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2世紀是婦女修道運動的高潮時期。這就為圣靈修道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當時,擔任圣靈修道院院長的愛洛伊絲,對它進行了有效的管理。在她擔任院長期間,圣靈修道院不斷發展壯大,建立了6座附屬修女院。因此,她得到了圣靈修道院修女們和其他教會人士的尊敬與欽佩。
[關鍵詞]女修道院院長;愛洛伊絲;圣靈修道院
愛洛伊絲(Heloise,1101—1163/64)是中世紀哲學家、神學家阿伯拉爾(Abelard,1079—1143)的學生、情人和妻子。他們的愛情故事在歐洲流傳了幾個世紀,成為幾百年來歐洲文藝的素材。兩人先后遁入修道院為他們的愛情劃上了一個凄美的句號。大約在1129年,阿伯拉爾邀請愛洛伊絲和追隨她的修女來到圣靈修道院并將它作為禮物贈送給她們。在這里,愛洛伊絲她們建立了一座新的女修道院。在愛洛伊絲擔任圣靈修道院院長期間,圣靈修道院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當時聞名西歐的女修道院之一。
一、社會環境
12世紀是婦女修道運動的高潮時期。無論是被宗教熱情所驅使還是被社會壓力所迫,越來越多的婦女選擇進入修道院。為了滿足當時婦女的需要,像圣靈修道院一樣的新女修道院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據統計,在之前的幾個世紀里,法國新增修女院的數量為46家;到了12世紀末,法國新增修女院的數量大概為300家左右。[1]因此,布魯斯·維納德推斷,“這一世紀法國新增女修道院的數量是前面5個世紀法國新增女修道院數量的總和。”[2]
這樣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愛洛伊絲領導下的圣靈修道院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當時婦女反對結婚或再婚是一種風尚。在12世紀的法國婦女中,反對結婚或再婚的情況是十分普遍的。愛洛伊絲就是這類婦女的杰出代表。當阿伯拉爾向她求婚時,她用其杰出的學識與阿伯拉爾爭辯。
因為愛洛伊絲進入修道生活的人生經歷,所以大量的婦女希望進入圣靈修道院。其一,愛洛伊絲高標準的學識及其追求的精神目標,對當時的大多數婦女產生了吸引力;其二,這些婦女,特別是那些被迫進入修道院的婦女,從愛洛伊絲的個案和成就中獲得了安慰:雖然愛洛伊絲像她們一樣進入修道成為修女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但是愛洛伊絲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3]
第二,圣靈修道院是特魯瓦西北鄉村的第一個婦女宗教團體。而12世紀,這塊區域缺乏西多會教派的女修道院和普雷蒙特雷修會的修道院。故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圣靈修道院“掌管著”香檳西部的這片土地。
愛洛伊絲與這一區域的貴族之間保持了一種良好的互利關系。一方面,愛洛伊絲領導的圣靈修道院能夠滿足當地貴族的社會和宗教需求,即為這些家庭的女性成員提供一種神圣的、莊嚴的生活。因為出于各種因素的考慮,這些女性成員的再婚是不允許、不方便、令人不滿意的或不希望的。所以,這些女性成員最好的歸宿是進入圣靈修道院。
另一方面,當地的貴族也愿意為愛洛伊絲和她的團體提供經濟上的支持。當地的貴族愿意捐助圣靈修道院。當地貴族的捐贈,就使圣靈修道院擺脫了重建初一貧如洗的狀況。阿伯拉爾在他的《劫余錄》中也敘述了這一情況。他說道:“起初,她們在那里的生活充滿了艱辛,一時間幾乎一貧如洗;……事實上,我猜想她們的財產在一年中便翻了數倍。”[4]這也就為圣靈修道院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物質基礎。
總之,12世紀婦女修道運動為愛洛伊絲領導圣靈修道院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二、管理圣靈修道院
