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續創業大省傳奇
加快推進改革,爭取從低水平的創業大省早日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高水平創業區域
浙江是一塊神奇的創業熱土。前不久公布的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表明,浙江2013年每萬人口法人企業多達172.6家,全國僅60.3家,浙江是全國的2.9倍。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按人口計算的企業密度持續提高,長期居各省區首位。1996年全國第一次單位普查,浙江每萬人口法人企業45.1家,是全國2.1倍;2001年全國第二次單位普查,浙江企業密度每萬人口56.7家,是全國2.4倍。2013年,浙江企業密度比2001年整整提高兩倍,比全國平均密度的倍數亦有較大提高。
浙江人內在地具有強烈的創業情結,比較重要的應該是得益于農業文明傳承。浙江是農業社會的資源大省,這是假定在歷史起點上,人均耕地多寡并非約束因素的一種判斷。氣候作為農業社會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正是浙江歷史發展的最大優勢。
浙江這塊土地,只要投入勞動就會有相應產出,這里的關鍵就是得益于豐沛的氣候資源。那些聽起來很簡單的光照、氣溫、雨水以及三者之間的同步關系等要素,在中國多數地方總是有所欠缺。中西部缺水,東北缺氣溫,華北不僅缺水亦缺少降水在時間上的合理分布,而且不少地方的土地缺少肥力。正是在這些情況之下,縱對小塊土地有較多勞動投入,亦不可能有相應產出。
當然,在浙江,產出增加而人口亦在增加,生活依然拮據,農民不得不繼續增加對土地的投入。浙江神奇之處在這兒就充分顯現出來了,當農民不斷增加在小塊土地上的勞動投入時,光照氣溫雨水仍足夠使用,產出仍繼續增加,農民生活得以維持或改善。而在隨后又形成新一輪的人口、勞動及產量增加的循環,從而不斷地把浙江的傳統農業推向新的高度。
這就形成了浙江獨特的農業文明錘煉發育機制。首先是促進農民的勤勞,浙江農民的勞動時間,以及對于小塊土地的勞動投入,遠多于其他地方;其次是促進農民具有企業家式的精明,既追求實物產出最大化,更追求貨幣產出最大化;第三是促進農民形成和提升高度務實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浙江農民相信只要肯干,總能讓家人體面生活,他們最看不起懶人。
改革開放初期,浙江農民雖與其他地方一樣貧窮,但卻貧而不困。毗鄰上海拉了浙江一把,國有企業很少則成為浙江福音。進而在改革開放初期,南北體制差異進一步促進了個私經濟快速崛起。然而,傳統創業文化必須加快轉型。這十余年來,素質性及資源環境制約日益加劇,尤其是“產業結構三十年如一日”,暴露出傳統創業文化正在日益成為浙江發展的桎梏。
發展型創業。浙江創業不乏傳奇,但缺少的是歷久彌堅的一路長歌。30多年前,浙江家電產業風靡全國,但如今中國家電TOP榜已無浙商。幾年前,浙江一家風頭正盛的房地產大咖突然清盤,銷聲匿跡。前不久,綠城幾乎再次演繹同樣故事。貧窮創業破釜沉舟,富裕創業山高水長。個別企業的選擇無可厚非,而當集體選擇致富后急流勇退,顯然存在著發展型創業的嚴重缺失,浙江必須狠補這一短板。
精英型創業。草根創業雖是浙江經濟快速成長一大奧秘,但走在最前面的永遠只能是最少數的一群人。草根與精英在創業取向上雖無截然界限,但促進草根盡快轉變為精英應是當前重要導向。精英亦是廣譜概念,睿智韌性及善于無窮折騰均系精英。然而能把諸多強烈優點完美結合,則是頂尖精英,而這正是浙江當前最稀缺的企業家資源。精英型創業關鍵還在于團隊創業,應堅決摒棄綠林好漢單槍匹馬打天下的狀況。
知識型創業。IT業界近年來出現了一個“去IOE”化,最早即起源于阿里巴巴。簡單而言就是用相對低價的X86服務器,替代昂貴的IBM等小型計算機,用低廉軟件替代昂貴的Oracle等軟件。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與其技術創新形成的低成本,以及海量數據下的系統高穩定性密不可分。尊重知識和人才,打造讓創業團隊合法地暴富起來的體制環境,堅決拒絕哲學式的抽象尊重。
創業是一個不間斷的社會發展過程。2012年,日本每萬人法人企業數已達252.4家,浙江2013年僅為日本的68.4%,且浙江企業素質仍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當前目標是加快推進改革,爭取從低水平的創業大省,早日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高水平創業區域,書寫浙江創業的新傳奇。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