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養驢,是靠它拉車干活,賣錢是次要的。現在養驢,不用它干活了,就是為了賣錢,靠它致富。”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新惠鎮軍國養殖合作社理事長李軍國的話簡潔明了。中國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青島農大教授孫玉江坦言:這一現象,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我國驢業正在進行“從役用養驢到商品養驢的轉型升級”,使20多年來在一直走下坡路的養驢業“終于看到了轉機”。
役用價值下降,驢業曾遇棄養危機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很多地區農戶都養驢,其作用主要是役用,用來拉車、耕地等。最近20多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驢的役用價值直線下降,驢存欄量逐年下滑。《國家畜牧統計年鑒》顯示,驢存欄量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1160萬頭,下滑到目前的600萬頭;德州驢、關中驢、廣靈驢、新疆驢、沁陽驢等五大優良品種,數量急劇萎縮,驢業遭遇棄養危機。
三個原因促使商品養驢漸成氣候
商品養驢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農民養驢“有錢可掙了”。調查發現,國內畜禽業低迷、養驢效益上漲和龍頭企業帶動,是養驢漸成氣候的三大原因。
目前,國內畜禽養殖業波動較大。受進口低價牛奶、牛肉、羊肉和疫情頻發等影響,奶牛、肉牛和羊的養殖效益也不理想。
同時,受驢皮大幅漲價帶動,加上驢肉、驢奶等驢產品的綜合開發,養驢效益正在上升。“販子靠進口牛肉壓價,現在養一頭牛,一年育肥的利潤,很難到2000塊錢了。而且,養牛投入大,一般是驢的兩倍,并且疫病還多。然而,養驢疫病少、投入少、好養活,育肥收益基本能達到1000塊錢以上。”東阿縣畜牧局局長司統文說。
近幾年,以阿膠行業為主的企業,積極延伸產業鏈條,帶動了養驢發展。“通過改良驢種、提供驢駒、擔保貸款、訂單養殖、全程服務、保護價回收和多元化開發,讓養驢戶吃下定心丸。”東阿阿膠股份公司總裁秦玉峰說。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