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龍
[摘 要]甲午戰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打敗了老朽的清帝國,摧毀了清王朝 幾十年的現代化成果,延誤了當時中國發展進程,同也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中華民族開始覺醒。
[關鍵詞]甲午戰爭;現代化;民族覺醒
現代化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之一,中國現代化之路一直在曲折坎坷中艱難前行。在這諸多影響中國現代化的因素中,甲午戰爭是一個重大的因素。筆者擬對甲午戰爭同中國的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作一膚淺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甲午戰爭概況
近代以來,中日兩國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之后,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向西方學習。中國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科學。而日本則自上而下的施行全面改革,虛心地、徹底地學習西方,逐漸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之上。然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日本開始學習西方列強,謀求向外侵略擴張。早在1868年3月14日,日本天皇就發布了御筆信《宸翰》,要“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而日本的思想家、軍事家吉田松陰更是公開主張:“現在要加緊進行軍備,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封立諸侯,曉諭琉球、責難朝鮮,北則割據中國東北的領土,南則掠取中國臺灣以及菲律賓群島”。1877年小川又次制定了《征討清國策》,基本確立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策略。1894年清政府應朝鮮的請求,派兵入朝幫助鎮壓東學黨起義,而日本卻借機派兵入朝,伺機挑起戰爭。7月25日日本海軍又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增援朝鮮的新軍船艦,不宣而戰,甲午戰爭爆發。日軍海陸并進,入侵中國。三次海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陸戰清軍大多望風而逃,一路潰敗,日軍先后侵入大連旅順、遼東半島等地,并進行大肆屠殺。1895年4月17號,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海戰以清王朝的戰敗而告終。
二、甲午戰爭對當時中國發展的延誤
甲午戰爭可以說是對19世界6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向西方學習的成果的一種檢測。中國努力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建立起了強大的北洋、南洋、福建三大海軍,并相應的帶動了一批服務于軍事工業的民用企業。然而由于頑固的固守著腐朽、老化的封建政治體制,未從制度上進行根本的改革,最終導致戰敗于綜合實力弱于自己的日本。甲午海戰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求強、求富的夢想的破滅,當時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嚴重受挫。更嚴重的是,戰敗后所簽訂的《馬關條約》,日本向中國勒索規平銀二億兩,再加上贖遼費三千萬兩,及日軍威海衛守備軍費一百五十萬兩,共二億三千一百五十萬兩,約合三億四千七百二十五萬日元。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財政負擔,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不得不再次舉借外債。清政府先后向俄法英德四國三次大借款,本息共計六億兩白銀,而且都是以海關關稅和內地鹽稅等作為擔保。從此中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在帝國主義手中,在此情況之下,中國根本無力再推行現代化。如在其后的中國貨幣制度改革中,就一直因為財政窘迫而無力施行金本位制,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民國期間,而日本則在戰后利用所得賠款確立了金本位制。另外,條約還規定,日本可以在華投資設廠等。個帝國主義紛紛引用利益均沾之條款,在華投資設廠。
三、戰爭危機與民族的覺醒
或許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每一次歷史的災難都是以歷史進步為補償的”。甲午戰敗引發了一群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的反思。1895年4月15日,康有為得到消息之后憤然寫道:“竊近者朝鮮之釁,日人內犯,致割地補餉,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發憤痛心者也。然辱國之事小,外國皆起覬覦,則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邊民皆不自保,則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1898年康有為聯名在京應試的一千名舉人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最先發出“能變則存,不變則亡,大變則強,小變仍亡”的救亡呼聲。甲午戰敗的結局震驚了中國朝野上下,聞之甲午戰敗的消息,光緒皇帝臨朝痛哭,決心“堅苦一心,痛除積弊”。孫中山先生痛徹地指出:“方今強鄰環伺,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甲午戰敗也震撼了中國一直以來保持的華夏中心的世界觀,中國對日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經歷了由鄙夷到贊賞再到主動向日本學習的轉變。改革現存制度的弊端成為朝野上下的一致共識。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講的:“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甲午戰敗后的第三年,仿效日本明治維新進行的戊戌變法在光緒帝的支持下進行。康有為認為“日本維新,仿效西法,法制甚備,與我相近,最易仿摩。”因此,戊戌辦法以日本的明治維新為模板,維新派試圖使中國走上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之路。為了變法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了《日本變政考》一書,在跋語中宣稱“我朝變法,但采鑒于日本,一切以足。中國變法自強,盡在此書,所考萬國書,無及此書之備者;變法之次第,條理之詳明,皆在此書。戊戌變法仿照日本確立君主立憲為目標,發展工商業,改革教育等。雖然戊戌變法只維持了103天,但其影響卻十分的深遠。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此后中國的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并作了初步的實踐嘗試。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標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到來的一種預示,為后來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繪制了較為完備的藍圖。
總之,甲午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延誤了當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中國歷史上現代化之路上的一個巨大障礙。但與此同時,日本的侵略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甲午戰敗也成為了中華民族開始覺醒的標志。民族主義成為了中華民族在現代化之路上的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日)《明治文化全集》卷二,頁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