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寶
河北省平泉縣金杖子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王振寶
河北省平泉縣金杖子中心小學
培養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樹立大語文觀念,語文知識要從小的方面學;其次,充分調動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學習知識;第三,走進生活,課堂內的知識放在課堂外學;第四,分散的語文知識整體學。
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實現自主發展。
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師不做;學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師指導做;學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師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讓學生樂意去做。這是語文教學應該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讓學生走進生活,讓語文走進學生是達到這個目標的主要途徑。
為了這個目標,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的學習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樹立大語文觀念,語文知識要從小的方面學。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一樣寬闊。與其讓學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語文知識,倒不如從小的方面讓學生感受語文的豐富:讓學生知道,語文原來是一幅漂亮的書法,是生日送給友人的溫暖問候,是商場競爭的一句充滿智慧的廣告詞。語文是影視作品中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情節,是一句家喻戶曉得經典臺詞。
2.充分調動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學習知識。
毫無疑問教材選文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但是對于久居校園,遠離生活和歷史的學生,總會有一種陌生感的產生。老師的講解總會有帶上老師自己的個人體會和感情。那么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教材的內容。可能要比聽老師的講解容易的很。
讓學生給自己創造一個和作品內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圍,這樣可能會讓學生的感情很快貼近作者或融入課文的內容。讓學生自己查閱故事發生的背景資料和作品相關相關評論,不僅能夠使學生從更深的層面去理解作品的內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勇于對同學或老師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不同看法,則更能夠使學生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調動學生的一切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
3.走進生活,課堂內的知識放在課堂外學。
語文即生活。不僅是說語文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讓這些知識再回到生活。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學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內涵,才會熱愛人生,珍惜生活。“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課程標準也是這樣說的。
讓學生把課內的語文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讓他們知道語文學習不只是繼承,更主要是為了創新。
4.分散的語文知識整體學。
不論是一個學段還是一個學期或者是一篇課文。他們都包含有許多散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會更有利于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老師的問題設計也要善于從大的方面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養成抓根本,抓關鍵的學習。
新的學期開始,拿到新的課本要讓學生看一下課文的封面,編者,出版社,課本的目錄,及教材內容的安排體系。這也學會更有利于學生對本學期學習內容的把握。一本書是這樣,一個教學單元也可以這樣:讓學生看看本單元有幾篇講讀課文,幾篇自讀課文,哪幾個作者以前見過等等。教師的問題設計也要在整體上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用幾個簡單的問題抓住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夠抓住課文重點。我以為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把整個學段的課本都拿來讀讀。這也學才叫真正的“大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