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艷
[摘要]在農耕文明影響下,東蒙古地區經濟類型、社會文化、社會風俗等發生了諸多變化。本文從歷史社會風俗角度,以寺廟和碑刻以及節日慶典的演變為主要切入口,窺探農耕文明影響下東蒙古地區社會文化的變化過程及“漢化”的影響。
[關鍵詞]農耕;游牧;東蒙古地區;風俗;漢化
一、東蒙古地區衣食住行變遷
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中,蒙古族人口約有480萬(1990年),其中大多數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通遼市、赤峰市和興安盟等地區。據1995年的統計,僅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就有蒙古族367219人,占旗內總人口的70.59%以上。除此之外,如科爾沁左翼中旗(359359人、68.92%)、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192486人、82.78%)等興安嶺東南麓地的三盟市的蒙古族人口共計約256萬人,使該地區蒙古族的人口高于現今蒙古國總人口(約240萬),①可以說已成為世界上蒙古人最為密集的地區。然而這一地區現在也是內蒙古漢族人口流入最多的地區之一。隨著漢族人口的不斷流入,東蒙古地區漢族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對東蒙古地區造成了很深的影響。
其一,民族服飾變化。西部游牧地區的蒙古人稱中東部農耕地區的蒙古人為“短袍蒙古人”。由于農耕文明在經濟類型上對東蒙古地區的影響和農業生產模式向東部蒙古地區的擴張,東蒙古地區從傳統游牧經濟轉變為半農半牧經濟。眾所周知,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分夾、棉、皮三種。由于紡織品傳入較早,而且元代、明代蒙古族與中原漢族建立了廣泛的經濟聯系,所以絲綢等紡織品供應較充足。由于氣候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蒙古袍,春季和秋季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則穿皮袍和棉袍。蒙古袍的顏色和樣式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男子蒙古袍要比女子蒙古袍寬松一些,男子的蒙古袍顏色以棕色和藍色為主,女子穿的蒙古袍顏色則以紅色、粉色、綠色、天藍色等為主。隨著牧區變為農耕區,草場變為耕地,從前從事游牧經濟時牧民們所穿蒙古袍已經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與漢族農耕經濟相對應的褂子和長褲。蒙古族傳統的長靴已經被短腰的鞋子所代替。服裝店里蒙古族服飾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各類長袖、短袖、短褲、長褲等。
其二,日常飲食變化。眾所周知,蒙古族的傳統飲食是“白食”和“紅食“白食”指奶制品,包括烏日莫、黃油、奶酪、奶豆腐等。“紅食”指牛羊肉,有牛肉干、烤羊排、羊蝎子等。這是由于蒙古族人民長期從事游牧經濟,食物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牛羊。這種生產方式決定了其飲食習慣。由于蒙古高原平均氣溫低于中原地區,所以需要高熱量的食物來抵御寒冷。奶制品和牛羊肉富含蛋白質和熱量,成為蒙古人主要食物。漢族人喜歡喝白酒,而草原上的人們喜歡喝馬奶酒。蒙古人渴了不會喝水,而是大口飲酒,婦女和小孩子則喝奶茶,或牛奶。隨著農耕經濟的影響,蒙古人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飲食習慣也有了很大變化。蒙古人也開始像漢族人一樣,食用稻米和小麥,輔以蔬菜以及豆制品。
其三,居住方式變化。近年來,隨著蒙古人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居住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生產方式由移動畜牧到定居農耕,居住方式也模仿中原漢人,修造固定房屋。“農業蒙古人的聚集生活與東北漢族的居住方式完全一樣,幾十到上百戶人家聚居在同一個村莊里,每家每戶有長方狀高高的圍墻,圍墻門向南,修得很講究,幾乎都要修成屋頂狀的飛檐門樓,有條件的還在門樓兩旁修建庫房,除了靠圍墻北端正中間修面積可觀的正屋外,正屋兩側稍靠前沿圍墻方位還要修左右廂房,正屋背面有后院,在正屋與廂房之間的正屋兩側空間修建豬圈、驢馬棚、雞窩、廁所等,從門樓到正屋一般20米左右的距離,寬約二米的通道連接門樓和正屋,小徑兩旁是寬敞的庭院,井然有序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國字式家園和國字式村落。”②
其四,出行方式變化。草原上蒙古族的傳統交通工具是馬、牛。在草原上所有人都會騎馬,小孩子從學會走路開始,大人們就教他們騎馬、射箭。草原上有一種說法就是“不會騎馬的人就不是蒙古人”,蒙古族號稱是“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另一個代表性的交通工具是勒勒車,也就是俗稱的牛車。這種牛車的特點是能承載多而重的貨物。草原上牧民們逐水草而牧的時候,從一個草場搬到另一個草場就用勒勒車搬運行李。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加上農耕文明的影響,雖然牧區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馬,但摩托車、吉普車、轎車等交通工具日益增多。在有些半農半牧地區,馬匹和牛等草原上傳統的交通工具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車、摩托車和轎車。
二、對蒙古族節日風俗的影響
