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賀斌
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換擋和前期刺激政策后遺癥消化并行的情況下,未來五年中國對外經濟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針對這一話題,《中國新聞周刊》近期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
中國新聞周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全球分工戰略讓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奇跡。在經濟新常態下,未來五年中國對外經濟將主要面臨什么問題?
隆國強:過去30多年,中國是全球化中少數幾個受益的發展中經濟體,而且受益比較多,這就說明中國的對外開放是比較成功的。
未來五年,中國對外經濟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外需不振。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前,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到金融危機前,每年都實現20%-30%的出口增長,非常強勁,對產業發展、解決就業都起到很大作用。近兩年,中國出口是負增長,但從短期GDP核算角度,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還是正效應。可是出口有個乘數效應,比如出口增長20%,將帶動很多制造業的投資,出口前景很好,設備投資就會增加,可如果出口負增長10%,還有人敢去投資嗎?所以還要考慮出口的乘數效應。出口萎縮對經濟增長有很大打擊,外需不振對制造業來說就是很大挑戰。
二是中國正處于比較優勢轉換階段。以前靠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產業支撐國際競爭力,現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很快,要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就必須轉型升級。升級就要創新,要技術,同時還要和發達國家開展競爭。而原來的傳統產品,則要面對來自印度、越南等更低成本的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前有虎后有狼”,兩頭擠壓。

隆國強。圖/CNSPHOTO
三是現在處于新一輪經濟貿易規則制定的新階段。貿易投資自由化繼續深化,拓展到很多新的領域,比較典型的就是TPP。
因此,對中國來說,如何在新一輪國際規則演變過程中爭取話語權,能制定更有利的國際經貿規則,將是很大挑戰。
現有的國際經濟規則,多是原有大國按照自己的利益來制定的規則,更多體現他們的利益。因此,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把自己變成強者。多年前,我們中國人認為自由貿易會帶來滅頂之災,可現在放眼全球,正是中國在高舉自由貿易大旗。所以,關鍵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多地著眼于把自己迅速變成強國。
過去30多年里,中國的對外開放,除了引進外資、擴大出口等實際層面的意義外,更大的意義在于推動國內改革。其中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示范效應,開放的地區取得好的成績,給了國內其他地區起到示范作用,比如深圳特區。二是倒逼效應,比如在各種國際談判中的承諾,中國是個信守承諾的國家,對外承諾會倒逼著進行改革。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制了一個完整的市場經濟藍圖,除了頂層設計和群眾首創相結合,同樣需要開放領域的示范和倒逼,比如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在實驗探路。未來還有很多國際談判,比如中美投資協定等,這些都將進一步發揮以開放促改革的作用。
中國新聞周刊:未來5?10年,中美在世界經濟格局的中的地位會有怎樣的變化?
隆國強:我認為,5年內,全球經濟貿易格局不會有大的改變。盡管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可能追上美國,但發達國家的主導地位在5年甚至10年內都很難撼動。
各國都希望在全球經濟中尋求一個對自己相對有利的位置,一是在市場競爭中搶占生產價值鏈的高端;二是希望規則對自己更有利。規則的演變實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國,要著力推動國內經濟的升級,特別是國內產業競爭力的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 10年前中國出口高鐵都無法想象,但今天卻有可能實現。因此,用10年時間,可能推動一些產業,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力,這取決于改革創新步伐的速度有多快。
除了傳統產業升級以外,還有很多新的重大機遇。我認為特別要抓住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這給了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新一輪技術革命將會孕育一些新的產業,比如IT產業,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產業,從硬件、軟件到各種應用,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在全球互聯網企業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如何適應新一輪經濟貿易規則,這是未來中國對外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圖/GETTY
但我覺得更有意義的是,可以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比如汽車,如果繼續做今天跑在馬路上的傳統汽車,中國的機會并不多,因為汽車產業已被美日德三國瓜分完畢。但因為有了互聯網,有了新能源,就有了新的機會。比如特斯拉是靠新能源汽車擠進來了,也許10年后將是汽車市場上很重要的一家。再比如谷歌、微軟等企業,通過信息技術,可以造出無人駕駛、高度智能化的汽車,把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融合到一起,創新出很多新的東西,這就是“互聯網+”。
中國應該抓住這次機會,加速競爭力升級,用10年時間,在一些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具備國際競爭力,推動未來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
中國新聞周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是否成為解決中國國內經濟不振的突破口?
