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英

浙江省德清縣地處長三角腹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譽,是重要的種植養殖基地。近年來,德清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部署,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有關要求,以“講道德 更健康”誠信農產品工程為抓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創新農產品監管機制,全面提升基層監管能力,全縣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達到99%以上。德清縣的主要做法是:
堅持以政府監管為主導,強化支撐保障
近年來,德清縣認真履行政府屬地管理職能,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水平。一是完善監管體系。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列入縣委、縣政府對各鄉鎮和部門的績效考核,落實部門和鄉鎮的監管職責,強化齊抓共管的合力。強化縣、鄉兩級農產品監管和執法隊伍建設,配備縣級農業綜合執法人員21人,每個鄉鎮專職監管員2名,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206名,主要種植養殖基地設立內檢員,形成了完整的監管體系。建立健全以縣級農產品檢測站為龍頭,以鄉鎮和農產品生產基地質檢室為主體的縣、鄉鎮、基地(企業)三級檢測網絡,實現檢測全覆蓋。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出臺加快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建設等指導性文件,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財政經費支持力度,年投入450萬元,并且逐年增長,增長幅度高于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同時,每年安排財政資金300萬元用于誠信農產品工程建設。三是創新監管機制。對菜籃子保障基地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監管新模式。建立規模以上生產主體信息庫,271家生產主體納入質量追溯平臺,推行二維碼溯源。全面實施“紅黑榜”制度,實行政策扶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動機制,把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的安全狀況作為項目立項、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據,實行“一票否決”。
堅持以主體自律為核心,強化誠信培育
近年來,德清縣立足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強化自我約束,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內化為生產經營主體的自覺行動。一是建立誠信聯盟。依托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將道德元素融入農產品安全監管。建立全省首個以誠信為宗旨的農產品聯盟,會員單位達到112家。制定聯盟章程、安全生產技術標準和誠信建設自律制度,明確聯盟成員準入和退出機制,會員單位授權使用“德清嫂”區域公共品牌。二是設立誠信獎項。發揚德清縣“百姓設獎獎百姓”的民間道德風尚嘉獎傳統,由德清民間人士自發出資設立“誠信農產品生產獎”,獎勵在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展農業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目前已評選27家。三是認定誠信基地。出臺《誠信農產品示范基地(企業)認定辦法》,認定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誠信示范基地(企業)56個。推行消費者體驗選購活動,提升消費者對安全誠信農產品的信任度。
堅持以公眾參與為依托,
強化社會共治
近年來,德清縣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著力營造人人關心、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濃厚氛圍。一是加強科普宣傳。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宣傳直通車“進社區、進校園、進基地”,舉辦“講道德 更健康”系列宣傳活動。在德清新聞報紙和縣廣播電視臺開設誠信農產品專欄。二是開展教育培訓。對農產品生產主體和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企業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提高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和標準化操作水平。三是接受社會監督。充分發揮網絡、報刊等媒體作用,開通農產品誠信生產監督熱線,設立有獎投訴舉報電話,廣泛開展互動體驗活動,推動社會協同共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