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科學內涵和浙江實踐
郭占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目標是導向、是標桿、是奔頭、是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和關鍵是“全面”,要清醒看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全面小康的內容既是宏大的,又是具體的,包括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民健康,使廣大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使全面小康惠及全體中國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這一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對凝聚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目標是導向、是標桿、是奔頭、是引領。我們黨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四個全面”之首,確立了這一“戰略目標”的引領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世界先行國家沒有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概念,只有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評價標準。小康是中華民族一直來的追求和祈盼,正如《詩經》所云:“民亦勞動止,汔可小康”。小康和全面小康社會的提出,是我們黨從國情出發,匯聚中華民族智慧的偉大創造。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即“小康之家”的設想,并提出了人均GDP達到800到1000美元的標準。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黨的十七大要求“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這“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標志。同時明確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由上可見,從“小康”到“小康之家”,到“人民生活達到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小康”這一歷史概念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了我們黨對小康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化、不斷發展、不斷提高和不斷完善。其重大意義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了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不懈追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和首要目標。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果僅從經濟方面看,早在13年前,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就做出了“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論斷。但同時十六大又深刻指出:“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隨著實踐發展和人民對小康期待的提高,我們黨提出了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建設任務,“全面”二字越來越成為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關鍵和核心。因為沒有全面小康,就沒有普遍認同和真正意義上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內涵廣泛和標準很高的概念。
其一,全面小康社會覆蓋的領域是全面的。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五位一體”無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主要領域和重點任務。換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經濟建設,不僅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有明確的建設任務和目標要求。這與我們黨過去提出的小康建設內涵,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發展。
其二,全面小康社會覆蓋的地區是全面的。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城鄉、不分民族的,是不讓一個地方掉隊的全面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考察調研,到河北阜平炕頭上“看真貧”,給獨龍族鄉親們回信希望“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在延安座談“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并且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等。這就要求全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要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其三,全面小康社會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全面小康不是少數人的小康,也不是絕大多數人的小康,而是要把13億多人口全部帶入全面小康社會。因此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面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也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內容既是宏大的,又是具體的,包括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民健康,使廣大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使全面小康惠及全體中國人民。
其四,全面小康社會覆蓋的標準是全面的。早在本世紀初,國家統計局和諸多研究機構就開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和評價指標體系。2008年6月國家統計局正式印發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方案中的指標體系由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等6個方面23項指標組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是一種綜合指數,實現程度60%為總體小康,100%為全面小康。據測算,目前全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已達83.55%。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早已超出國際普遍認同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阿·英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化10條標準,甚至高于初步現代化國家的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全是有把握的。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要在今后5年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正如黨的十八大所指出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全黨同志一定要埋頭苦干、頑強拼搏。”為什么這么說呢?
一方面,我們要解決過去發展中形成的影響全面小康實現的問題絕非易事。比如說,經濟建設方面,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比較低,城鄉、地區和民族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很突出;政治建設方面,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除腐敗、特權和行政壟斷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社會建設方面,發展機會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誠信缺失,安全生產事故頻發,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還很嚴重;文化建設方面,價值觀扭曲,信仰迷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還很突出;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部分地區資源枯竭,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形勢還很嚴峻。如何有效解決或緩解這些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艱巨任務。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面臨著經濟增長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三期疊加”的機遇和挑戰,面臨著實現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等的“再平衡”。這些重大變化,預示著今后5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決不能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而必須在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方面,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積極探索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而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間,在歷屆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基礎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做出了實施“八八戰略”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總體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對浙江提出的“努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和期望,不斷把浙江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
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據中央要求和浙江實際,早在2010年11月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和2011年1月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綱要》中,就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科學發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并要求在產業升級、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創業創新環境、保障改善民生等五個方面實現新突破。這就是說,浙江率先提出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明確為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比全國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前了5年。
這些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堅持以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為總綱,按照“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總要求和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部署,全力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浙江的具體實踐,確保每個“全面”都全面落地,每個“全面”都走在前列。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重大進展。根據浙江省統計局2014年3月發布的浙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評價結果,按照以往監測評價的延續性以及各省市之間的可比性,2012年浙江全面小康指數達到95.82%,比全國的83.55%高出12.2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三位,省區第一位。考慮到近三年來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到2015年也就是今年底,浙江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應該說是完全可能的。
浙江若今年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將在浙江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意義。接下來,浙江在科學研究謀劃“十三五”發展的奮斗目標時,一方面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水平,補齊短板,提高長板,使全面小康達到更高標準、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100%;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適時提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任務,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作者為原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