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 王嘉祎
一個學者,奉調『深宮』,又因為眷戀學術而『離宮』,他從不張揚自己在故宮的業績,只覺得都是應該的??墒枪蕦m人卻總記著這位敦厚直爽的學者型院長在故宮的許多『實事兒』。
1998年,明清專家朱誠如從大學奉調故宮博物院,由大學校長轉崗,在故宮沒有院長的情況下,出任主持行政業務工作副院長、院法人代表,執掌故宮行政業務事權。
2003年,他卸下了“宮職”,出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回歸一個歷史學家的本行,從事國家重大的學術文化工程。這短暫五年的轉行,讓朱院長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中國收藏》:進故宮博物院之前,您一直在大學工作,奉調故宮博物院后角色變了,工作內容也有很大的變化,肯定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進了故宮,您認為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朱誠如:我在大學工作了29年,當了14年的校長、副校長。大學校長是管理一所大學,管理和學術是兩個支撐點。雖然故宮和大學不一樣,但支持點是一樣的。不過側重點不一樣,前者重學術,學術水平決定學校的地位,后者側重管理,管理水平決定博物館的地位。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一進故宮,上級領導很明確,首要職責就是防火、防盜,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不能讓故宮有任何閃失,要對國家和人民負責。故宮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皇家宮廷遺址,是著名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其珍藏的180多萬件文物,都是中華數千年文化遺存的精華。這兩者的“國寶”地位,獨一無二,舉世無雙。護衛“國寶”,職責之重,概莫大焉!心存敬畏,如履薄冰,是所有故宮管理者的唯一心境。
故宮五年,每天不在故宮里轉轉,心里就會不踏實。只要一聽到消防車呼叫,就會神經過敏,引發心跳不已,可能這是一種職業病。上天眷顧我,主政故宮期間沒有發生火災,沒有發生文物被盜,沒有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故。不是因為我有什么管理水平,純屬運氣使然。
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宮,文物遺存是歷史的表征。明其歷史源流,方知其歷史價值,才會心存敬畏,精心護衛。我剛來故宮時,隆宗門內的軍機處出租給商戶賣盒飯,我覺得不可思議。軍機處是清雍正朝以后中央政府最核心的決策機構所在地,是中樞之地,其遺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可想而知。我當即會商相關部門:一要精心維護,二要恢復軍機處的原狀陳列。這件事在全院上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強化了全院職工的文物保護意識。我也從中悟出了文物保護的門徑和工作方向,即一定要考實文物遺存的歷史淵源,確定其歷史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保護意識。
《中國收藏》:您在故宮主持行政業務工作期間,文物保護工作中,什么事讓您念念不忘?
朱誠如:文物保護工作是故宮人的天職,每天都把它當成頭等大事來抓。對于每一個進故宮的新人,進院第一堂課就是文物保護方面的培訓, 明確自己守護故宮的職責。這一方面,故宮的前輩領導和所有故宮人都會給你許多指教和點撥。
讓我至今心存感激之情的,是在故宮60萬件文物由地上搬遷入地下文物庫房的工作中,故宮人那種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心護衛文物的意識。我到故宮后,接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把故宮地上60萬件文物搬遷到新建的地下文物庫房。文物搬遷不是一般性質的搬家,文物在移動中不能丟失,不能損壞。
