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陜西省子洲縣文化館 陜西子洲 718400)
子洲石雕藝術的發展
張海霞(陜西省子洲縣文化館 陜西子洲 718400)
子洲境內有山有川,大理河、淮寧河穿境而過,山連著山,溝連著溝,村村水石相連。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子洲人敢想、敢做、敢創造的秉性。歷代能工巧匠遍及村村寨寨。子洲石雕生產就是典型的代表。子洲石雕手工藝的主要產品是石佛像、石獅子??h內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石雕師傅,技藝代代相傳,長盛不衰。普通從藝的工匠幾乎遍布所有村莊。在古代,大凡寺廟,大多有石佛像、石獅子;凡富裕之家,門前多有石獅子,大門兩側多有石刻對聯;家家戶戶大多有炕頭小石獅子等石雕制品傳世,此外還有石碑、石牌樓、石香婁等等。馬蹄溝鎮杜家河紗帽灣村吳氏大門曾有“丹桂有根獨長詩書門第;黃金無種偏生勤儉人家”的石刻對聯一副石雕工藝產品除一些擺件外,石雕日常生活用品有:石磨、石碾、石槽、石桌、石凳等等。
根據縣內現存漢畫像石等考,子洲縣境內石雕技藝興盛于漢代,后世時有興衰。唐、明、清比較發達。有代表作品民間石獅子、石神、佛像、石畫等。隋唐時期,在本縣李孝河鄉常興窯村蔡老莊自然村北約30米處的廟山南無古佛廟內,有石佛像三尊。雕刻線條流暢,佛像雙目傳神,坐姿自然。經過專家鑒定為隋唐時期的石雕佛像。在淮寧寨發現有宋元佑年間的石刻香婁柱??h東南部苗家坪鎮石窯畔村寺墕圪垯西北巖壁上,有明弘治年間的石窟,規模較大。在子洲縣內,民間還有不少清代各時期的石雕作品。相傳清朝光緒年間,周家鹼橋溝前后兩村籌資蓋橋,橋蓋好后,決定在橋兩頭各雕一對石獅子,以顯橋威,但兩村群眾意見不一。西村的群眾說聽說東川(米脂)一帶有好師傅,請東川的匠人雕;村東的村民說,我們周家鹼人走南闖北的很多,各省洲縣見過的石獅子無數,那里的也比不過咱周家鹼的雕匠雕得好,就讓咱自己的匠人碉。兩村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最后決定:橋西頭請東川的匠碉;橋東頭由周家鹼的雕匠雕,最后,眾人評論究竟看那里的雕匠雕出的石獅子好。雙方各請好師傅4人,一齊開工,兩月后在周家鹼會日舉行石獅子賽。慶功的時候,人們都說“東川師傅的手藝和我們自己的手藝相差太大了”。結果氣的東川師傅一病不起,不久而亡。人們都說“周家鹼的師傅把東川的師傅給氣死了”。這個故事雖然是傳說,但也足以說明子洲范圍內,石雕師傅們的手藝。20世紀80、90年代,子洲石雕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南西兩川曾涌現出數十家石雕企業廠,全縣有數千石雕從業人員。
子洲石雕產生歷史悠久,其中石獅子雕刻是石雕手工藝的典型代表。石獅子以本縣特有的石頭為原料,純手工雕制而成,其風格獨特,形狀栩栩如生,深受群眾好評。其生產工序可分為:設計圖樣、料、備料、打出基本料石形狀、在料石上畫出大體圖案、按圖案鑿打毛坯、審視、揣摩、修改毛坯、細部加工、打磨、拋光、蠟等工序。主要產品有:獅子、南豐寨牌樓、“四大名山”石雕、石佛像、十八羅漢、石旗桿、石碾、石磨、十二生肖、石硯、陜北風俗石板畫等。
子洲先民創造的石雕藝術發展史應該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同步,從子洲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可知,子洲石雕歷史悠久。子洲石雕藝術皆用來美化門樓、雕刻石碑等,尤其是炕頭石獅和民俗不可分。鄉俗,群眾喜用紅繩連著石獅子鎖住小孩,使小孩平安成人??活^石獅,有大有小,皆栩栩如生,“十斤獅子九斤頭,一雙眼睛一張口”,造型優美。藝人雕鑿時大膽夸張與取舍,有意放大獅頭,著意雕刻獅子的眼睛和嘴巴,其他部位則大刀闊斧,相對粗糙。雕刻手法圓雕、浮雕、線刻并用,線刻中陰線與陽線并用。秦漢雕刻的風格在石獅獅中得到較好的保存。子洲石雕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其基本特征。
廣泛性特征:自古以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生活、生產都離不開鑿石活動,修窯、蓋房、割碾、鍛磨、圈墻、蓋大門,幾乎是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要去做的事,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抄錘打石,學成石匠。
石雕藝術實用性特征:無論是石宅居、石器具,還是獅子系列,或是任何一種石雕工藝品和建筑物,他不僅具有生產、生活普遍適用性的一面,而且還具有結實、耐用、美觀、大方讓人感到美的另一面。
可塑性特征:子洲石雕藝術他始終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生產中最可愛、最生動的一種活的神韻,所以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藝術風格特征:既源于中國傳統的雕刻技術,又富有時代的創新精神。采用了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筆觸,古樸粗獷的風格、精雕細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氣勢。既具有本土的民間特色,又含有世界的、民族的風格。是真正的寫意傳統,純正的民族特色。
獨特優勢特征: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先天的優勢,造就了豐富優質的石料資源和人才資源。子洲石雕藝術是子洲人特有的藝術,是子洲人情感世界的一種渲泄,它凝聚著子洲漢純樸、直率、頑強拼博的品格,象征著子洲人英威、彪悍的氣質,更能體現子洲人那種頂天立地、不屈不撓、與時俱進的精神。
子洲石雕藝人很多,已故的艾家圪嶗村的高恩昌是一位民間石雕大師,享譽陜北。瓜園則灣鄉的蔡維富曾為鎮川黑龍潭、延安清涼山、子洲南豐寨、山西太原晉祠等地雕刻牌樓,藝術精湛。馬岔鄉的李芝崗被譽為“獅子王”,并有專著《中華石獅雕刻藝術》。縣文化館的楊繼高,雕刻的石雕《水滸》108將,高樹飛的百獅會,周家鹼萬兆存的石雕紅樓夢人物,張逍遙的佛像及小件作品等曾多次在西安等地展出,并獲獎。其次還有馮振國、張飛軍、蔡軍、拓延軍、李應國、萬軍利、薛軍等代表性人物。
2008年子洲石雕被列入子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列為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被列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