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強省任重道遠
前段,國內的一些紙媒網媒都報道了德國《商報》所做一項大型調查:近一半德國企業認為,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將取得長足進步,有望在今后20年內趕超德國??戳T掩卷,筆者還真有那么點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覺。
筆者所擔心的是,聽到一點表揚話后的沾沾自喜心理萌發,特別是當這表揚話是出自質量保障代名詞的德國之口時,這種擔心就更強烈了。怎么端正對待德國媒體這一報道的態度呢?很簡單,透過現象去看實質,虛懷若谷地正視差距。
其一,從這則報道中更多地是看出差距太大、時間太久。如果真的像德國企業所預計的那樣,中國產品質量至少在20年內才能比肩德國的話,說明二者之間的現實性差距何其巨大。以為20年這個時間短嗎?其實一點不短。我們熟知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一,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即2021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實現了,而產品質量趕超卻要等到2034年左右,足足晚10來年,相信大家都會發出一個感慨:情何以堪?
其二,對這則報道的逆向思維的想法就是,產品質量迎頭趕上不是什么20年的時間一到就可以等得來的,必須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與追求。而且產品質量的國際“競賽”,也不是靜態的,或者一方發展一方停滯的,你追我趕本身一定就是高度動態發展的,須知我們在拼命趕超時,人家也在奮力保先。由此看來,20年內產品質量趕超德國并沒有什么可喜的,也更沒有任何值得慶賀的了。唯一可喜可賀的,如果有,就是中國產品質量確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提高。
具體分析,浙江制造的質量振興是任重而道遠。當務之急是構建起“以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為基礎、以現代市場競爭體系為驅動、以質量法治與誠信體系為保障”的質量振興支撐體系。
第一,說是歷史原因也好,主觀因素也罷,我們企業的質量基礎管理依舊相對落后仍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一些企業誠信缺失,采用低質低價、以量的擴張換取市場份額的現象較為普遍??赡艿靡粫r一地之利,但是必須認識到,這種舍本逐末的經營方式,必然會給浙江制造帶來毀滅性打擊。必須一改“重數量不重質量”、“重銷售不重質量”的現狀,牢固樹立“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的經營理念,積極建立起適合企業自身特色的質量管理體系,學習掌握和運用卓越績效管理等科學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及技巧,力求“質量立企、質量立省”。
第二,應該說,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發育尚不充分,是導致產品質量問題和制約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現代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征就是,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逐步建成這樣的現代市場體系,質量振興才會具有強大的動力。因為公平競爭意味著企業能夠憑真本事成長壯大,消費自主意味著產品銷售主要取決于質量與品牌,要素自由流動意味著企業創業創新能夠更好獲得支持與保障。市場需求或者說消費者用腳投票,將確保以質量取勝的各企業各商家在良好市場生態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從而更好地發展壯大。
第三,說到底,質量是法治精神與誠信這一社會核心價值觀在生產銷售中的本質反映。一方面,法治精神不僅是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決定產品質量的關鍵性因素,而且是決定生產敬業精神、產品創新精神的形成、壯大與充滿活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關鍵因素。只有弘揚法治精神,才能更深入、更徹底、更長遠地匯聚“追求卓越”的強大正能量。另一方面,實踐中要充分利用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庫,進一步加大企業質量信用信息的采集力度,完善企業質量信用數據庫。整合信息資源,建立企業質量信用信息交換機制,向銀行、市場監管、稅務、安監等部門提供企業資質信息、良好行為記錄、行政處罰信息等數據的共享和查詢,擴大企業質量信用監管范圍,實現優勝劣汰。
從建設“質量大省”到“質量強省”,在真抓實干并卓有成效的基礎上,必須保持定力、續寫輝煌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