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福源館位于河南街中部,是吉林市百年老字號商鋪中的佼佼者,開創于明末清初,至今已經有近400年歷史。福源館的糕點,伴隨著一代又一代江城人成長,其味道香醇,已經成為江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福源館也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中華老字號食品企業。
早上8點,記者來到位于河南街上福源館的門店,從室外看,店鋪的整體裝修風格略帶有皇家風范,以紅色為主,金色鑲嵌,看起來富麗堂皇。此時店內已經熱鬧非凡,大家爭相購買剛出爐的糕點,誘人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隨著氣流撲面而來,記者也忍不住想要吃上一塊。 放眼望去,記者發現店鋪內老年人居多,主要購買的也是一些傳統的中式糕點。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告訴記者,他是土生土長的吉林人,每周來福源館轉一轉、買一些常吃的點心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個習慣。已經在福源館工作十年有余的菅光強副總經理,如今是企業里最了解福源館歷史的人。在與他的交談中,記者逐步了解了福源館的前世今生。
歷史傳承
市民心中的“福源館”
從最初的茶食小店到如今的福源館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歷史的變遷見證了福源館的成長。據介紹,福源館始建于公元1628年。數百年來,以其豐富的文化和內涵、獨特的工藝和技術、完整的社會美譽度和知曉度、代表性的產品和服務,使近四百年的“福源館”譽延至今,1993年被國家內貿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食品企業。近幾年,“福源館”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生產經營規模、品牌知曉程度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形成8大系列產品近千個品種的格局。擁有“中國馳名商標”、“全國十佳餅店”、“中國名餅”、“中國名點”、“中國特色糕點”、“中國百家著名糕點廠”、“中國質量信得過放心健康食品”、“吉林省消費者協會信譽品牌”等百項國家、省、市級殊榮。
菅光強告訴記者,福源館的品牌能夠延續至今,中間經歷了很多波折,從國企到私企的改制,從資不抵債到重新振作。直到2001年,“福源館”這塊招牌才切實回到企業手里,此時,他們才開始意識到一個品牌對企業的重要性,為了使福源館延續下去,企業堅持傳承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因為在江城人心里,福源館代表了一種特殊情結,就像是每年的中秋節和元宵節,他們一定要吃福源館的月餅和元宵,尤其是老年人,不然會覺得節日是有缺陷的。
此外,市民對福源館也特別“挑剔”,菅光強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一位常買蛋糕的老大爺向店鋪經理反映蛋糕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樣了,肯定在配方和原料上進行了調整,當時店鋪經理并不知情,后經求證,的確是在烘培時把豆油換成了色拉油,但是一般人根本吃不出來,這點小細節充分體現福源館在百姓心中的位置。菅光強特意強調,福源館的月餅、麻花等傳統糕點非常受老年人喜愛,恰恰說明了這些老年人從小就開始接受福源館,這是“最老”的東西,也是最深的記憶。
手工制作
保留原始味道
福源館一直保持著前店后廠的經營方式,產品都是由自己生產,自己銷售。店里生產的蛋糕、油茶、提漿月餅、綠豆糕、光頭餅、薩琪瑪、老八件等傳統糕點,一直占據著同行業的龍頭地位。
菅光強表示,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福源館盡量保持了最原始的味道。他告訴記者,以前一位在福源館工作了60年的老技師曾經表示很為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料不斷發生變化,生產過程也逐漸趨向于精細化,怎樣保持原來的味道,成為生產中一個很大的難題。
“原來福源館最出名的是中式糕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糕點,這類糕點的確不適合年輕的口味,1999年之后,我們曾到全國各地去學習。考察全國西式糕點的變化,畢竟中式糕點的范圍比較窄,如果想把品牌做大,需要擴展項目來滿足更多人的需求,但是無論如改變,我們自己本身的東西是不會變的。” 菅光強告訴記者,企業至今仍堅持采用最原始制作方法,90%的中式糕點都是傳承下來了。一直維持手工制作。在前幾年糕點市場急劇發展時期,手工生產已經滿足不了擴大的市場需求,很多廠家開始采用機械化生產,福源館也曾經做過一次試驗,引進了兩臺機器進行機械化制作,但是沒有貿然投入生產,而是先進行了市場調研,把機器做出來的月餅給店員和市民免費品嘗,和手工制作的月餅進行比較,最后結果是80%的人選擇了手工月餅。菅光強解釋,月餅好吃與否在于果仁果料在烤制過程中相互融合的程度,機械與手工的區別主要在餡料的緊密程度上,機器做的餡料比較緊實,在軟硬程度上能感覺到一些細微的變化。試過之后,福源館最終放棄了機器制作,一直保留了自己特有的制作工藝。
