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娜++李鴻濤++李兵++符永馳++佟琳++張華敏
摘要:從中醫藥古籍搶救保護、中醫藥古籍知識挖掘與利用、其他工作等3個方面對近10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古籍工作進行全面回顧。中醫藥古籍搶救保護包括藏書環境改善、古籍修復、古籍調研、古籍縮微與數字化、古籍整理出版等,中醫藥古籍知識挖掘與利用包括中醫古籍資源數據庫建設、專題數據庫建設、知識挖掘等,其他工作包括《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世界記憶名錄》申報以及人才培養等。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中醫行業古籍保護和利用工作進行展望。
關鍵詞:古籍保護:古籍利用;工作回顧;圖書館
200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改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也開啟了新篇章。近10年來,在國家古籍保護政策的指導和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取得豐碩成果。筆者對古籍工作進行全面回顧與展望。
1 中醫藥古籍搶救保護
1.1 原生性保護
1.1.1 藏書環境改善2005年以來,本館通過改建書庫、增添設施等手段改善藏書環境。古籍書庫數量由2個增加到3個,書庫面積增加了近1倍。書庫全部采用防蟲、防潮、防塵的密閉樟木柜;并購置低溫柜用于新進庫古籍的殺蟲與消毒,從而避免了進館古籍中蟲卵的繼續繁殖。書庫全部裝有恒溫恒濕空調和防火防盜系統,能夠全面保障古籍安全,達到文化部頒布的古籍收藏單位古籍收藏條件國家標準。館藏古籍的收藏保存條件較以往有了明顯改觀。
2006-2008年,本館承擔科研院所社會公益研究專項“中醫藥古籍保護技術體系研究與利用”,通過多方位調研,構建了適合中醫專業圖書館的古籍保護技術體系和規范。
1.1.2 古籍修復本館1985年建立古籍修復室,先后修復挽救已經或瀕臨損毀的古籍4500余冊。以往的修復工作基本上都是純手工修復。隨著時代發展,近年來本館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先后購置了多種現代化修復設施及設備,如古籍修復高清工作臺、古籍除塵洗滌機、古籍拷貝臺、古籍恒溫恒濕真空展示柜、古籍修復多功能柜、古籍壓平機、古籍紙漿補書機等,使古籍修復工作由傳統單一的人力手工修復,逐漸向現代化、科學化、專業化修復方法過渡與發展,大大提高了修復質量與效率。
1.1.3 古籍調研 中醫古籍資源普查是中醫古籍保護的基礎,本館歷來重視對古籍資源的調查研究。2005-2007年,本館在以往兩次調研基礎上,擴大調研范圍,憑借項目專家多年從事專科文獻、古籍書目、古籍版本的豐富經驗,并吸納中醫文獻學、目錄學最新研究成果,整合各種社會信息資源,歷時3年之久,編纂完成《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由此查明了國內150家圖書收藏單位的13455種中醫古籍,基本摸清了國內現存中醫古籍的家底。
2008年,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幫助下,本館歷時6年對所藏古籍數據進行了審核、登記和修訂。2014年完成《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館藏古籍目錄》出版,成為全國較早完成普查登記工作的古籍收藏單位之一。
2013-2015年,本館依托所級自主課題“全國中醫古籍資源調研、核查與聯合書目編纂”,以《中國中醫古籍總目》150家圖書單位為基礎,建立全國聯合書目數據庫,隨著深入調查,目前己完成11個省市地區的書目數據核查,更正書目300余條,調研新增37家圖書單位書目,采集書目1800余條,從廣度與深度上擴大了中醫古籍資源的調研范圍,充實了新品種、新內容,為《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再版夯實基礎。
1.2 再生性保護
1.2.1 古籍縮微與數字化 2009年本館依托院級課題“中醫古籍數據庫建設”,完成446種中醫古籍縮微膠卷到數字化圖像的轉換,共約12萬頁。
2011年本館開始組建館藏資源數模整合系統,即利用數字技術和縮微技術結合的數模整合技術,建立起本館數模整合系統,對館藏中醫古籍及重要檔案文件進行數字化和縮微膠片的雙向保存與利用。目前已完成第一批古籍數字化圖像的縮微復制,共10萬余頁。