圣靈修道院物資的增長證明了愛洛伊絲為她的婦女宗教團體贏得了崇高的敬意,也證明了愛洛伊絲的能力和管理的天賦。1147年一封教皇的書信記載了圣靈修道院經濟發展的成果。[5]這是份詳細且具體的圣靈修道院財產名目。無論捐贈物有多小,這份財產名目上都有記載:從一份每年20只母雞的捐贈物到較大的捐贈物,如,磨坊和烤爐、什一稅和通行費,以及廣闊的森林、田地和分散在60多座村莊的葡萄園。這份財產名目體現了愛洛伊絲對圣靈修道院的經濟管理是仔細且謹慎的。
雖然這份財產名目看上去很可觀,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雖然,當時圣靈修道院獲得了主教和國王的支持,以及布盧瓦-香檳地區伯爵和伯爵夫人的捐贈,但是圣靈修道院主要的捐贈者還是當地的領主和騎士階級。因為,這一時期較低等級的貴族家庭在成立和支持新的婦女宗教團體這一事業上表現得最為積極。此外,愛洛伊絲的婦女宗教團體還獲得了下層人們的捐贈或者遺贈,比如馬具商帕楊妻子的財產,來自石匠謝戈的葡萄園,以及其他普通人捐贈的房屋。正如歷史學家理查德·薩瑟恩先生所說,“對于在那個時代的圣靈修道院和其他新建女修道院而言,它們所獲得的捐贈物,不是早幾個世紀時的過分慷概的捐贈,而更多的是‘零頭——來自捐贈者所捐贈的不動產、什一稅以及所掌管的教堂分支的收入。”[6]
由于圣靈修道院的財產零碎地分散在60多座村莊,圣靈修道院不可避免地與當地的其他修道院產生沖突與矛盾。在愛洛伊絲的時代,圣靈修道院和西多會教派的瓦魯圣特修道院之間發生了爭論。這場爭論的焦點是具體財產的利用和界線問題,尤其是那些位于兩座修道院之間并被兩者共同分享的財產。愛洛伊絲與瓦魯圣特修道院院長之間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爭論。最終,1144年,在Trainel,在由安蘇貴族主持召開的調停會議上,愛洛伊絲和瓦魯圣特修道院院長達成了協議,約定了一些條款。[7]
這份協議反映了圣靈修道院與瓦魯圣特修道院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合作但又競爭的關系。一方面,這份協議為兩座修道院提供了明確分隔和交換財產的方法。例如,瓦魯圣特修道院將其在普伊地區所擁有的全部叢林都讓給圣靈修道院,但保留這一地區適于耕種的土地。他們還達成了這樣的協議:如果任何一座修道院將來收到了在讓給對方范圍內的財產捐助物時,那么這一類財產捐助物就會成為已經割讓的財產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這份協議也規定兩座修道院可保留各自掌管的財產。瓦魯圣特修道院將另一片森林讓給圣靈修道院,但要求那片森林中樹木只能被砍到適合運貨馬車通行的程度。在沒有瓦魯圣特修道院的許可下,圣靈修道院不能在這片森林里養豬,因為瓦魯圣特修道院依然保留了森林中橡子的財產所有權。
這場爭論還反映了當時愛洛伊絲遭遇了12世紀修道院土地開發和管理的代表——西多會教派。西多會教派的僧侶們“總是參與具有12世紀經濟發展特征的各種活動中”。[8]愛洛伊絲能夠與瓦魯圣特修道院院長達成協議,這證明了愛洛伊絲具有商業頭腦和較好的外交才能。這種既合作又競爭的模式也為同一時代其他女修道院處理相似的問題提供了借鑒。
此外,愛洛伊絲還向西多會教派學習管理修道院土地財產的模式。西多會教派利用世俗兄弟管理修道院的農莊,這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中世紀管理上的一個杰作”。[9]1156年,愛洛伊絲獲得了教皇的許可:她能夠在修女的墓地上埋葬世俗兄弟,因為這些世俗兄弟自己沒有可供埋葬的土地。[10]這說明當時少量的世俗兄弟幫助愛洛伊絲及其修女們管理圣靈修道院的土地財產。這樣愛洛伊絲及其修女就能從繁重的經濟活動中解脫出來,安心于修道。
總之,愛洛伊絲用其杰出的外交天賦和管理才能,成功管理了圣靈修道院,并將其發展壯大。
三、發展圣靈修道院
在愛洛伊絲擔任圣靈修道院院長的35年里,愛洛伊絲為圣靈修道院建立了6座附屬修女院。這6座附屬修女院有4座位于以圣靈修道院為中心,以25英里或30英里為半徑的范圍內。這樣近的距離方便了圣靈修道院與附屬修女院之間的往來,源源不斷的修女從圣靈修道院出發來到它的附屬修女院進行修道,為圣靈修道院數量不斷增加的修女們提供了一條出路。這也方便了圣靈修道院為其附屬修女院提供物資上的援助。
