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樹的樹皮能制造棕紅色的染料,所以得名“紅樹”。紅樹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泥沼地帶的一類小喬木,全世界共有82種,我國有29種。廣泛分布在浙江、福建、臺灣、兩廣直到海南,形成綠色長城,防護著我國東南海岸,因此也被稱為“海岸衛士”。
人們把紅樹稱為“植物海水淡化器”,因為紅樹的根能抵抗鹽分,并從海水中吸收養分。它的葉子很硬,有很厚的蠟質表皮和反光的結構,可以保持體內的水分。葉片中的排鹽腺能把多余的鹽分排出體外。
紅樹能把海水中的沉淀物固定起來,加上落葉、鳥糞等腐殖質的聚積,天長日久便形成了新的小島或陸地。紅樹林還為海邊的鳥類和魚、蝦、蟹提供了生息繁衍的場所,成為維持海岸生態平衡的基地。
樹木的果實成熟后,一般要在土壤里發芽。而紅樹開花后生出倒梨形的果實,果實成熟后,種子就在果內發芽。發芽的種子長成圓柱狀的棒,長可達20米,宛如許多綠色的長豆角,掛滿枝頭。待胚發育成熟,它就從母株上脫落,靠重力下墜,直插在海邊的爛泥上。幾小時后它就長出了根,開始成為一株幼樹。用這種奇特方式繁殖后代的植物,稱為“胎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