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萍,吳 斌,陳曉萍,闞廣悍,谷志明,黃偉芬,白延強,王 躍,劉 敏(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北京100094)
·基礎研究·
中長期飛行對人體超重耐力影響及防護技術研究
吳萍,吳斌,陳曉萍,闞廣悍,谷志明,黃偉芬,白延強,王躍,劉敏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北京100094)
為探討中長期空間飛行(30 d以上)后飛船應急返回對機體超重耐力的影響及防護技術,首先選用42只健康雄性成年獼猴,隨機分為4組,進行中長期模擬失重再超重的病理生理影響及其機理研究;之后選22名健康被試者,隨機平均分為2組,分別穿著繩索拉緊式和充氣式抗荷服,測定各自選定的高低2種壓力制度時的下體負壓耐力;最后選8名健康志愿者,測試在不穿抗荷服、穿著繩索拉緊式和充氣式抗荷服三種狀態下承受超重過載時的生理反應。實驗表明,高+G x作用,使獼猴臟器出現病理性損傷,相同G值獼猴頭低位臥床后再超重組引起的病理損傷要比單純超重組嚴重;繩索拉緊式抗荷服和充氣式抗荷服可以提高人體下體負壓耐力和超重耐力。
加速度;下體負壓;超重耐力;病理生理;抗荷服
超重對人體生理系統的影響一直是重力生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載人航天實踐和研究結果表明,高+G x作用可使航天員出現病理損傷[1,2],高+G z作用會引起灰視、黑視、甚至意識喪失。失重可以使航天員超重耐力下降,特別是長期飛行后表現更為明顯[3]。載人飛船在上升和返回,特別是應急返回過程中,航天員會遇到較為強大的超重作用,因此,探討高過載對機體的病理生理影響,研究提高航天員超重耐力的防護技術,一直是國內外航天醫學專家關注的問題。目前,國內+G x防護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體位的選取、采用賦型座椅、改變呼吸氣體成份和加壓呼吸、對航天員進行超重耐力選拔與訓練、從工程設計上對超重進行控制等[4]。國際空間站提高返回前超重耐力的防護措施主要有體育鍛煉、水鹽補充、使用抗荷服等[5-8]綜合性防護方法。我國航天員在即將實施的空間站任務中也將面臨中長期飛行問題,必須考慮航天飛行失重因素對人體超重耐力的影響。本文針對后續載人航天任務,探討了中長期空間飛行(30天以上)后飛船應急返回對人體超重耐力的影響及防護技術,為制定航天員在軌中長期飛行后飛船應急返回超重醫學要求、研制航天防護裝備提供理論依據。
2.1研究內容與方法
2.1.1研究內容
該研究主要是動物實驗,包括兩部分研究內容:獼猴中長期模擬失重模型建立和獼猴中長期模擬失重再超重的病理生理影響及其機理研究。
2.1.2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雄性恒河猴(Macacamulatta),年齡4~8歲、體重7~11 kg,體長85~95 cm;病毒、細菌、寄生蟲的控制應符合GB14922.2-2001等要求[9-10];實驗用猴需為B病毒和結核菌陰性。動物購置后,在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SPF級動物實驗室進行模擬失重28~30天,按表1的分組情況進行模擬失重分組。

表1 動物分組及個體解剖取材時間點Table 1 Animal grouping and anatom ical sam p ling tim e
2.1.3實驗方法與步驟
由于高過載對人體能夠造成損傷,且有可能是不可逆性損傷,因此我們不能把人作為研究對象,我們選取了與人最相近的獼猴為研究對象。而獼猴模擬失重模型的建立就成了該研究的關鍵技術之一。
1)獼猴中長期模擬失重實驗裝置的研制
首先研制了獼猴頭低位實驗裝置,見圖1。實驗裝置設計原則是在確保動物安全的前提下,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理損傷和應激反應,使獼猴心理感受平穩,保證獼猴的基本生活和生理體征相對穩定,同時符合動物倫理學要求。因此,該裝置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a.實驗臺主架:采用不銹鋼圓管焊接而成,整體尺寸1285 mm×850 mm×800 mm。