1.2.2 古籍整理出版3次全國中醫古籍資源調查顯示,現存于世的中醫古籍約萬余種,其中約40%已為孤本。這些孤本醫書中不乏稀世珍品,搶救、保存、傳播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己成為刻不容緩的歷史任務。選擇其中書品完好、有長期保存價值和推廣應用價值的孤本醫書進行影印出版和點校出版是十分有效的保護措施。1993-2015年,本館分9批影印出版《中醫古籍孤本大全》系列叢書165種,其中2005-2015年完成5批135種。2014-2015年,本館先后分兩批點校出版《中醫古籍孤本叢刊》系列叢書37種。
2010年,《中醫古籍孤本大全》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給予這樣的評價:“本套叢書不僅是中醫臨床、科研、教學人員的重要參考書籍,也是中醫古籍保護與利用的典范。”
2 中醫藥古籍知識挖掘與利用
2.1 中醫古籍資源數據庫建設
基于多年的中醫古籍數字化建設和數據庫建設,目前本館中醫古籍資源數據庫己收錄2326種中醫古籍的提要及元數據信息,1220種中醫古籍的原文圖像,71種中醫古籍的全文文本并實現圖文關聯。數據庫的總數據量約52萬條,44G。其中全文數據量約7G,可以通過中醫古籍閱覽系統實現電子閱覽。本數據庫可以在線編輯、圖文閱覽,并具有簡單查詢、組合查詢、全文搜索及后控詞檢索等多種功能。
2.2 中醫古籍專題數據庫建設
2.2.1 中醫古籍養生數據庫 該庫收錄了中醫養生古籍110種,并對古籍中的知識點進行信息標注,數據達45858條,并在網上發布,實現對110種養生古籍的多角度檢索,并可瀏覽全文圖片。
2.2.2 溫病大成數據庫 該庫共收錄《溫病大成》中的中醫古籍45種,為全文文本數據,原有條文7612條,經結構化處理拆分后生成條文共10339條。可以實現溫病古籍的全文檢索、條文閱讀,并能實現病、證、方、藥的關聯檢索。
2.3 中醫古籍知識挖掘
中醫古籍中蘊含著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對中醫古籍的知識挖掘是中醫藥創新的重要途徑。本館利用現有古籍資源,從古籍結構型數據庫的數據挖掘和古籍本體構建方面,先后對溫病古籍、本草古籍等進行了示范性的挖掘整理,探索了中醫古籍深度利用的方法,從而為利用中醫藥古籍進行知識發現提供參考。
2.3.1 基于本體的溫病古籍知識庫構建首先通過文獻調研采集溫病古籍的相關文獻信息,并對溫病古籍進行多維度的描述,參考本體論的研究方法,描述溫病古籍所蘊含的知識及內在聯系,構建溫病古籍本體類框架,并基于此構建溫病古籍知識檢索系統。主要步驟包括:提煉溫病古籍中蘊含的知識點及知識結構,細化各種概念、術語和語義關系;提取包括疾病、病因病機、癥狀體征、證候、治則治法、方劑、中藥及文獻信息等相關概念、術語和詞匯,并進行規范;通過對概念、術語的提取,關系的分析,概念的映射等規范表達溫病古籍知識,形成溫病古籍的相關知識體系,便于知識的檢索與服務。
2.3.2 基于知識組織的本草古籍知識庫構建通過文獻調研和專家咨詢,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本草古籍,研究本草古籍的體例結構、知識特征,確定古籍中本草知識的分類,在此基礎上對各類本草古籍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基于本草古籍原文,以藥物為核心,提取名稱、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等各類知識,參考相關標準和工具書,制定數據提取和編輯規范,通過數據提取梳理本草古籍的語義類型和語義關系。通過對原文的解析、關聯,形成以藥物為核心的知識體,以原文為基礎對各類知識之間的概念關系進行分析,定義知識之間的語義關系。基于本草知識的關聯詞表,形式化表示本草古籍知識,設計并構建本草古籍知識庫。
3 開展其他工作
3.1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申報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大力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本館對該計劃持續關注并積極參與。2008-2011年,本館先后4次組織20余家中醫專業圖書館共同進行《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以及“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工作。目前全國中醫行業已有近百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本館入選43種。2008年,本館被國務院批準成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09年,本館又先后被批準成為“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和“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
3.2 《世界記憶名錄》申報
