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
江西省九江縣第一中學
語文教師教學機智的運用
吳曉明
江西省九江縣第一中學
新課程下,語文教師的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共同需求,更是新課程的深情期盼。作為語文教師培養課堂教學機智,發揮其深刻的育人功能,既是是新課程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師自身的神圣使命。
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教學機智;素質教育
“教育的成敗,教師是關鍵。”教師素養是素質教育深情的期盼,而課堂教學機智正是語文教師素質的重要成分,是教師智慧藝術的展現,在新課程推行并深入發展的今天,重新思考語文課堂教學機智尤其意味深長。
課堂教學機智,《教育大辭典》定義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復雜的教學情景,迅速、準確、敏捷、靈活地做出判斷,處理,并保持課堂平衡的一種心理能力。它是教師機智靈活性與機敏性的統一,是一種“應激”的智力活動過程,它要求教師運用教學機智,針對課堂教學中的偶然事件的干擾,立即改變教學傳遞系統的傳輸程序(如教學計劃教案、資源)。重新擬定教學傳輸程序,維持教學系統的動態平衡,保證教學過程有序的順利進行。
課堂教學機智是教師教學藝術之樹上最為亮麗而鮮活的花朵,集中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常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特殊的教學情景最富靈感的“點睛之筆”。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文中明確指出:“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1.因勢利導——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因勢利導”,首先要“因勢”,而后才能“利導”。當然,“導”的過程中也會對“勢”產生反作用。因者,順也;因勢,即順著現有并發展的形勢、情勢。利者,順利,使有利也;利導就是使行為有利于引導、導示也。
案例1:
一位教師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一課時,通過討論分析出杜十娘的性格特征,正當教師準備結課時,有學生就其中一點提出疑問,如果杜十娘真的堅強,就應該在認清了李甲的真面目時離開他,怎會為了一個出賣自己的負心人送掉性命?這種行為能叫堅強嗎?
這位老師先是表揚學生能積極思考,然后順著他的思路反問道:“如果杜十娘離開了李甲,她的命運將會怎樣?”問題提出后,學生紛紛發言,為杜十娘設計了許多種出路。在此基礎上,老師又引導學生結合人物的環境加以辨析,最終學生都認識到杜十娘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她最強烈的反抗只能用毀滅自我的方式來表達。
這位教師就是很好地運用了學生問題的這個“勢”,起到了“導”的這個作用,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對此文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案例2:
我在教學《雷雨》時,通過認真分析后,我反復強調周樸園的性格中虛偽的一面,但是有學生提出了兩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三十年前周樸園如果不愛侍萍,那么怎么會和他生兒育女?
三十年后,如果說周樸園不懷念侍萍,他又怎么會發現線索,反復追尋侍萍的結果?
我馬上肯定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良好學習態度,然后就這兩問題引導學生對周樸園的虛偽展開深入的討論。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我和學生得出了結論:年輕時的周樸園,面對青春美麗的侍萍應該是動了春心。但是,面對家長的干預和錢財權勢的誘惑,他選擇了背叛愛情,拋棄人性,這是他墮落的開始。年老時,他家財萬貫,為了維護他在妻子子女面前的所謂尊嚴,他寧肯侍萍死去,而假惺惺的表示懷念,以次來糊弄侍萍,堵住侍萍的嘴。更為我們不齒的是想用骯臟的金錢來贖自己良心的債。由此同學都認識到,周樸園是個“壞到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家伙。
我很好的抓住學生的求知這個“勢”,引導大家分析人物的性格,從而讓學生透過事務的表象,抓住人物的本質,這樣不只是為教學而教學,而是告訴學生認識生活的方法:看人看事,要抓住實質,周樸園的本質就是自私,為了自己可以犧牲一切。包括最美好的愛情。這樣的教學完全符合新課程理念。
2.冷靜思辨——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育的對象是人,是活潑潑、生命力正處于最旺盛階段的青少年學生,這樣一群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各種事先無法預料的意外情況,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機智來冷靜面對了。
案例3:
我在講《勾踐滅吳》一課時,曾經以蒲松齡的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導入,項羽破釜沉舟和勾踐臥薪嘗膽也成為激勵他們的故事。學完本課后,又做了一個文言練習《范蠡事越王勾踐》,里面有這樣一句: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
翻譯到這里的時候,我又給學生講了范蠡與文種的典故:吳既滅,范蠡引退,致信種曰:“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種得范蠡書后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屬鏤之劍曰:“子有陰謀兵法,頃敵取國。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術為孤前王于地下謀吳之前人”。種遂伏劍。
講到這里的時候,有一男生就說“還以為勾踐是個英雄呢,原來做過這等卑鄙的事”,聽他這樣一說,有的同學也開始唏噓起來,勾踐這個人物形象在他們心中開始大打折扣。這時,我就想起《論語》里的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于是就把這句話寫到了黑板上,請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就紛紛發言,并談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情感道德價值觀也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