草原上最盛大的節日是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語“naadm”的音譯,意為“娛樂”、“游戲”。目前,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那達慕進行了研究,大體上分為四種種:一是將其作為傳統節日集會進行研究;③二是從文化層面將其概括地界定為文化活動;④三是從體育、教育入手,將那達慕作為民族體育活動進行研究;⑤四是將那達慕界定為綜合型社會活動。⑥那達慕在每年陽歷7、8月份舉行。在漢民族看來,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前一天為“除夕”。在蒙古人看來,每年陽歷7、8月份,草青一次就算作是一年。宋代孟珙的《蒙韃備錄》所記:“其俗每以草青為一歲。人有問其歲,則曰幾草矣,亦嘗問彼生月、日,笑而答曰:‘初不知之,亦不能記其春與秋也。”⑦所以在這一時節舉行的那達慕可算是蒙古族的過年了。起初,那達慕是附著于敖包祭祀,具有宗教性質。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是“男兒三藝”,指賽馬、博克和射箭。一般為期三天。
隨著農耕文明的影響,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的形式、內容和功能都有所變化。在清代有重要的發展。不僅其娛樂和商貿功能得到強化,娛樂形式和內容都有了一些變化。而且那達慕從敖包祭祀的宗教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節慶活動。這一時期,那達慕不單是一種節日慶典,還具有商業集會的性質。這種商業集會在形式上已經非常像漢民族的集會,來自各地的牧民或者商人在那達慕場地周圍進行商業買賣。交易的貨物琳瑯滿目,牛羊、翡翠珠寶、奇珍異石、玩具、各類服飾應有盡有。近幾年,在那達慕結束之后還有外來的馬戲團和雜耍。而那達慕內容在傳統的“男兒三藝”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歌舞表演。歌舞的形式除了蒙古族傳統的安代舞以外,還有漢族的大型體操表演。如今,那達慕大會功能的多樣化和內容的豐富性,都是農耕文明影響下東蒙古地區風俗演變的一些具體表現。
三、結語
如上所述,農耕文明影響下東蒙古地區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變化。具體表現在語言、風俗、衣食住行等方面。在全球化趨勢下如何在學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同時保持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是蒙古人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也是每一個蒙古族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漢化”不僅存在于蒙古族,而且是中國每一個少數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
[注釋]
①孛兒只斤·布仁賽因著,娜人格日勒譯:《近現代蒙古人農耕村落社會的形成》,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②曹道巴特爾:《蒙漢歷史接觸與蒙古族語言文化變遷》,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95頁。
③邢莉:《蒙古族“那達慕”的變遷》,《?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④納古單夫:《蒙古“那達慕”文化考》,《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2年第6期;薩仁高娃:《蒙古族“那達慕”及其文化意義》,《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⑤李鳳新:《那達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⑥趙永銑,巴圖:《那達慕文化的由來與流傳》,《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8年第5期。
⑦宋·孟珙:《孟韃備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2頁。
[參考文獻]
[1]盛洪.長城與科斯定理[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2]楊庭碩,羅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與生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3]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4]孫鴻烈,Bernard?Sonntag.中國關鍵地區的農業發展與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黃健英.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蒙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6]蒙古族通史編寫組.蒙古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陳建華,魏百剛,蘇大學.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對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8]達力扎布.蒙古史綱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