中西結合
以質量樹品牌
菅光強介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了滿足更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福源館在西式糕點上面也進行了很多品種的開發,以面包和西品為主,制作方式上更接近現代化的生產工藝。
無論是中式糕點還是西式糕點,產品的品質才是支撐品牌的根本。福源館用“名師抱絕技,配方尚專調,上料甚考究,烤作極精致”這四句話清晰地概括出糕點制作的幾個環節。名師抱絕技指的是數百年來福源館一直把身懷絕技的師傅們視為最寶貴的財富,優秀的師傅才能帶好的徒弟;配方尚專調意為許多秘方經過數百年的精心研制已成為祖傳秘方,而配方好壞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口味; 上料甚考究充分體現了原料對產品品質的重要性,菅光強特別強調,我們堅信好原料才能做出好產品,好產品必須是好原料加工出來的,像米面油糖等大原料都是由指定的國內一線企業從廠家直接供應,而一些小的配料也是由指定品牌提供,我們必須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追求利潤;烤作極精致指的是福源館積淀并形成了完備而獨特的烤作技藝和方法。俗話說:“三分做七分烤”,東西好不好,烤制很重要,糕點屬于烘培產品,是通過溫度變化使里面的物質揮發出香氣的過程,所以烤制的火候很重要,對品質和品相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我們對產品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如果在烤制過程中出現問題而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不符合標準,這樣的‘次品會降價賣給內部職工,絕不對外銷售”, 菅光強肯定地說。
除了好的產品,在銷售方式上,福源館也探索出自己的模式,采用“兩條腿走路”。菅光強介紹說,一方面社區店和商場店,把我們食品變成百姓身邊能觸摸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成為市民身邊的小社區店,目前店一共有9家,都是自己自營的,不對外加盟。另一方面指的是非店面式的銷售,比如在社區市場、超市內的一些包裝銷售,企業按照區域每天自己配送。
對于未來如何拓展全國市場,菅光強表示,福源館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一種信任。而這個品牌帶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吉林市百姓心中比全國品牌更有地位。盡管如此,并不表示這個品牌不再往外擴大,企業是以福源館現有的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對外進行投入,將這些注入到當地新的品牌當中。比如長春的鼎豐真,它在長春人心中的地位就和福源館在吉林人心中的地位是一樣的,也是福源館旗下的企業。此外,福源館也在淘寶上開設自己了網店,雖然目前銷售量還不是很大,但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俗話說,“成功易,守功難”,在歷史的長河中,部分老字號順勢而為再造輝煌,但更多的卻是淹沒于歷史的洪流之中。已經成功樹立的老字號品牌該如何維護,也是擺在很多老字號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菅光強告訴記者,沒有了產品,品牌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福源館首先從產品出發,在盡量保證傳統味道的同時引進學習外面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并將它們融和到產品當中,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體驗和需求;其次,企業注重文化建設,有了文化,品牌就有了味道和精神,通過影視劇等軟性的推廣方式,把文化理念傳遞給市民。再次,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自己在管理、技術、質量方面的提升,老品牌不是就要保持老的東西,老品牌的背后需要先進管理經驗的維護。菅光強表示,下一步福源館將在文化方面多作文章,努力挖掘那些為百姓所知但是不為百姓所食的糕點品種,找回屬于記憶里的味道。
如今,在福源館大堂的正面墻上,懸掛著一幅描寫河南街百年前繁華景象的長卷。一百多年過去了,河南街和它的眾多百年老店一樣,仍然經營有道,歷久不衰,福源館也依舊門庭若市。日夜奔騰不息的松花江水印記著河南街的成長興衰,車水馬龍的河南街也將繼續見證著福源館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