2010年3月,本館組織申報的金陵版《本草綱目》(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和《黃帝內經》(國家圖書館藏)在第四次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會議上,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2011年5月25日,這兩部著作在英國曼徹斯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IAC)第十次會議上,被批準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這是中國傳統醫藥典籍首次入選該名錄,對弘揚中醫文化、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3.3 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是古籍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重要保障。2006-2012年,本館單獨承辦或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陜西中醫學院圖書館、安徽中醫學院圖書館、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等合辦,先后7次組織舉辦了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與利用培訓班,培訓內容涉及中醫古籍保護、編目、修復、數字化、整理與利用研究等多方面,培訓學員來自全國30余家單位,總計300余人次。各地學員參加培訓后反映學習效果良好,不僅提高了自身業務素質,而且對業務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有很大啟發。
2014-2015年,本館先后兩次選派3名古籍工作人員參加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古籍修復基礎班”,系統學習和掌握了古籍修復技能,壯大了本館古籍修復力量。
目前,本館從中醫古籍存世的實際情況出發,構建了資源普查、原生性保護、再生性保護、文獻整理與知識發掘緊密結合的中醫古籍搶救保護、發掘利用模式,對有效搶救瀕于失傳的中醫古籍,發掘古醫籍中具有原創優勢的中醫知識、豐富發展中醫理論、有效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010年“中醫古籍搶救、發掘與利用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4 展望
回首10年,本館在各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和關懷下,在全國各類圖書館,尤其是中醫專業圖書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在中醫古籍保護、搶救、發掘與利用領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開發與利用工作。但是中醫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展望未來,大家滿懷信心,充滿期待。
第一,在古籍資源建設方面,隨著中醫古籍關注度的不斷增加,隨著民間私人收藏古籍的不斷發現,藏書單位古籍編目工作的更加完善,海外中醫古籍調研的不斷開展,將會有新的中醫古籍被發現。雖然數量不會太多,但是這對于進一步擴充中醫古籍資源、加深中醫古籍普查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目前《中華醫藏》己基本完成調研和選目工作,隨著該項目的不斷推進,中華醫籍尤其是中醫古籍,將得到全面系統的整理出版,這對于中醫古籍的保護和利用、中醫藥繼承創新發展以及中醫藥文化大繁榮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在古籍數字化方面,中醫古籍數字化改變了古籍文獻的傳統利用方式,能夠較好地解決好古籍資源“存”與“用”的矛盾。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和數據挖掘方法對中醫古籍中蘊含的中醫藥理論和技法知識進行挖掘,是中醫藥知識發現和知識創新的重要途徑,也是中醫古籍信息在臨床和科研方面發揮作用的必由之路。
第四,在人才隊伍方面,當前從事古籍工作的人員年齡逐漸年輕化,學歷也明顯提高,這為古籍工作增添了不少新動力,有利于今后古籍工作的全面延續。就整個中醫行業而言,已逐漸形成了老中青學者結合、多學科專家匯集的中醫古籍科研團隊,大家共同努力,在良好的合作氛圍下,群策群力,一定能夠將古籍保護和利用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