偉大母親,也是三皇之一。傳說在伏羲之世,她輔佐伏羲治理天下。伏羲之后,群臣推舉她即位,號媧皇。相傳,今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鄉就是她的誕生地,謂“媧皇故里”,就在伏羲出生的成紀地區。從她的嫁娶婚配之神的地位看,女媧的生活年代也是在大地灣文化時期。
關于女媧的傳說,最重要的是摶土造人和煉石補天。這些傳說是人類創世紀的東方版本。而伏羲兄妹成婚的故事則和西方諾亞方舟的故事屬同一類型。
伏羲、女媧的神話與傳說,是人類早期記憶的口頭遺傳。這些傳說與神話,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框架和發展方向。盡管其中有許多荒誕不經的成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文化的最早成就出現在西北黃土高原的渭河流域。甘肅大地是中國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從大地灣的發掘可以看到,距今8000年前,這里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文明。而在仰韶時期的大地灣,文明已經比較發達了。
位列三皇最后一位的神農氏,很明顯已經是成熟農業時代的象征。有的說法里,把他和炎帝合為一身。神農氏的出生地在今陜西寶雞一帶,他的部落活動在今渭水下游,與伏羲、女媧的活動地區相鄰。
?黃帝
當時間進入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五帝的時代來臨了,這可以對應到考古文化分期的仰韶文化中期。這個時候,神話的成分已經淡漠了許多,很多傳說已經有可能驗證了。原始氏族公社開始解體,新的社會形態出現。
黃帝為五帝之首,姓公孫(一說姓姬),名軒轅,號軒轅氏、有熊氏,傳說誕生在今甘肅清水縣軒轅谷。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說:“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他的部族興起的地區就在甘肅慶陽一帶。而他的歸宿也在甘肅境內。根據典籍記載和學者們的研究結論,真正的黃帝陵在子午嶺西側的甘肅正寧縣五頃塬鄉,而不是陜西的黃帝陵。
黃帝時期,生產力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一個個部落崛起于丘陵、河谷和平原。當弱小的部落需要結合成強大的群體的時候,黃帝應運而生了。他先以戰爭的手段將炎帝的部落統一,從而形成了華夏族。在經過“涿鹿之戰”消滅蚩尤后,平定了天下,形成了一個早期國家的形態,獲得了對廣大地域的統治權。他的疆域西至平涼崆峒山一帶,東到大海,南面到了長江沿岸,北面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
黃帝身上還是有人神合一的成分,相傳他最后乘龍飛升,位列仙界。在和炎帝的戰爭中,他統帥10萬神兵、10萬鬼族、10萬人眾,以天上的猛禽作旗幟,以地上的猛獸作前驅,戰于阪泉之野,經三戰而得勝。但是很明顯,他身上的人間君主的形象已經遠遠大于神異色彩了。
在成為天下共主后的19年,黃帝西行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如今,崆峒山還有摩崖石刻“黃帝問道處”,以示紀念。
這是一段有意味的對話。黃帝問:“我聽說先生明達大道,故愿請問道的精粹。我想取得天地之精華,以佐助五谷生長,而養育人民。我又想獲得掌管陰陽的本領,以利群生。怎樣才能達到我的愿望呢?”廣成子說:“你所要的是事物的本質,所追求的乃是事物的殘渣!如此多欲,怎能與你交談道的精義呢?”黃帝大為驚訝?;厝ゾ觿e室靜思三個月后,恭恭敬敬地再次到廣成子修行的石室外,膝行而進。問:“聽說先生明達道的精華,請問怎樣修身才能長生久視?”廣成子回答說:“好吧!來,我告訴你。道是沒有窮盡的,但人們誤以為它有終結的時候;道沒有法則可以衡量,但人們卻以為他有極致可以探究?!眴柕赖慕Y果是黃帝由此獲得養生和治理天下的致道——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諧共生。
這段傳說的另一個版本是黃帝上崆峒山是為了向廣成子問醫。晉葛洪《抱樸子·登涉》記載:“昔圜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眾蛇皆去也。”美國學者W·愛伯哈德將此說編入《中國文化象征詞典》,認為歷史上黃帝的部族發生了瘟疫,從廣成子那里尋求到了解決的辦法。這也是西方人對中國傳說故事的認同。