b.旋轉實驗臺:提供獼猴頭低位模擬失重的基本實驗臺面,使用帆布作為實驗臺面,此材質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及通氣性,可減緩獼猴長期固定和情緒激動時對其皮膚造成的損傷,帆布或牛皮夾層中有軟薄鋼板,起到支撐作用。實驗臺面根據動物實際尺寸開挖綁定口,利于實驗過程中動物的綁定。
c.旋轉定位裝置:可以精確控制實驗臺的角度,并可使實驗臺通過固定軸縱向自由旋轉。
d.飲食娛樂裝置:可使實驗動物在綁定狀態下自由取食、飲水,同時提供基本娛樂功能。
e.廢物清理裝置:實驗臺底部放置抽屜式不銹鋼廢物清理池,便于衛生清理。
2)獼猴模擬失重模型的建立及模擬失重
模擬失重模型的建立是該研究的關鍵技術,為了確保模型有效,開展了4項研究,即獼猴選用標準研究、不同體位在模型建立實施中的差異性研究、獼猴適應性訓練方法研究和模型有效性評價。然后將42只健康雄性成年獼猴,隨機分為預實驗組、對照組、單純超重組、失重后超重組,將單純失重對照組和失重后超重組的獼猴俯臥位于模擬失重裝置上模擬失重30天。

圖1 獼猴中長期模擬失重模型裝置Fig.1 Device for simulating m idlong-term weightlessness in Rhesusmonkeys
3)離心機實驗及病理檢查
測試前獼猴禁食8 h,予以846合劑(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生產,吉牧防便字(1990)47號,成份:氟氟哌啶醇、保定寧、新保靈、氯胺酮,對心血管影響小,然后選取0.15 ml/kg)肌注麻醉,仰臥位固定于離心機躺床上,背角為70。剪掉部分胸腹部皮毛,貼心電電極(胸腋導聯CM5),通過引電環將信號傳輸至多導生理記錄儀監測并記錄心電圖、心率。肌注拮抗劑,待動物清醒(以心率和角膜、疼痛反射恢復為指示)后,進行+G x(+11G x/270 s,+13G x/230 s,+ 15G x/200 s)超重作用。離心機旋轉期間連續監測和記錄心電圖、心率。+G x作用結束后,繼續監測和記錄心電圖、心率,直至其基本恢復或時間達到30 min。離心機旋轉前后2 h內進行CT檢查,動物按照表1的安排,1天后放血處死,按肺、心、腎、腦、其它的順序進行解剖、大體觀察、取材及病理學檢查。
2.2研究設備
動物離心機: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制,旋轉半徑為1.5 m,可產生的最大超重為25G,G值精度為±0.2G。
2.3研究結果
2.3.1獼猴中長期模擬失重模型的研究
由于獼猴在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有著極強的相似性,最易解決人類相似疾病及其發生機制,是醫學研究中的理想模型動物。文獻報道[11-12],航天員失重飛行和人體頭低位臥床-6°臥床模擬失重引起的血漿容量等下降與獼猴頭低位-10°的反應相似,因此,該研究我們采用的頭低位角度為-10°。
2.3.1.1獼猴選用標準研究
為保證實驗順利實施,盡量避免因實驗獼猴自身動物習性缺陷而造成實驗中止或動物死亡,在實驗開始我們就十分重視獼猴選用標準研究。即在確定獼猴為自繁自育的仔二代獼猴,年齡和體重的基礎上,以合適獼猴檔案資料為基礎,將入選獼猴隨機分組放在放養場內觀察個體習性,并反復打亂,重新組合來觀察個體表現,如:運動能力,是否合群等。然后進行麻醉藥物耐受性檢查、自身疾病排查、動物整體表現及體質等。最終選出符合本次研究的獼猴。即獼猴性情必須溫和,無不良攻擊行為;獼猴必須不能對846合劑、氯胺酮等麻藥有耐受性,并基礎代謝正常。
2.3.1.2不同體位在模型建立實施中的差異性研究
為了確定獼猴在臥床期間采用何種體位(仰臥位或俯臥位),我們進行了不同體位在模型建立實施中的差異性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仰臥位的獼猴易發生褥瘡和感染,實驗初期即發生皮膚損傷,進食和飲水所需時間較長(4小時)等缺點,而俯臥位的獼猴只有個別獼猴在實驗中后期偶爾出現皮膚損傷,進食和飲水所需時間顯著下降(1小時)。因此,該研究獼猴頭低位臥床的體位采用的是俯臥位。