我接手之前已有一個用時5年完成60萬件文物搬遷的計劃,但有一件事卻深深觸動了我。當時宮廷部服飾組專家領我到地面庫房看帝后服飾,因夏天天氣潮熱,引起大面積霉變??吹骄赖幕实埤埮凵嫌幸粔K塊霉斑和白毛,在場所有人都痛心不已。我由此感到文物搬遷的客不容緩。這些“國寶”早一天進入恒溫、恒濕的地下文物庫房,文物保護就能早一天得到保證。經與相關部門專家反復論證后,我拍板作出搬遷時間由5年提速到3年的決定。當時,我也意識到其中的風險責任,如果因為提速,出現文物丟失、損失,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這件事情,時至今日,有時想起來還覺得后怕。但是,我覺得只要我們制定嚴密的方案和嚴格的制度措施,依靠故宮人的敬業精神和多年養成的護衛文物的意識,是能夠提前圓滿完成搬遷任務的。
60萬件國寶級文物大搬遷,盡管只是地上文物庫房搬入地下文物庫房,但是故宮文物品類繁多,書畫怕水火,瓷品怕碰撞、震動。雖然搬遷的距離都在5000米至10000米左右,然而一路到處是門檻、臺階,這些也都是文物,不能拆卸。而且有機類的文物入庫前需要科學的熏蒸程序。為了保證文物搬遷過程萬無一失,無丟失,無損壞,必須制定科學的流程和嚴格的制度,采取嚴密的措施,且責任要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件文物。
首先,對文物出庫制定嚴格的制度:不管文物大小,必須逐一登記、造冊、編號、照相留檔,并一件件單獨包裝。第二,文物一律用膠輪手推車運輸,以此減少震動、碰撞。所經道路、門檻、臺階也均按坡度用厚木板搭橋,沿途均用棉毯鋪路。
第三,每車文物不得超載,以不高于車廂高度為準。每車四人,兩人推車,兩人側護。速度要有限制,以不顛簸為準。第四,經過熏蒸的有機類文物和其他文物運抵地庫前,必須進行嚴格的逐一核對點交手續,才能驗收編號入庫。且每個庫房都要設兩名“庫頭”,這是故宮人自己的土話,就是庫房的責任人,責任人名寫在銅牌上,釘在庫房門口墻上,以明確責任。兩個責任人,同進同出,共同承擔庫房文物安全。
制度是嚴格的,流程也是比較科學的,這些都是這次60萬件文物安全移動的基礎。但更主要的是人,故宮人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是搬遷圓滿完成的最根本的保證。
《中國收藏》:文物搬遷工作主要靠人力,另外雇工人嗎?
朱誠如:不,都是故宮自己人搬的,雇外人怕出問題,因為文物非常貴重,展收、移動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要平時訓練有素才行。一幅畫怎么展開,怎么卷起,都很有講究的。
故宮上上下下約有五百多人參與其中,而且大部分都是專業技術人員。搬遷期間,每天早晨上班后,我都要去院里轉轉,看看有什么問題,隨時現場解決。搬遷過程非常辛苦,大夏天里被曬得汗流浹背,大冬天里北風呼呼地吹……尤其是冬天,誰愿意在最冷的時候出來?但大家還是得在室外干活兒。
我還記得夏天的時候,在烈日下推車,許多人熱得大汗淋漓,衣服都濕透了。有一次我去太和殿,大熱天里,宮廷家具專家胡德生正在太和殿寶座后面把里面的文物往外“掏”。他滿身塵土,跪在地上,渾身大汗珠直往下滴,看了真讓人感動。老胡現在是宮廷家具領域的權威的研究專家了,但那個時候,文物搬遷工作中好多都是力氣活,老胡也都得干。
歷經3年,平均每年搬20萬件,最后圓滿完成,一件文物都沒碎、沒丟,安安全全地進了“恒溫恒濕”的地下庫房。這是我上任后完成的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可能是運氣好吧,這么大的一個難關順利地過去了。總之,進了故宮就要把工作完成好,這是我的責任。
《中國收藏》:對于故宮而言,文物保護除了珍寶的保護,古建的保護也是重中之重。
朱誠如:確實。我在任期間,倦勤齋修復、午門城樓改造、建福宮重建,這些古建修復工作都是那時開始的。
比如倦勤齋修復,前期的準備工作是我經手的。美國基金會出資修復倦勤齋,經過多次反復談判,我和他們簽訂了合作協議,并兼任修復領導小組組長。200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的夫人勞拉·布什來故宮游覽,我陪同她參觀了倦勤齋。勞拉之所以會來,是因為美國基金會給老布什寫了一封信,希望小布什夫婦去故宮的倦勤齋看一看。對這家基金會而言,由其出資的倦勤齋修復工程若能得到美國總統和第一夫人的宣傳,無疑會獲得更多捐助。勞拉到故宮參觀專程去了倦勤齋,這件事第二天就出現在了美國報紙和網絡上。
倦勤齋的修復十分不易,尤其是對材料的使用非??季浚迯腿藛T幾乎是到全國各地尋找所需的原材料。比如通景畫的修復,要求必須使用和原先一模一樣的高麗紙,幸好這種紙后來在安徽的一家廠子試制成功了。專家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我只是在開始牽了個頭。
故宮木質結構的古建筑保護是最難的。風吹雨淋、年久失修;彩畫脫落掉色、木雕變形損壞;磚瓦缺損,柱礎走形……總之,任何一項威脅都是致命的。我對古建是外行,但故宮古建專家都是行家里手,他們年復一年,在故宮一磚一瓦的修復,保護著這座皇家宮廷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