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群
打造內蒙古生態文明亮麗風景線
楊愛群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更是長遠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近年來,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在全力構筑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內蒙古相繼啟動了八大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草)、重點防護林、天然草原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退牧還草(禁牧舍飼)試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等工程,刮起了一場生態修復的“綠色風暴”。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工程是內蒙古覆蓋面積最大、實施時間最長的兩項草原生態建設工程。從2000年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治理工程區總面積36.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31.9%,占全國京津風沙源工程區總面積的80.6%。退牧還草工程自2003年全面啟動,總體布局上是以牧區為主,半農半牧區為輔。牧區以休牧為主,半農半牧區以禁牧為主。嚴重退化沙化草地以禁牧為主,中度退化沙化以下草地以休牧為主,并在草原帶加大劃區輪牧力度。兩項工程的實施為自治區草原生態的初步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項目區植被明顯恢復,林草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工程區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風沙天氣和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
東部草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步伐也在加快。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彥琥碩鎮小流域治理區成效顯現;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福興村、福利村退耕還林項目的建設和管護,成為守護農牧業生產屏障的同時,也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錫林郭勒盟建立休牧禁牧制度和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以來,全旗休牧、禁牧面積達1356萬畝,實現了局部禁牧、全境休牧。2011年以來,1427萬畝草場被納入生態補助獎勵,共發放補助資金8749萬元,惠及1.3萬多戶3.6萬余人。
與此同時,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的西部,同樣沒有放慢生態建設的步伐。鄂爾多斯市根據生態環境條件的差異,將生態脆弱、沙化退化嚴重的地區劃定為禁止開發區,將草牧場植被較好、具備發展種植和養殖業條件的地區劃定為限制開發區,將沿黃河、無定河等水源豐富的地區劃定為優化開發區,依據不同層次和定位來布局工業項目,同時執行季節性休牧、全境輪牧、局部禁牧,在中心城區及周邊重點地區加大植樹造林的投入,使全市植被覆蓋率由過去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21.74萬公頃的總土地面積上已建成綠化面積7.61萬公頃,占比35.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3平方米,生態環境實現由過去的“整體惡化,局部治理”到“整體遏制,區域好轉”再到“整體好轉,局部優化”的歷史性轉變。
遵循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內蒙古不斷深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構建責任共擔、共同參與的生態建設新格局。尤其是引發較多環境問題、一度飽受詬病的能源產業方面,變化更為突出。
居于全國五百強、煤炭百強企業的內蒙古伊泰集團,企業內部組建了環境監察部,負責環保項目監管,節能減排任務落實,生態建設、環境標準體系運行以及項目環評前期工作和預驗收等內部環保管理職能,對內行使環保“執法權”。此外,還成立了綠野林草業分公司,專門負責生態綠化和碳匯林建設,使周邊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特別是伊泰集團建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西北溝生態基地,不僅使“挖10噸煤、種一棵樹”的任務超額完成,同時也為當地生態建設做出了貢獻。
以大量產煤而迅速發展起來的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如今也走出了粗放開采、無序開發的過往,大部分采煤企業都實現了產煤不見煤的封閉式生產,臨近交通線的堆場、料庫大多數都建起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的防風抑塵墻,使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揚塵污染得到削減。
在烏蘭木倫河畔的武家塔露天煤礦,生產過程中剝離的表土和矸石、巖層有序地堆積在排土場上,多年來已在礦區縱橫的溝壑之間形成了2500畝的“人造臺地”,被建設成為一處綜合化的生態農場。因采煤需要而抽出的大量地下水經過蓄積、沉淀處理,除了在生產中噴淋降塵使用外,都用于滿足灌溉和養殖的需要。
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代表的工業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適應性調整的同時,農畜產業的發展格局也在發生著以綠色為導向的深刻改變。與過去的無序散養、過度放牧相比,設施化、科學化、集約化的生產模式日漸成為主流。10年間,生活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的農牧民圍繞“肉、乳、絨毛皮、菜薯、飼草飼料”五大主導產業,推動農牧業產業化,成效明顯。幾年來,錫林郭勒盟把引進、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重頭戲,大力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伊利、蒙牛、小肥羊、圣元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培育壯大草原伊盛、烏珠穆沁羊業等本土企業,各種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遍地開花,帶動力不斷增強。
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彥琥碩鎮四家村,新成立的益達奶牛養殖合作社吸納了24戶成員加盟,經由鎮政府協調爭取貼息貸款支持購置優良奶牛,日常管理由專職人員負責,定期核算分紅。牧場建成了自動化擠奶站,購置了進口設備,對飼草料進行精細加工,初步實現了綠色化生產。
作為一種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滲透在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關系到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當前,全區各地的生態示范創建行動精彩紛呈,在帶動生活方式轉變的同時,向世人展現著一種獨特的內蒙古魅力。
通遼市科爾沁區豐田鎮建新村,評上了國家級生態示范村。村上共有460戶,房前屋后的綠化樹每戶平均都在6棵以上,硬化的村內街道兩側都栽種了適宜的綠化樹種,建成了多處景觀花壇。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綠色生活,建新村還擁有秸稈燃氣站1座,正常運轉時可實現“兩人燒火、全村做飯”。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全村5600畝耕地都由村上免費提供機械,合作完成翻、耙、種、澆、收等各道工序,既節約人力,又降低了各類消耗。早在2011年就已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生態村”的赤峰市紅山區橋北街道六大份村,增添了一處新的“地標性建筑”——約三層樓高的一幢生活垃圾轉運站。
呼和浩特水磨村新農村改造區,徹底改變了村子的舊模樣。不僅僅是房屋改造,在推進水磨村新農村示范點建設中,新城區集合哈拉更、烏蘭不浪、哈拉沁村統一建設吉祥新集鎮,通過“一園一品”主題化園區打造低碳創意農業博覽園,形成以“生態休閑環境、綠色無公害食品、樂活體驗方式”為特色的農業品牌,打造集生態建設、加工銷售、示范推廣、集聚擴散、科普培訓、信息交流及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基地,成為都市休閑與鄉村度假的核心板塊。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廳)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