2.3.1.3獼猴適應性訓練方法研究
盡快地建立條件反射,讓獼猴由自由狀態到模型狀態是模型建立的關鍵環節。因此,我們首先使獼猴適應實驗室環境,然后再使其適應實驗狀態環境(即頭低位-10°俯臥位狀態)。為保證已選用獼猴轉場后能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在猴場駐留期間將食用與實驗階段同樣的飼料。在獼猴適應實驗室環境期間,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來影響獼猴的認識和學習。由于獼猴的認知和學習能力較強,以10天為周期實施模型建立,經上述方法訓練的獼猴,其實驗狀態、進食量、應激水平和損傷情況遠遠優于不經訓練的獼猴。
2.3.1.4模型有效性評價
其中模型有效性研究從心血管指標、肌肉系統指標和骨密度三個方面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實驗期間各系統的指標變化與實際飛行的人體的變化趨勢一致[13]。模型很好的模擬了航天飛行導致的心血管功能失調效應、肌肉萎縮效應和骨丟失效應。其中血容量、心率變異指標、比目魚肌橫截面積、肌纖維類型等變化顯著,腰椎骨密度降低顯著。
2.3.2光鏡檢查結果
1)單純失重組較單純對照組肺部變化重,單純失重組肺部出現了毛細血管充血的現象,腦部出現了多形細胞層深層的水平走向的有髓纖維排列較紊亂,出現細胞空泡變性的現象,而單純對照組沒有出現。
2)失重后11G組超重作用前后心臟未見明顯異常,肺臟也未見明顯異常變化(肺臟可見毛細血管充血和炎性細胞浸潤,未見肺泡融合主要由于失重前CT檢查肺部有出血),大腦未見明顯異常。
3)單純超重組13G恢復1天組心臟基本正常,未見毛細血管充血和心肌變性,未見炎性細胞浸潤(有病灶猴除外),9天見有單核細胞浸潤;肺臟恢復1天組可見肺血管輕微充血,9天組未恢復仍有充血。說明9天肺部損傷不能完全恢復。失重后13G組恢復1天組1只猴心臟未見異常,1只出現了毛細血管充血的現象,肺臟出現了血管充血現象,肺泡融合現象,可見大面積炎性細胞浸潤,大腦細胞核核周出現了空暈,未見錐體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異常變化,和未失重組15G組變化相似。恢復9天組心臟未見血管充血現象,見輕微炎癥反應,肺臟仍見血管充血和炎性細胞浸潤,未見肺泡融合現象。大腦未見核周空暈現象。見圖2至圖7。
4)失重后15G組病理變化要重于未失重15G組,未失重15G恢復1天組心肌可見心內膜輕度充血和芝麻大小出血點,肺臟可見毛細血管充血,肺萎陷明顯,大腦可見錐體細胞胞體輕度皺縮,胞漿輕度深染,核膜和核仁還可辨認,膠質細胞輕度腫脹,周圍出現明顯空暈。失重后15G組心臟可見心肌間質增寬,呈現輕微水腫,有細胞浸潤。肌纖維間散在有大量的紅細胞,有些肌纖維的橫紋消失閏盤不清楚,偶見有呈深粉色的不規則波浪形收縮帶,疑似輕微心肌梗死;肺臟出現了大面積氣腫,大面積淤血帶;大腦部分細胞出現核固縮,胞漿空泡化,膠質細胞明顯腫脹,與未失重21G超重組變化相同。

2.3.3獼猴肺部CT影像結果
1)單純對照組和失重后對照組未見異常變化。
2)單純13G超重組超重作用后1天出現氣腫、少量氣胸或胸膜下出血的現象,9天完全恢復,見圖8。

3)失重后11G超重組超重前后未見異常變化。
4)失重后13G超重組超重作用后均出現了氣胸現象,其中左下肺較前新發斑片狀密度增高影,肺損傷可能出血,該猴超重前出現了發燒的現象,并于24 h內死亡,見圖9。
5)失重后15G超重組超重作用后均出現了肺氣腫或氣胸的現象,數量多,范圍廣,1只左下肺較前新發斑片狀密度增高影,肺損傷出血可能,24 h未恢復,見圖10。而未失重15G超重組作用2 h獼猴出現了肺氣腫現象,但未見氣胸,且24 h內恢復,說明模擬失重加重超重對獼猴的損傷。

圖8 單純超重13G恢復1天和9天肺MSCT結果Fig.8 Lung M SCT result of 13G x hyper-gravity group one day and nine day after recovery
