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撐
鼓膜,又叫耳膜,是耳組織中很容易“惹事”的一個器官。鼓膜,距外耳道2.5厘米左右,受到外耳、耳廓的嚴密保護。正常鼓膜呈銀灰色,有光澤,毛玻璃狀,半透明,中心有個“鼓膜臍”的凹點。檢查時,耳鼻咽喉科醫生用反光檢查鏡對著一照,鼓膜立即就會呈現一個三角形反光區,為此,坊間人們又給它起了一個“耳鏡子”的俗名。
雖然叫它“耳鏡子”,它當然沒有普通玻璃鏡子那種用來“正衣冠,顯面容”的生活功能,卻在耳內默默無聞地堅守自己的“神圣”職責:一是每時每刻執行著集聲、擴聲和傳聲的本職工作;二是忠實地保護內耳圓窗膜,使之不受聲波過度的干擾而損傷;三是保護人的中耳不受來自外耳道細菌的侵襲感染。
鼓膜所在位置和環境雖然“得天獨厚”,但鼓膜也有“三怕”。因為,這三怕都會給它帶來致命的打擊——鼓膜穿孔。一是怕水,洗臉、游泳或滴耳藥的水液流進耳內,若得不到及時清干排除,很容易引起中耳炎感染,危及鼓膜。二是怕震,氣流、狂風、爆炸、鞭炮等高分貝的震動聲,會對它造成直接傷害,引起鼓膜穿孔;三是怕碰,外傷、挖耳,特別是扇耳光等,這種外力作用,都會把鼓膜碰裂撞破,造成永久性耳聾。
俗話常說:“破鏡重圓”。而這個“耳鏡子”破了還能不能“重圓”呢?
答案并不那么簡單,有的可能“重圓”,有的則圓不了,這要看條件。
鼓膜雖有較強的再生能力,但它的愈合與傷口形態、年齡、體質有關。年齡小、穿孔小愈合快,裂隙狀穿孔好愈合,梭形、三角形穿孔愈合差些,圓形穿孔最難愈合,穿孔越大,聽力損失越重。穿孔小,治療及時,無感染,一般2~4周即可愈合,如果穿孔大,有繼發感染,耳腔內積膿,就難以愈合。穿孔后只要具備手術條件,行鼓膜修補術,可起到“破鏡重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