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
溫州經濟轉機需要增量信貸
任曉
在沒有多層次資本市場,沒有成熟的多元融資渠道,民營企業只能依賴銀行貸款的設定下,積極尋求放松對私人部門生產性信貸抑制,將會有助于將溫州經濟拉回恢復性增長軌道
(一)
已經過去的2014年,是溫州地方經濟面臨新常態與舊困局雙向壓力加重的年份。經濟增長放緩,結構轉型困難。雖然全年GDP增長7.2%,表現并不算太差,但實體經濟增長引擎羸弱。從季節調整后的產出環比增速看,溫州工業經濟2014年月平均環比增速為2.53%,這是一個很弱的上行走勢。產出增長明顯缺乏內生性正向增長因素支撐,經濟增長疲態盡顯。
好消息是,工業投資增速受工業技改投資超預期的表現拉動,達到24%的高增長。盡管全年工業投資750.88億元,從絕對規模來看不大,但信號意義重大。實體經濟領域增量投資的擴張提示溫州可能開啟破解產業轉型結構性困局的新契機。
從溫州工業經濟整體運行周期角度看,目前工業投資短期優先任務應在于加快通過技術進步改造閑置產能,促進產出提質增效,以對沖總量擴張放緩的困局。投資于存量傳統產能的優化升級雖然較引進增量投資于新興產業更為困難,但畢竟傳統制造業承擔了實體經濟增長的主要責任。地方政府祭出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安排“趕超發展三年超萬億投資計劃”產業政策,激勵溫商返鄉產業資本驅動制造業升級。
然而,從中期的角度看,當前注入相關技術研發和改造的新的投資增量,仍然沒有積蓄足夠大的影響投資量級的規模來帶動結構性升級,溫州工業增長引擎交棒創新驅動能否順利要看那些額外的投資增量能否持續輸入。
現期的工業投資是未來的產能,預期的收益回報決定當期工業投資。影響投資決策的關鍵變量看起來不甚樂觀。多數民營企業拿不到便宜的貸款。間接融資成本雖然總體趨降,但總體信貸規模縮減,且去向偏離。應該說2014年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貼現和民間借貸等多個渠道融資成本有所回落,銀行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26%,下降0.56個百分點;票據貼現利率為5.57%,下降1.78個百分點。
不過,融資的盤子正在變小,多數民營企業很難有機會拿到貸款。銀行信貸總量水平正在逐年下降中,2012-2014年實際貸款增量是748億元、505億元和479億元,增幅是9.7%、3.6%和1.2%,與同期浙江全省平均增幅11.8%、9.8%和9.2%的差距在拉大。
而且本地眾多民營企業并沒有拿到這些相對便宜的銀行貸款。2014年民營企業融資規模凈減少了255億元。而國資控股集團、融資平臺類等凈增貸款192億元,政府類貸款占金融業融資規模61%。
民營企業顯然也不能從傳統的民間借貸渠道獲得融資便利。曾經活躍的民間借貸市場尚未走出寒冬。在信用恢復之前,借貸雙方的投鼠忌器,令這個長期支持民營企業擴張的穩定渠道陷入無限期的停頓。雖然,名義民間借貸綜合利率也在回落,全年水平為19.68%,下降了0.23個百分點。然而,發布這個指標幾乎沒有意義。因為已經沒有多少人關心民間借貸利率變動,它的荒誕之處是這已經是個基本上沒有交易的市場。民間借貸仍在泥沼苦苦掙扎,借貸市場門庭冷落有價無市。
令人尷尬的是溫州“金改”以來,地方金融辦設立的民間借貸服務中心備案登記總額至今未過百億。而市域內45家小額貸款公司全年不僅減少放貸12億元,其中14家小額貸款公司更是近期計劃減資。融資性擔保公司機構只剩下32家,關閉了四成,業務量僅剩一半。全部擔保余額51億元,賬面利潤僅55萬元。以這樣的水平看,這門生意幾乎可以說已經完全被摧毀,這個行業已是元氣大傷。
(二)