載人航天飛行實際表明,中長期飛行人體超重耐力降低。上述實驗結果表明,在高+G x作用,相同G值獼猴頭低位臥床后再超重組引起的病理損傷要比單純超重組嚴重。因此,為了提高航天員超重耐力,確保飛行安全,必須研制防護裝備,并確定防護效果。本章主要研究內容是產品研制和人體實驗,包括兩部分:①航天抗荷服研制;②航天抗荷服防護效果評價實驗。

3.1航天抗荷裝備研制
本部分包含航天抗荷服試驗件研制和樣件研制。通過試驗件研制確定抗荷服面料、初步方案,然后進行地面效果評價,根據地面效果評價結果對試驗件進行改進,完成原理樣件的研制。原理樣件研制后進行離心機驗證。
3.2防護效果評價實驗
本部分包含航天抗荷服地面評價實驗和航天抗荷服離心機驗證實驗。采用的實驗設備為:
1)載人離心機: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制,旋轉半徑為8 m,采用測控計算機實時控制上下位機,可模擬各種不同形狀的超重曲線。
2)下體負壓艙:由第四軍醫大學航空航天醫學系設計、襄陽510廠制造。負壓范圍0~100 mmHg,負壓增長率可達-30 mmHg/s,負壓控制精度≤1.0 mmHg。
3)旋轉床:北京和平醫療器械廠制造,旋轉角度范圍:0~180°,旋轉速度范圍:5~45°/s。
3.2.1航天抗荷服地面評價實驗
3.2.1.1研究對象
22名被試者,身體健康,無不良嗜好,無心肺疾病史,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11人,分別進行兩種抗荷服防護方案研究。繩索拉緊式抗荷服組被試者男9名,女2名,年齡20~29歲,身高(163.09±4.0)cm,體重(58.36±6.9)kg;充氣式抗荷服組男7名,女4名,年齡22~27歲,身高(167.73±2.3)cm,體重(69.64±6.4)kg。
3.2.1.2實驗方法
擬定繩索拉緊式抗荷服三種壓力制度[14-15]分別為:20~30 mmHg、30~40 mmHg及40~50 mmHg,充氣式抗荷服三種壓力制度分別為:30~40 mmHg、40~50 mmHg、50~60 mmHg。以耐受2小時或者受試者出現不能耐受主訴或者體征,要求終止實驗為耐受終點。過程中檢測心率、血壓,記錄穿著服裝時的主觀感覺,評價不同壓力制度下耐受時間及主觀感受的差別,從其中選定2種抗荷服壓力制度進行下體負壓耐力有效性的評價。在安靜環境中仰臥位休息30 min,被試者按聲音指令以12次/min的頻率呼吸,記錄10 min數據。平臥位后,傾斜床在5 s內旋轉至75°,站立2 min后進行下體負壓暴露。下體負壓暴露采用Lightfood階梯式上升方案,即:-20 mmHg/ 1 min,-30 mmHg/3 min,-40 mmHg/5 min,-50 mmHg/7 min,-60 mmHg/9 min。當受試者出現耐力終點指征時,卸除負壓筒內負壓,并將旋轉床快速旋轉至平臥位,終止實驗。
3.2.2航天抗荷服離心機驗證實驗
3.2.2.1研究對象
8名健康男性(與航天員體形相近),年齡24~37歲,身高(168.09±4.2)cm,體重(58.36±5.8)kg;身體健康,無不良嗜好,無心肺疾病史,無頸椎、腰椎,精神和神經系統疾病。
3.2.2.2實驗方法
根據航天抗荷服地面評價實驗研究結果,選擇壓力制度為30~40 mmHg。被試者不穿抗荷服、穿著繩索拉緊式抗荷服和穿著充氣式抗荷服分別經受2G x/30 s,4G x/80 s和6G x/60 s的超重過載。過程中記錄被試者的主觀反應、心率、脈搏波等,評價穿著不同抗荷服受試者的耐受G值、耐受時間、主觀反應和客觀指標的變化。
3.3結果
3.3.1航天抗荷裝備研制
抗荷服是一種物理性防護措施,穿著時可以防止超重作用期間由于慣性力和靜水壓力梯度引起血液流向下肢,增加靜脈回流,增加心輸出量,改善頭部血液供應,提高人對超重的耐力。本研究共研制了兩種類型的抗荷服。
1)繩索拉緊式抗荷服
繩索拉緊式抗荷服用彈性織物制成,由短褲和左、右綁腿組件構成。在短褲腰部外側及綁腿內側設有調節裝置,由8-80調節帶及3-80調節繩組成,通過拉緊調節繩使衣面對下肢體表施加相應的壓力。結構如圖11所示。

圖11 繩索拉緊式抗荷服Fig. 11 Rope taut anti-G suit
2)充氣式抗荷服
