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何以如此重要?
創新不但和“深改革”、“轉方式”走到了一塊,還和“穩增長”、“善民生”須臾不可分離
在當下中國,創新成了最大的發展戰略。當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的時候,人們或許還是更多地將其和比較單純的科技創新聯系在一起。但是,現在的形勢顯然不同了。它不但和“深改革”、“轉方式”走到了一塊,還和“穩增長”、“善民生”須臾不可分離。
創新作為一種新思維、新理念,本來就應當是全面的創新。現在和創新搭在一起的詞匯,已經“海了去了”。隨口蕩蕩,便可以羅列出十個八個來,譬如觀念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之類。但無論如何細化和鋪陳,我想來想去,還是逃不出“三大創新”。一是和生產力的進步相聯系的,毫無疑問是科技創新。二是和生產關系的進步相聯系的,顯而易見是制度創新。第三個比較復雜一些,要先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生產方式”;而在這個統一體中最活躍的,便是人。人有別于其它動物,是會思考、有文化的社會動物。科技要靠人去研發,制度要靠人去治理,所以,和人及人的思想文化相聯系的創新,我們把它叫作人文創新。三大創新,一網打盡;眉清目秀,無出其右。
既然制度創新本來就包含在全面創新之中,那創新和十八屆三中全會60條、336個方面的“全深改”《決定》,大體上也就是“一碼子事”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講的并不多,落實的就更少,主旋律基本上就是一個科學發展觀。這當然是正確的,但問題是科學發展的理想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注定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轉型發展階段。而在“九五”計劃(1995年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兩個根本性轉變”中經調整改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歷經整整20個年頭了,為什么進展總是不盡如人意呢?就是因為沒有和制度創新也就是和改革有機聯系起來。在黨的十七大上,除了給全面小康提出五條“新要求”之外,還特意強調了“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總在那里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得不到徹底變革,又怎么能夠經過轉型發展,而最終達致科學發展的理想境界呢?
那么,創新和“穩增長”、“善民生”又是一個什么關系?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由于及時出手了一整套投資驅動發展的宏觀調控“組合拳”,果然成功地抵御了危機的重大沖擊,并贏得了萬綠叢中的那一點紅。但是好景不長,由于沒有發展模式和發展動力的創新,當貨幣超發的刺激作用曇花一現之后,經濟增速就開始一路走低,直至今年一季度跌至7%。
面對經濟下行,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重蹈覆轍,繼續走“投資驅動發展、債務推進投資”的老路,直至高負債引爆整個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一是另辟蹊徑,最終走上“創新驅動發展、改革推進創新”的新路,直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現代化。很顯然,我們要棄舊圖新、革故鼎新。
當年中國人吃不飽肚子,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大包干是農村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更是收益分配制度的創新。現在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對沖這個壓力還是要借鑒當年的成功經驗,調動億萬民眾的主體積極性。創新驅動發展不能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就要切實提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效制度供給,讓全社會的創新激情充分涌流,創新人才遍地崛起。創新不僅僅是發明,創新是發明在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活動中的成功應用。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是發明,而發明在商業上的革命性突破才是真正的創新。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深刻領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義,才能上下一致,打造一個最有利于創業創新的上佳“生態系統”。
不是人們不想因循守舊,而是白熱化的競爭、不進則退的外部大環境,逼得我們必須得與時俱進、永續創新。不創新,深化改革就無從談起,轉換方式就是坐而論道;不創新,經濟就要下來,就業就成問題。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轉型發展,主旨是創新發展,“三主三發展”,是一個都不能少的。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