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河北省深州市位橋中學
加強實驗教學,提高課堂有效性
張麗紅
河北省深州市位橋中學
實驗教學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理化生等自然學科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培養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實驗教學,能切實可行的提高課堂有效性。
實驗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探究實驗、模擬實驗、虛擬實驗、課外小實驗等。
演示實驗是用來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標準示范,演示實驗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對學生實驗能力培養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在開展實驗教學過程中要非常重視教師演示實驗,以達到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目的。為此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細致的準備工作確保成功率。
為了確保演示實驗的成功就需要教師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包括熟悉儀器的性能、準備材料和試做。試做時不只是把實驗做成功,而且要考慮實際演示時可能的教學效果,以及臨時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等,為演示實驗的成功把好了第一關。
2.關注演示實驗實施過程中的各環節,確保高效教學。
演示實驗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對實驗現象有清晰的了解,在演示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有準備、有目的的觀察,并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在學生目睹實驗后,能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實驗所激發的學生求知欲,大膽引導學生討論實驗現象和結果,讓學生從生動活潑的討論中得出結論,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課前預習。
學生首先通過閱讀《實驗報告冊》明確了實驗目的,然后老師適時指導,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于實驗步驟之中。同時,教師也要在黑板上將實驗的具體內容寫清楚,特別是主要方法及步驟,使學生對實驗內容,目的一目了然,也利于教師上課講解。
2.學生實驗時要指導。
(1)強調要領。教師抓住實驗的關鍵問題進行精講,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實驗操作上來,讓學生懂得該看什么,該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觀察。例如:在學習《種子的結構》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明確觀察的內容,可利用板圖的形式,分步講解種子的各部分名稱及所在位置,畫出了一個完整的種子結構圖,使學生在觀察之初,就已建立起種子基本結構的直觀印象,保證了后面自主活動的順利完成。
(2)教師示范,學生按操作規程動手做實驗。教師在每次學生實驗前都要進行實驗示范,但只要放手讓學生去做,就會突顯出很多的問題,因此在學生動手做實驗時,教師要進行巡查,在巡查中,注意學生的個別輔導與整體的指導,了解和把握學生實驗情況,提醒學生要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同時檢查學生操作是否得當,肯定成績,及時糾正錯誤,不讓錯誤定型,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掌握基本技能,為今后的實驗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注重實驗分析總結。
實驗結束后引入學生的討論活動,能提高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在完成《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實驗》教學后,引入一個探討問題:如何正確使用顯微鏡?把它作為討論的主題,在學生中展開自由討論,自主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由教師加以總結、歸納,并最終得出正確、合理的答案報告給學生。
對于實驗材料不易得或材料成本很高的實驗,可用替代品進行模擬實驗。如用醋酸制模擬酸雨探究 《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用多色小紙片、一塊臺布模擬《動物保護色的形成》等。
探究性實驗可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實驗技能。教師可適時把教材中的一些驗證性實驗改為較簡易的探索性實驗,然后由淺入深,從設計實驗到完成實驗,逐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素質。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等。
對于實驗現象不夠明顯,可見度較低或者實驗器材難找的實驗,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輔助教學,通過在課堂上播放多媒體課件代替部分教師演示實驗,也同樣形象生動,使學生又有新鮮感,同樣可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青少年有自己的特點,讓其主動、活潑、生動地全面發展,開展科技活動課是一條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徑。創造條件開放實驗室,雙休日、節假日讓那些有興趣愛好的同學到學校里來做科學實驗,培養未來的科學人才。
農村的學生家中養有雞、羊,兔等家禽和家畜,各家都種植小麥、蔬菜等農作物,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周日,節假日經常到溪流、池塘、河流中用蚯蚓釣魚、嬉戲,教師要將這些農村孩子的寶貴經驗加以組織、引導、規范、科學化,使其充實課堂教學中。如在喂養家兔時觀察家兔的形態,在釣魚中了解魚的特點,在桃花盛開時觀察桃花的結構……,這樣生物實驗得到了延伸、擴展。
在教學過程中,不管采用哪種實驗形式或幾種形式組合起來使用,教師都應盡量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親自操作,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記錄,通過猜想、設計、實驗、分析、抽象、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只有這樣,實驗教學的課堂有效性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