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汪青+陳穎萍
摘要:從數量、類型、分布、內容編排線索、內容呈現形式對5個版本初中化學(科學)教材例題進行了比較。得出了對教材例題編制的認識和啟示,即適當增加例題數量和類型、擴大分布范圍,例題后編排練習;增強學生的反思和理解,增強例題的示范性;實現題目分析和解題過程相互對應。
關鍵詞:化學教材;例題;內容編排;內容呈現
文章編號:1005–6629(2015)9–0011–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研究意義和價值
例題是指用來說明某一原理或規律,或在運用某一概念或定律時充當練習的問題[1]。例題通常有以下功能:鞏固新知識;示范解題過程;揭示思想方法;實現育人功能等[2]。此外,也有研究者指出化學例題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所學知識;教給學生科學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促使學生養成規范的學習行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3]。然而,國內關于化學教材例題編寫特點的研究比較少。鑒于教材例題的突出功能,研究化學教材的例題編寫特點,對于提升化學教材編寫質量和教材多樣化發展、促進學生的化學學習都具有現實意義。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簡稱A)[4]、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化學·九年級(試用本)》(簡稱B,供上海市使用)[5]、上海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簡稱C,面向全國)[6]、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簡稱D)[7]等4套教材,以及臺灣南一書局出版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簡稱E)[8,9]。《自然與生活科技》這套教材是臺灣初中使用的科學教材,共六冊,其中涉及到化學內容的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冊,臺灣約1/3的學校使用這套教材。上述5套教材組成了本次比較研究的素材。
采用內容分析法,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10,11],從例題的數量、類型、分布三個角度進行比較。此外,考慮到例題是教材正文的組成部分,因此又從內容編排線索和內容呈現方式進行比較研究。內容編排線索是指對核心內容展開的一種線索分析。內容呈現方式即解題的思路與過程,題目的分析與解題過程的呈現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屬于題目設計的關鍵組成部分。
3 幾種版本初中化學(科學)教材例題比較
3.1 數量、類型與分布
5個版本初中化學(科學)教材中的例題總數和類型如表1所示。分析可知,E教材中例題的數量明顯多于其他4套教材。大陸4套教材例題主要分布于“溶液有關計算”和“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B教材在“水”一節編排一個例題。E教材例題的分布更加廣泛,涉及“認識物質世界”、“純物質的奧秘”、“化學反應”、“酸堿鹽”、“化學反應速率”等5個單元,只有“氧化還原”和“有機化合物”單元沒有例題。
3.2 內容編排線索
教材中例題的分布存在較大差異,為避免內容本身的干擾,本文選擇5套教材共有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基本接近的內容主題“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進行比較,見表2。表中“1、2、3……”表示教材呈現階段的環節序號。
通過對內容編排線索的比較可見,除B教材外,其余4套編制例題的線索是:引入課題→得出“化學方程式能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量的關系”→例題→練習。歸納起來就是先通過實際案例引出化學反應定量計算,然后通過分析得出“化學方程式能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量的關系”這一結論,結合已經得出的結論解決例題,并通過與例題類似的練習,強化化學方程式計算。總體來說,按照這種思路呈現例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比較完整和流暢,教師和學生容易接受。
B教材例題內容編排的線索是: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書寫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能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量的關系”→結合CO與O2反應說明結論→例題。這種編織線索認為“有關化學反應計算”是學習化學方程式的一部分,因而將其編制在同一個知識點下。即首先通過學習化學方程式,然后應用化學方程式計算。將化學方程式和化學反應計算集中編排,有利于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同時符號、計算編排的相對集中,可能會導致學習困難。
在教材例題編排時將符號學習與計算學習分開,可以達到分散難度的目的。可以考慮在例題后設計欄目作為練習,有助于及時檢測和促進學生反思。
3.3 內容的呈現方式
例題的內容呈現方式,主要指的就是解題的思路與過程,屬于題目設計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從題目分析、解題過程對5套教材“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溶液有關計算”例題進行分析,見表3。
通過對內容呈現方式的梳理,可以發現題目分析和解題過程方面的三種處理方式:①題目分析和解題過程在編排上各成體系,但又相互對應。比如A教材中的例題:加熱分解6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氣(題目分析和解題過程略)?例題的分析在左側,解題過程在右。二者是一個相互獨立的體系,但同時每一個步驟又互相對應。②題目分析和解題過程相互滲透,這樣的呈現方式比較多見,即并沒有將題目分析單獨拿出來,而是在解題過程中滲透著題目的分析、原理的呈現等。③只有解題過程。例題的作用之一是示范性,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參與整個解題過程,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題目分析要準確到位,解題過程需清晰明了,二者均不可或缺。
4 分析與啟示
4.1 適當增加例題數量和類型、擴大分布范圍
與E教材相比,其余4套化學教材的例題量較少,且分布范圍狹窄。因此,大陸化學教材例題的數量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分布可以更廣泛一些,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領會方法,發展能力。
從例題類型上來說,E教材例題不僅包含了計算題,還包含了簡答題,而大陸各版本教材只涉及化學計算題。其實,例題的類型僅僅限于化學計算題和簡答似乎也顯得過于單調,增加一些新類型,對于教材多樣化發展、促進學生的化學學習都具有現實意義。
4.2 例題后編排練習,增強學生的反思和理解
通過對編織線索的梳理,可以發現各版本教材都會在例題之后編制練習(“B版”除外)。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適當的練習增進對知識的理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此外,它還可以為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還能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因此,教科書中例題之后可以考慮編排練習,及時增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和理解。
4.3 增強例題的示范性,實現題目分析和解題過程相互對應
例題需要展示完整的解題步驟及其思維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領悟到例題的精髓,引導學生達到“舉一反三”。例題是緊跟著新知識出現的,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新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正確的方法論。因此,例題一定要給學生提供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步驟,題目分析要清楚明了,幫助學生形成處理問題的一般方法。
致謝:本文研究素材之一《自然與生活科技》由《臺灣化學教學》專欄編輯,臺灣師范大學鐘建坪博士提供,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3]余潤,畢華林.中學化學教材中例題的功能及設計分析[J].山東教育,2010,(32):48~49.
[2]吳立寶,秦華.例談中學數學教材例題的功能[J].教學與管理,2013,(2):53~55.
[4]姚子鵬等.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化學·九年級(試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王晶等.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王祖浩等.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7]畢華林等.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
[8][9]郭重吉等.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四)[M].臺南:南一書局,2011.
[10]周媛.我國高中化學教材作業體系的構成特征及其新教材作業容量的比較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79.
[11]李宏燕.美國阿拉巴馬州化學教材習題研究——以《Chemistry Connections to Our Changing World》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