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希
近年來,“泡溫泉”成為了人們休閑養生的時髦選擇。沐浴在溫熱的泉水中,既是一種享受,又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不過,泡溫泉也要講方法,一不注意,有可能弄巧成拙,反倒對健康有害。
養生意識促生“溫泉熱”
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不斷提升,這幾年來,“泡溫泉”變得愈發受歡迎。
溫泉熱浴不僅可以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此外,大多數溫泉中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對人體有一定的幫助。比如,溫泉中的碳酸鈣對改善體質、恢復體力有相當的作用;而溫泉所含豐富的鈣、鉀、氡等成分對調整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糖尿病、痛風、神經痛、關節炎等均有一定效果;硫磺泉則可軟化角質,含鈉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軟化肌膚的效果。
中醫認為,溫泉屬溫熱性質,具有溫通經脈的作用,尤其對于人的慢性消化道疾病、關節病等都具有很強的輔助療效。而溫泉中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則對人的皮膚非常有益。因此,常泡溫泉確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溫泉可從秋末泡至春末
每每到了冬天,各地溫泉游的生意總是特別火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都認為只有冬天才能泡溫泉。其實不然,總的來看,溫度較低的時節都適宜泡溫泉,換句話說,溫泉完全可以從秋末一直泡到春末之前,而夏天則是不適宜的。夏天天氣炎熱燥濕,因為在這樣的季節里泡溫泉易傷陰。而且,夏天人的體液本來就較多地流失,再加上溫泉的溫熱,只會讓體液流失更多,增加人體的負荷。
在中醫養生觀念里,冬天可以靠溫泉補養陽氣,到了春天則是陽氣升發的季節,告別了冬藏,此時泡泡溫泉,也有助于一年中陽氣的恢復充盈,更有利于保健。
根據體質選水溫、水質
盡管泡溫泉好處多多,但泡溫泉的講究也不少,比如,根據每個人的體質虛實不同,在選擇適宜的水質和水溫時,也有所區別。
根據水質劃分,溫泉一般可分為中性碳酸泉、堿性碳酸氫鈉泉、鹽泉和硫磺泉4種。其中,碳酸泉對防治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有一定效果,但是不適合患有腎臟病及腸胃不好的人群;硫磺泉對慢性皮膚病有緩解作用;鹽泉對手腳冰冷、貧血及過敏性支氣管炎等有改善作用;碳酸氫鈉泉對皮膚有滋潤、漂白及軟化皮膚角質層作用;單純泉比較緩和,無色無味,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中風、神經痛等有一定舒緩功效,適合年紀稍大的人。
只有嚴格根據自身機體狀況選擇,才能真正達到泡溫泉的養生目的,避免不良反應。
泡溫泉宜“循序漸進”
選擇了適宜自己的溫泉水后,泡溫泉的步驟也很重要。
一些人泡溫泉時,直接下池,悶了就上來喘口氣。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泡溫泉最好是循序漸進。一是要充分放松身體。站在溫泉池邊,先緩緩地深呼吸數次,完全放松身體,之后盡量閉上雙眼,以平和的心情盡情享受“靚湯”的舒適;二是要從低溫到高溫。入泉時先將身體弄濕,應從水溫較溫和的水池開始,進入溫泉池,以便讓身體慢慢適應。
具體做法:手伸進泉中20~30厘米的深度試溫,再淋點水在腿、臂及軀干上。進池時,應先站起來泡雙腿,接下來慢慢泡身體下半部(心臟以下),待適應后,再讓身體上半部(心臟及以上)完全泡進池中。
姿勢正確效果更好
一般人泡溫泉,對選擇姿勢沒什么講究,無非就是臥式或坐式。但其實,泡溫泉的姿勢不同,能起到的保健和養生效果也有所差異。比如,臥式浸浴即仰臥水中,頭頸部和前胸部露出水面,這樣可減少浸浴時對胸部的壓力,減輕心肺負荷,適合體質較弱者。還有很多泡溫泉者選擇坐在水中,僅腰部、臀部和腿浸入熱水中,這樣的姿勢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產生消炎止痛作用,這對有慢性盆腔炎、便秘、痔瘡、痛經、下肢風濕關節痛等的人大有裨益。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浸泡溫泉水時,應該盡量舒展全身,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使腦部血流量加快,迅速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
泡完溫泉后別忘了及時補水
泡溫泉的時間長短也有講究。一般來說,越熱的溫泉,要泡得越短;涼一點的,泡的時間可以稍長。總的來說,泡一次以10~20分鐘比較適宜。泡完后,一定要注意用清水清洗身體,因為溫泉水里含有碳酸、硅酸等物質,水分蒸發掉以后,這些附著在皮膚上的礦物質濃度會升高,容易刺激到皮膚。
此外,泡溫泉池時,最好不要選擇超過45℃的池子,否則容易造成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如果浸泡時出現出汗、口干、胸悶等不適感,一般為血液循環加快的正常反應,此時調換低溫泉浸泡或上水靜養稍許,適量飲水即可緩解。但如有氣短、胸悶、心跳過快的情況,應及時就醫。
泡完溫泉后,及時喝水也非常重要,喝點淡檸檬茶和鹽水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