去除神異的色彩,黃帝的人間形象被學者們認為是早期北方強大部落聯盟的領袖。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巨大,黃帝時代的發明創造有:煉石為銅,造指南車、舟車,做宮室、瓦甑、旃冕;他的正妃嫘祖教民栽桑養蠶,抽絲制衣;臣大撓制定天干地支歷法,俗稱“黃歷”;史官倉頡始制文字……
“歧黃之術”是對中醫的別稱,也是黃帝時代最重要的創造之一,是后人根據黃帝和他的大臣歧伯的對話整理成書的。雖然傳說還無法考證,但是可以說明在很早的年代,中國醫學就已經誕生,并且形成了基本的理論體系。
歧伯就出生在今甘肅慶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師,又是博學多才的博物學家,輔佐黃帝成就大業。皇甫謐在《帝王世紀》里說:“歧伯,黃帝臣也,帝使歧伯嘗味草木,典主醫藥、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倍易C《褚氏遺書》中說:“素問者,黃帝與歧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咨于歧伯而作《內經》是也。此書出于歧伯者多,故本紀不及諸臣耳?!薄饵S帝內經》大約成書于戰國時期,是古代眾多醫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歧伯的貢獻最大。所以,中醫又稱“歧黃之術”,歧伯也被尊為中醫鼻祖。
可以認為,黃帝時代農耕文明邦國的基本形態已經具備,社會運行的基本組織元素——文字、歷法、醫學、社會機構等已經建立。雖然這當中有的是后世附會在黃帝身上的,但是可以確定,黃帝開啟的時代完成了偉大的跨越,進入了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的青銅時代。
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大幅提升,對美的追求也因為衣食足而生發。藝術出現了,伶倫作律,榮猿制鐘和五音,人民有了音樂生活。正如把一切發明創造歸功于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使用說成起始于黃帝。對鏡貼花黃,鏡子出現了,人民的愛美之心也可以體現了?!盾庌@黃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1975年和1976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承馬臺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兩面銅鏡,其年代據碳十四法測定,距今4000多年,屬原始社會的解體時期——正是黃帝的年代。
?同樣,在距離蘭州很近的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的世界唯一的面條遺跡,也證明了同時代農業文明已經發展到的高度。
自黃帝始,先后傳顓頊、帝嚳、堯、舜,是為五帝。
?大禹
大禹的時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除了出生的神異色彩,大禹已經完全是一個群眾領袖的形象,完成了神話傳說主角從神到人的轉變。到了大禹的時代,傳說的核心是治水。他繼承了父親鯀的事業,但是把父親“堵”的方式轉化為“疏”的辦法。
傳說中,大禹治水的關鍵工程主要在甘肅境內。
首先治理的是水患最烈的黃河。大禹循河而上,至積石山,見河被高山阻擋,壅塞漫溢,他率萬民鑿開河道,引河水入大海。又說他夢中得神仙授予寶劍,劈開了積石山。這條鑿開的河道就是今天的積石峽——一條長25公里的峽谷,兩岸壁立千仞,崖壁上斧鑿之痕歷歷可見。積石峽中有禹王石、大禹斬蛟崖、天下第一石崖等,作為見證。這道峽谷后來被稱為“積石鎖鑰”,是漢地進入青藏的主要孔道,也是絲綢之路的要道。
導河積石之后,大禹又找尋源頭開辟水道,將渭水導入黃河。典籍中還有他“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番冢導漾,東流為漢”、“導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等記載。岷江、弱水(今黑河)以及漾水(西漢水)都在今甘肅境內。
以當時的生產力,以簡單的工具實施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設想,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以大禹為首領的人民與水患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這個時期的人民開始了與自然的自覺斗爭,摸索并掌握了一些自然規律;生產力水平也大幅提高,依靠群體力量,有組織的生產行為已經成為社會主流,并且取得了偉大的成果。而大禹在這個過程中也建立了絕對的權威。