抗荷服主體由前、后腰組件和左、右褲腿組成,采用阻燃高強度美塔絲綢材料制造。腰部和左、右褲腿上都裝有大拉鏈,便于穿脫。調節繩和帶尼龍搭扣的保護布組成調節系統,便于不同體型航天員穿著。膝蓋部位漏空,方便活動。抗荷裝置由五囊式抗荷膠囊、單向進氣嘴等組成。抗荷膠囊分布在腹部、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各一個,聯成一體,由安裝于腰部的單向進氣嘴進氣。膠囊裝在囊套內,固定在褲腿衣面上。通過給膠囊充氣,膠囊膨脹壓緊體表,達到抗荷作用。結構如圖12所示。
3.3.2航天抗荷裝備地面評價實驗
1)抗荷服穿著效果主觀感受
穿著繩索拉緊式抗荷服測試表明,在40~50 mmHg壓力制度下,被試者主訴下肢發麻,局部壓痛,且穿著時的耐受時間(56.5 min)相比于20~30 mmHg(120 min)及30~40 mmHg(120 min)有顯著差異性(P<0.01),因此繩索拉緊式抗荷服選定20~30 mmHg、30~40 mmHg兩種壓力制度進行下體負壓耐力有效性的評價。

圖12 主體、抗荷囊結構、單向充氣嘴結構圖Fig.12 Structure of main body,an ti-G capsule,and unidirectional inflating valve
穿著充氣式抗荷服測試表明,在50~60 mm-Hg壓力制度下,被試者主訴下肢發麻,局部壓痛,且穿著時的耐受時間(56 min)相比于30~40 mmHg(120 min)及40~50 mmHg(120 min)有顯著差異性(P<0.01),因此充氣式抗荷服選定30~40 mmHg、40~50 mmHg兩種壓力制度進行下體負壓耐力有效性的評價。
2)穿著抗荷服時下體負壓耐力的改變
穿著繩索拉緊式抗荷服時,被試者下體負壓耐力明顯提高。與對照組相比,20~30 mmHg壓力(22.3±1.76 vs14.3±1.58 min,P<0.01)及30~40 mmHg壓力(24.4±0.39 vs 14.3±1.58 min,P<0.01)時下體負壓耐受時間顯著延長,累計應激指數也顯著增加(892.6±112.70 vs 490.5±98.12 mmHg*min,P<0.01)及(1102.9±65.15 vs 490.5±98.12 mmHg*min,P<0.01)。
穿著充氣式抗荷服時,被試者下體負壓耐力同樣明顯提高。與對照組相比,30~40 mmHg壓力組(18.6±1.83 vs 12.5±1.21 min,P<0.01)及40~50mmHg壓力組(23.3±0.90 vs12.5±1.21min,P<0.01)時下體負壓耐受時間顯著延長,累計應激指數也顯著增加(831.2±104.25 vs 490.6±57.85 mmHg*min,P<0.01)及(1097.2±54.15 vs 490.6 ±57.85 mmHg*min,P<0.01)。
3.3.3航天抗荷裝備離心機驗證實驗
1)穿著不同抗荷服的被試者主觀反應
實驗結果表明:穿著抗荷服的志愿者發生頭暈和頭稍暈的個體減少:未穿抗荷服發生有8人次,穿繩索拉緊式抗荷服的有4人次,穿充氣式抗荷服的有2人次;穿著抗荷服的志愿者發生視覺模糊和視覺稍模糊的個體減少:未穿抗荷服發生有8人次,穿繩索拉緊式抗荷服的有4人次,穿充氣式抗荷服的有3人次。詳見表2。

表2 穿不同抗荷服癥狀人次統計Table 2 Statistics of symptoms without anti-G suit or with various anti-G suits
2)穿著不同抗荷服的被試者超重的耐受情況
見表3,可知穿著抗荷服比未穿抗荷服超重耐受時間長,但未見顯著性差異,其中1人未穿抗荷服時6G只耐受了15 s,而穿充氣式抗荷服的完成了該試驗。詳見表3。

表3 6G耐受時間統計表Table 3 Endurance time of 6G hypergravity
3)生理指標的變化
穿著抗荷服能夠改善人體頭部供血,降低心率的改變量。詳見表4、5。

表4 不同類型抗荷不同G值心率的變化Table 4 Heart rate changes with different anti-G settings and different hyper-gravity levels

