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提供
《石渠寶笈》于當代意義深遠。其詳述、慎思、細品古代書畫,教我們解讀經典,摸索歷史文化;石渠之寶今日于故宮殿內同堂共現,更讓我們體會護寶、贈寶人的良苦用心……
“石渠”,本是漢代宮廷珍藏圖書的建筑。清乾隆、嘉慶時期,內府書畫收藏臻于鼎盛,著錄非宗教類書畫藏品的《石渠寶笈》應運而生。
其歷經七十余年的編定,參酌吸收古代宮廷和私家著錄之長,堪稱集書畫著錄體例之大成者,且有著錄數量多、品類多與孤本絕品多三重優勢。最為我們熟知的“世界名作”《清明上河圖》便著錄其中,而更多在中國書畫史上熠熠生輝的“神品”也浮現于其字里行間。
清代晚期和民國初年,原本深藏故宮內的《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開始歷經劫難,流散各處……隨著故宮博物院的成立,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后,國家開始積極收集這些流失的國寶。通過調撥、捐贈、購買等途徑,大量流失的國寶在社會各界和故宮人不懈的努力和“護送”之下,終于重歸紫禁城,并由專家精心修復,重現佳顏。
眼下,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中,一件件書畫珍品由“皇室秘賞”到“全民共賞”,讓“石渠”在今日煥發了新的光輝。同時,我們也不應忘卻那些“呵護者”和“護送人”。他們用認真、毅力和決心守護了這些國之瑰寶,也讓自己手中留下一縷縷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