隆國強:“一帶一路”是區域合作的倡議,是開放式的,通過60多個國家增強彼此間的合作,有利于各國在合作中發展,是互利共贏的。
對中國來說,“一帶一路”的好處有三個方面:一是可以拓展國際空間。中國是資源、能源短缺的國家,60%左右的石油靠進口,以后這一比例可能還會更高。絕大部分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人均水平都遠遠低于世界水平,所以要在全球考慮中國資源、能源安全保障問題。而“一帶一路”這個區域合作倡議有利于增強中國資源、能源安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空間。
二是通過深化和其他國家合作,會為中國的優勢產業找到新的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我國在這一領域擁有很強能力,如技術能力、施工能力,同時帶動工程機械、交通運輸設備、發電設備等技術含量很高的產品和服務,有利于出口結構升級。
從長遠看,形成新的區域合作生產網絡,一些設備制造、開拓市場,這些都是資本、技術密集的高附加值產業。中國的基礎設施,比如水電站、核電站,汽車、火車、高鐵等,在與發達國家直接競爭中還有一些距離,但在“一帶一路”合作中,可以創造新的機會。
三是產業對外轉移能夠更加有序。一些原來對中國經濟作出貢獻的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現在開始向其他國家轉移。但是目前大部分企業都是自己探索,可能會因為不熟悉當地情況,面臨政府腐敗、低效率、犯罪率高等風險。通過“一帶一路”,中國企業除了自己單打獨斗,還能抱團出海,在國外形成中國的工業園區,通過園區經營者來處理法律等各種問題,從而降低風險。
中國新聞周刊:這些企業跨境產業轉移后,會不會在國內造成就業壓力等問題?
隆國強:轉移不完全是壞事,沒那么可怕。很多國家的發展都伴隨著結構調整,讓不再適應本土的產業轉移出去。產業轉移后,會倒逼結構升級,形成新的區域生產網絡。
關鍵在于產業轉出去和自己在全球生產鏈升級的步伐要合拍。比如韓國,上世紀90年代以前,也生產了很多勞動密集型產品,是運動鞋生產大國;但到了90年代,也就10年時間,一雙運動鞋都不產了,全都轉到了中國,韓國鞋廠工人也都轉到其他產業了。但韓國這幾年發展挺好,即便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也影響不大,主要在于韓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升級很成功,把低附加值產業轉到中國,而中國又是其最大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每年韓國對華貿易順差達數百億美元,所以這個轉移是有好處的。
中國也一樣,當我們把低端、低附加值的產業轉走后,僅僅看這個環節本身,喪失了一些就業機會,如果短期內升級上不去,就會面臨工人下崗、農民工回家等一系列問題。但如果中國升級的步伐和轉移的步伐同步,甚至更快,那么中國將是受益的,所以產業能不能順利轉走,關鍵取決于能不能順利升級。
中國新聞周刊:這個過程會是多長時間?
隆國強:一旦開始產業轉移的步伐后,將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因為產業結構升級是個動態過程。比如韓國,它的產業轉移至今沒有結束,只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走了,但其他產業也還在繼續轉,隨著本土產業不斷升級,低端產業繼續往海外轉移。
一個國家之所以變得富裕,變得發達,關鍵就是其產業不斷向高附加值產業升級。原來中國比較落后,光看到別人往我們這兒轉低端產業,我們卻沒有轉出去。而今天開始對外產業轉移,是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