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一

眾籌一座亭子
鄉建項目開展眾籌,不僅籌錢,而且能讓更多具有專業能力的人參與其中,為鄉建帶來更多可能。
“我們會為志愿者準備好工具和材料,請竹匠來傳授理竹的技巧,需要大家一起砍竹子、刮竹片、編織竹條來建造亭子;需要翻越山谷,赤腳穿過草叢到達竹亭的建造場地,沿途可以看到美得醉人的鄉村風景……”
今年9月,福建培田社區大學總干事張琪發起眾籌項目——為800歲的古村落建一座竹嶼亭,這段話是他對未來竹亭建造場景的描述。項目上線短短20多天,就籌集到預定的5萬元,并完成志愿者招募,眾籌取得圓滿成功。
夢起:用竹子搭建新建筑
培田,是一座有著800年歷史的古村落,千米古街兩側至今仍保存著約7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被譽為“民間故宮”,讓國內外很多建筑設計師驚嘆不已。然而,由于村里的年輕人紛紛外出,培田的古建筑大多成了空殼,這座村莊的歷史傳統與人文血脈正在被割裂。
從2011年開始,張琪就在培田從事鄉村建設工作,這一切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這么好的古村落,看著它日漸衰落,讓人很痛心。”隨后,在培田舉辦的一次建筑論壇上,他遇到了“木又寸”建筑事務所的主持建筑師常凱生,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兩人的交流碰撞中誕生了。培田是有名的竹編之鄉,村里有很多技藝精湛的老竹匠。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今竹制品已逐漸被村民拋棄,他們的手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我們就想把傳統的竹編技藝跟建筑師的現代設計結合起來,在培田古民居建筑群西側的農田旁搭建一座竹材質的建筑,讓竹匠的手藝在建造的過程中得到延續和傳承。”張琪說。
竹亭取名叫竹嶼亭。很快,常凱生就做出了建筑模型,亭子頂部的起伏結構與村落四周的丘陵地貌遙相呼應,而支撐亭子的一根根竹竿又為走進亭子的人營造出身處竹林的意境。整座亭子的建造預算在5萬元左右,張琪先與當地政府部門聯系,希望能獲得資金支持。政府部門在評估之后,認為以竹為材料的建造風格與培田灰磚古民居有些不搭調,而且竹材質的壽命不長,最終放棄了支持。
張琪和常凱生都不甘心,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很好的用建筑改造鄉村的實驗,決定繼續這個項目,于是他們想到了眾籌。
眾籌:為鄉建帶來更多可能
雖然身處偏僻的鄉村,但張琪對“眾籌”的概念和玩法一點也不陌生。就在去年5月,他和團隊打造的定制式鄉土游學O2O平臺,就成功通過眾籌募集了超過百萬元的資金。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真實的故事和真誠的態度才容易打動人心。”在為竹嶼亭眾籌項目編輯故事和拍攝視頻時,張琪始終堅持這一原則。項目上線后,張琪通過分析,認為對這個項目最感興趣的應該是建筑師群體,于是利用建筑類雜志的微信公眾號進行廣泛推送。事實證明,張琪對目標對象的判斷十分準確,眾多從事與建筑相關工作的人踴躍參與進來。他們在留言中說,中國現在不缺高樓大廈,缺的是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的建筑,它能夠跟人對話,去講述這個地區、這個民族特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很多建筑師都想用建筑來保留人們生活的痕跡,但因為各種原因很難有機會和勇氣去實踐,而竹嶼亭項目正好圓了他們心中的夢想。”張琪說。
在設定回饋內容時,張琪把它跟村落的需要和發展聯系起來。比如,回饋中包括了老竹匠制作的手工藝品。這不僅能為竹匠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還能增強他們傳承技藝的決心。因為竹藝這項日漸沒落的技藝能夠再次得到認可,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和肯定。此外,張琪還希望通過回饋讓竹嶼亭項目的支持者與村落有進一步接觸,于是把提供民宿和開展村落游學納入其中,讓支持者不僅能夠親自參與竹嶼亭的建造,同時認知培田這個歷史悠久的客家古村落,以期在今后與他們產生更多的合作。
竹嶼亭項目的成功,讓張琪進一步增強了將眾籌和鄉建結合的信心。現在,他們又開始策劃眾籌培田每年4月舉辦的春耕節活動。“從事鄉建工作,非常希望有更多社會人士能親身參與進來,這跟眾籌的玩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張琪說,鄉建項目帶有公益性質,通過眾籌來倡導和籌資,可以把參與的門檻降低,幾十元、幾百元都可以參與進來。“更重要的是,眾籌不僅籌錢,還要籌人,這意味著籌來的包括人具備的全部東西,如知識和人脈,這些才是最有價值的。讓更多具有專業能力的人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才能夠真正改變鄉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