愛洛伊絲保留了任命和撤除這些附屬修女院院長的權利。在6座附屬修女院中,拉·波默賴埃修女院的地位僅次于圣靈修道院。在這座修女院中,大部分修女來自當地貴族家庭。愛洛伊絲從圣靈修道院的修女中挑選出來的“一位可敬的貴族婦女”[11]——格特魯德——擔任該修女院的第一任女院長。這說明了愛洛伊絲是圣靈修道院及其附屬修道院的最高權威。
愛洛伊絲還實行了每年常規的探視制度。愛洛伊絲每年兩次地探視圣靈修道院的附屬修女院,對這些附屬修女院提供指導,糾正它們在制度上的錯誤以及處理相關的事務。
這種每年常規的探視制度應該是愛洛伊絲的獨創。這種制度,有利于加強圣靈修道院與其附屬修女院的聯系,促進了圣靈修道院的良性發展。這也促使圣靈修道院發展成為當時特魯瓦地區規模較大的婦女宗教團體。
四、結語
愛洛伊絲擔任了35年的圣靈修道院院長。最后20多年,她并沒有獲得阿伯拉爾的協助,獨自擔負了圣靈修道院的重擔。她關注她的修女們的精神生活,塑造良好的社會和修道環境,讓這些修女們安心修道。她成為了圣靈修道院修女們的最高權威和精神導師。在她去世后,圣靈修道院給她的墓志銘中寫道:
精明的愛洛伊絲,我們的女修道院院長,躺在這座墳墓中。
圣靈修道院的創建者,她與圣靈修道院同在。
高于天極,她分享了圣人們的快樂,
并用她的功績和禱告將我們從深淵中解救出來。
她用其精明的才干和管理天賦,將圣靈修道院發展壯大。她獲得了當時教會人士的欽佩。圣徒彼得在寫給她的信中稱贊她為“希伯來”,是“我們的領導者和老師”,在她的帶領下圣靈修道院的修女們“戰勝了世俗”獲得了“勝利和戰利品”。
參考文獻:
[1][3][5][7][8][9][10][11]Mary Martin McLaughlin,“Heloise the Abbess: the Expansion of the Paraclete ”,in Bonnie Wheeler ed.,Listening to Heloise: the Voice of a Twelfth-Century Women,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2000:p3,p8,p.4,p6,p5,p5,p7,p9.
[2 Bruce L. Venarde,Womens Monasticism and Medieval Society: Nunneries in France and England,890-1215,pp.11-16.轉引自Mary Martin McLaughlin,“Heloise the Abbess: the Expansion of the Paraclete ”,in Bonnie Wheeler ed.,Listening to Heloise: the Voice of a Twelfth-Century Women,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2000,p3.
[4][法]阿伯拉爾著,孫亮譯,劫余錄[M].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3:p94.
[6]Southern,Western Society and the Church,pp.252-267.轉引自Mary Martin McLaughlin,“Heloise the Abbess: the Expansion of the Paraclete ”,in Bonnie Wheeler ed.,Listening to Heloise: the Voice of a Twelfth-Century Women,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2000,p4.
作者簡介:孫霞麗(1988-),女(瑤族),湖南永州人,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研究方向:世界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