大禹治水的傳說,還產生了兩個重要的精神成果:一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領導者勤政風范;二是變“堵”為“疏”的治世態度。這些都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血液當中。
遠古的傳說,今天無法驗證。但是可以確認的是,從伏羲到黃帝,再到大禹,完成了中華文明的創世階段。華夏民族形成,華夏政權的基礎已經確立,中國的國家形態出現;在社會生產和人文精神上都確立了規范和準則;形成了生產的基本形態和精神形態;已經有了比較先進的工具和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西王母
在神話與傳說的時代,西王母這個形象不可回避。西王母與甘肅的關系也十分密切。關于西王母的傳說,在歷史上的跨度大概有3000年之久。黃帝時代,《山海經》說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法戴勝。”到了周穆王的時代,她成為能歌善舞的美婦人。而在漢武帝時代,她已經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了。西王母的傳說最后和三皇五帝一起,構成了中國的神話傳說體系。這說明在很早的古代,文化交流就已經非常頻繁。華夏文化在起步階段就呈現為多種文明因子的組合。
關于西王母的傳說,最著名的是作為戰爭同盟者,助黃帝打敗蚩尤。相傳黃帝與蚩尤交戰,陷于煙霧迷陣。西王母派使者送來一符,上書:“天一在前,太一在后,得之者勝?!?這個人首鳥身的婦人還給黃帝傳授了兵符戰法,最終幫助黃帝在涿鹿戰勝蚩尤,平定天下。
西王母與周穆王的瑤池相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約會,是兩種不同文明形態的交會,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懷。
西王母作歌曰: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遠,山川間之;
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周穆王作歌曰: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
萬民平均,吾顧見汝。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傳說中的瑤池就在甘肅涇川縣??h城西2里有回中山,涇河與汭河會合處的山嘴上,北魏時期建有王母宮石窟。山陽有瑤池,泉出石窟,滴瀝如雨。相傳周穆王曾駕八駿游此。涇川古稱回中,王母宮之山因名回中山,簡稱回山。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稱:“西王母姓楊,諱回,治昆侖西北隅?!碑數孛耖g至今仍然盛傳西王母故事,每年都到西王母宮廟會朝拜、許愿。
吳晗先生認為,西王母應該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躍在陜、甘高原一帶的戎族或西戎的別名。另有學者認為,西王母應該是祁連山、青海湖一帶部落的女性首領。那里的文明也延續了3000年之久。
透過美麗神話與神奇傳說的表象,可以明白,幾千年的文明進程,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進入奴隸制國家形態之前,中華文明的基本架構已經明晰:政治體制、婚姻制度、農業生產、畜牧養殖、哲學體系、醫藥、冶煉、文字、歷法、音樂、藝術、建筑……都已經建立或者成形。而中華文明的根基有很多就是在甘肅大地上建立的。
對于上古文明,我們只能憑著已有的知識判斷,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思維,湮沒了先民的智慧和光輝——他們甚至有我們今天無法達到的智慧。即使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先民創造的生活技能,還在直接惠澤當地的人民。有時候,會恍然覺得人類的進步步履其實很慢,我們比幾千年前的先民,并沒有智慧多少。這讓我們有理由懷疑,歷史的記錄雖然在某一個時段被中斷了,但是那些傳說并非都是荒誕不經的。考古發現雖然還不能完全對應支持美麗的傳說,但是可以證明那些傳說不是空穴來風。越來越多的發現,讓模糊的故事變得逐漸清晰。按照這樣的思路看待傳說,會發現甘肅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對中國歷史文化建設的過程、文化品格的形成都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