直接融資渠道同樣不利于本地民營企業。地方性金融市場建設尚“擱置”在計劃中。借助全國性債市則囿于剛性發債主體信用評級機制,融資量小價高,遠水不解近渴。2014年14家企業發起募集企業定向債券融資規模才7.82億元,而加權平均利率同比上升0.77個百分點,達7.05%,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不過6.47%。
另一方面,那些靠債務當事人雙(多)方耐心和僥幸而被裱糊、拖延的產業債,隨著不動產資產擔保能力不斷縮減,正在暴露出其風險傳染猙獰的一面。債務“僵尸”企業將被迫揭蓋清算。愿賭服輸,本應破產的企業維持下去,只會制造出更多僵尸企業,令處理問題的成本更加沉重。

▲曾經活躍的民間借貸市場尚未走出寒冬。在信用恢復之前,借貸雙方的投鼠忌器,令這個長期支持民營企業擴張的穩定渠道陷入無限期的停頓
企業債務違約仍在上升,2014年不良貸款累計同比增長在2%以上。宏觀經濟走弱背景下,不能排除會出現更多信用事件。而一旦有更多的小微企業卷入,那些本地債務危機中表現相對健康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將麻煩纏身。而它們的損失消化會更加困難,應當在事態控制在難以收場之前。
在過去的12個月里400億債務的處置力度相對“堰塞”的債務顯然不夠,關注類貸款仍在積壓,要下決心加大爛尾產業債收拾力度。心存僥幸猶豫不決才是恐慌的根源,裱糊壞賬只會帶來更大的信用損失。不良貸款不會拖垮溫州,溫州有足夠潛力恢復增長,擠出泡沫會令整體經濟更有效率。
本地房地產行情低迷對本地工業企業投資拖累明顯,除了房地產業增速放緩造成宏觀需要低迷的間接影響,更直接的是轉投資房地產的機會主義行為導致企業運營資金被套帶來的流動性緊張,以及房地產抵押價值下降帶來的企業授信杠桿逆向萎縮。中小民營企業從來源和風險兩端來看,在資金來源渠道收窄的背景下,風險的積聚和暴露是抑制實業投資步伐的主要考量。
在溫州,這一傳導效應更為直接和特殊,那些受需求側私人置業快速增值誘惑,而剛從實業里轉身房地產供給側的錢,在房地產盛宴到達高潮時,忽然發現面前的酒杯、身后的座椅都已被撤去。好在這些在半是火焰半是海水的進退兩難中枯守了三年的錢現在已經陸續離席。不過,以便如此,驚弓之鳥難免矯枉過正。企業對債務融資表現患得患失,債務加載謹小慎微。全年本地企業貸款同比下降2.7%,為近年所罕見,風險控制優先下投資增長短期恐難恢復如常。
增量資金絕大部份來自銀行,信貸緊縮趨勢會令經濟增長恢復周期更加漫長。《溫州藍皮書》經濟運行分析小組聯合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2015年溫州信貸增長將陷入近年低谷,全年新增貸款將不多于200億元。
新增的產能需要有新增的錢與之相匹配。銀行提供的那些新增的錢在其資產負債表上是以負債形式表現。基于資產總和與債務總和相等的表計要求,新增貨幣供應必須有對應的資產——比如信貸。而能夠直接刺激經濟的是借予私人及民營企業的貸款。在溫州信貸投放效應不佳與節奏放緩是同一問題的兩面,即信貸傾斜政府類貸款造成的結構性擠出。借款人是政府的后果是不僅貸款的產出效應不足,而且對派生性貨幣供應機制產生抑制。事實上,后者已經是2014年套在溫州信貸規模上的緊箍咒。銀行業的存貸比硬性約束是75%。2014年末溫州法人機構平均存貸比為74.74%,其中4家農信機構已經越過75%。
簡而言之,積極尋求放松對私人部門生產性信貸抑制,將會有助于將溫州經濟拉回恢復性增長軌道。在沒有多層次資本市場,沒有成熟的多元融資渠道,民營企業只能依賴銀行貸款的設定下,一旦得不到來自銀行新增的錢,作為溫州增長重要動力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便難以獲得增長,溫州經濟因此或許需要經歷更為漫長的時間才能等來守得云開見月明的那一天。
作者為溫州市委黨校溫州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