表5 穿著不同抗荷服脈搏波高度變化率Table 5 Change rate of pu lse wave height in different anti-G settings
本研究針對中長期空間飛行后飛船應急返回對機體超重耐力的影響開展研究,通過理論研究、人體和動物實驗研究、裝備研制及實驗等幾個方面,得出以下結論:
1)建立了獼猴中長期模擬失重模型。即獼猴模擬失重頭低位角度為-10°,體位為俯臥位,實驗前進行適應性訓練,實驗期間給予倫理關護等。
2)高+G x作用,使獼猴臟器出現病理性損傷,相同G值獼猴頭低位臥床后再超重組引起的病理損傷要比單純超重組嚴重。獼猴頭低位臥床30天后再超重+11G x組超重作用前后CT檢查結果和細胞學觀察結果未見明顯的病理損傷;頭低位臥床30天后再超重+13G x組超重作用后CT檢查結果和組織細胞學觀察結果可見病理損傷加重,9天后損傷減輕;獼猴頭低位臥床30天后再超重+15G x組超重作用后CT檢查結果和組織細胞學觀察結果可見病理損傷嚴重。
3)研制了繩索拉緊式抗荷服和充氣式抗荷服原理樣件。
4)穿著繩索拉緊式抗荷服時高低兩種壓力制度下被試者下體負壓耐受時間和累計應激指數較對照組均顯著增加(P<0.01),平均動脈壓和每搏量呈升高趨勢,心率呈降低趨勢,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穿著充氣式抗荷服時高低兩種壓力制度下被試者下體負壓耐受時間和累計應激指數較對照組均顯著增加(P<0.01),平均動脈壓和每搏量呈升高趨勢,心率在高壓力制度組呈降低趨勢。
5)穿著抗荷服的志愿者頭暈和視覺模糊的發生率顯著減少,離心機+G x耐受時間增加,心率改變量呈降低趨勢,脈搏波高度變化率呈降低趨勢。
[1]吳斌,謝寶生.+G x負荷對大鼠腦組織能量代謝的影響[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02,15(6):406-409. Wu Bin,Xie Baosheng.Effects of+G x load on enrgymetabolism of brain tissue in rats[J].Space Medicine&Medical Engineering,2002,15(6):406-409.(in Chinese)
[2]吳斌,吳萍,闞廣悍.高+Gx暴露對猴腎臟的損傷作用及恢復[J].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06,17(3):180-184. Wu Bin,Wu Ping,Kan Guanghan.Noci-influences of sustained+Gx load on rhesusmonkey and its recovery[J].Chin Aerospace Med,2006,17(3):180-184.(in Chinese)
[3]黃偉芬.航天員選拔與訓練[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181. Huang Weifen.Astronaut selection and training[M].Beijing: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2006:181.(in Chinese)
[4]吳萍,吳斌,黃偉芬,等.中長期飛行對人體超重耐力影響及防護[J].載人航天,2013,19(1):81-85. Wu Ping,Wu Bin,Huang Weifen,et al.The impact and defence ofmed-long-term flight to human+Gx endurance[J]. Journalof the Manned space flight 2013,19(1):81-85.(in Chinese)
[5]Krediet C T P,van Dijk N,Linzer M,et al.Management of vasovagal syncope controlling or aborting faints by leg crossing andmuscle tensing[J].Circulation,2002,106(13):1684-1689.
[6]Platts SH,Tuxhorn JA,Ribeiro LC,et al.Compression garments as countermeasures to orthostatic intolerance[J].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9,81(5):437-442.
[7]Privett SE,George K P,Whyte G P,etal.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ression garments and lower limb exercise on post-exercise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in orthostaticallyin tolerant Athletes[J].Clin JSport Med,2010,20(5):362-367.
[8]Podoleanu C,MaggiR,Brignole M,etal.Lowerlimb and abdominal compression bandages prevent progressive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elderly pers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2006,48(7):1425-1432.
[9]魏強.我國實驗獼猴的研究及質量標準初探[J].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1996,6(1):52-56. Wei Qiang.Study on quality standard and experimental macaque in China[J].Journal of Chinese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1996,6(1):52-56.(in Chinese)
[10]徐玉蕊.安徽野生獼猴實驗動物化及種質特性研究[D].安徽大學,2013.Xu Yurui.Study on Anhuiwild Macaca mulatta experimental animal and Germplasm Characteristics[D].Anhui University,2013.(in Chinese)
[11]Korolkov V I,Kozlovskaya IB,Kotovskaya A R,et al.Efficacy of periodic centrifugation of primates during4-week headdown tilt[J].Acta astronautica,2001,49(3):237-242.
[12]Convertino V A,Koenig SC,Krotov V P,etal.Effectsof12 days exposure to simulated microgravity on central circulatory hemodynamics in the rhesusmonkey[J].Acta astronautica,1998,42(1):255-263.
[13]沈羨云,薛月英.航天重力生理學與醫學[M].北京:國防118.
[14]Servicemodule medical operations,book 2[R].Houston:Mission Operations Directorate,Operations Division,2000.
[15]耿喜臣,詹長錄,顏桂定,等.新型側管式抗荷裝備+Gz防護效果評價[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1996,9(6):445-448. Geng Xichen,Zhan Changlu,Yan Guiding,et al.Assessment of+Gz protection with a new type capstan anti-G equpment. 1996,9(6):445-448.(in Chinese)
Research on Effects of M id-Long-Term Flight on Hum an+G x Endurance and Protection M easures
WU Ping,WU Bin,CHEN Xiaoping,KAN Guanghan,GU Zhiming,HUANGWeifen,BAIYanqiang,WANG Yue,LIU Min
(China Astronaut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Beijing 100094,China)
The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paceship emergency return on body hyper-gravity endurance after mid-long-term flight(over 30 days)an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ormulating the hyper-gravity medical standard for spaceship emergency return aftermid-long-term flight and developing space protective suits.Fortytwo healthymale rhesusmonkeyswere selected as the test su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to study o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long-term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plus hypergravity and itsmechanism.Twenty-two healthy subjects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earing rope taut anti-G suit and inflatable anti-G suit respectively.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 tolerance wasmeasured in the chosen pressure.Finally 8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hyper-gravity with anti-G suit,or rope tautanti-G suitor inflatable anti-G suitsweremeasu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G x caused pathologic organ damage in rhesusmonkeys,and pathological damage in the same G level after head-down bed restwasworse than that of the simple hyper hyper-gravity group.Rope taut anti-G suits and inflatable anti-G suit could improve the body's hyper gravity endurance and 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 endurance.
acceleration;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hyper-gravity endurance;pathophysiology;anti-G suit
R85
A
1674-5825(2015)02-0171-08
2014-09-04;
2015-03-05
吳萍(1974-),女,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航天員選拔訓練。E-mail:wuping5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