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問政平臺的運作方式及渠道拓展
□ 文/張 健
提要:近年來,媒體問政平臺的搭建和拓展發展迅速。作為政府和公眾以媒體為介質的互動過程,問政是公眾政治參與的一種新形式。它包括了報紙問政、電視問政、廣播問政、網絡問政等。問政平臺讓公眾參與到內容生產,讓媒體交互影響,為公民表達政見提供了新空間,搶灘熱點難點問題的輿論場,提高了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媒體問政 輿論場 公共話語
問政平臺的興起和發展首先得益于網絡渠道的便捷多樣,使民眾的政治參與成本大大降低。作為政府與百姓溝通的一種新方式,問政平臺要求政府工作方式從等事情向主動找事情、解決事情轉變。作為聯系政府和百姓的橋梁和紐帶,媒體要對網絡意見建議進行系統、科學、合理的甄別、篩選,真正把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訴求找出來,切實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達到推動整體工作的目的,拉近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距離。
要搭建好良性問政平臺,媒體首先必須實現從“受眾”到“用戶”理念的改變,改變傳統的我說你聽,即媒體傳播者和公眾接受者的關系。因為傳統的“受眾”一詞,強調的是傳播者的主動地位,“受眾”往往是被動接受,參與度低;而“用戶”則是以新聞產品消費者為核心的理念,做到以用戶的需求、體驗為新聞產品生產的出發點,用戶主動接受,參與度高。通過改良問政平臺新聞內容的生產,進而改造媒體的運營模式,營造問政平臺多向互動、多元共生、互連互通的公共話語生態系統。
問政平臺既是一種政府與百姓公共對話的交流傳播,同時也是一種公眾積極參與的社會化活動。因此,在實戰操作中,媒體必須要從多方位建設問政平臺出發,拓寬公共話語空間。
一是思想平臺。以理性、建設性為基石,守護公共利益為己任,從政府工作執政為民,問政于民,評判由民的理念出發,真實、全面、客觀地把握和反映民意,提供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發揮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作用,努力形成思想共識,傳遞好聲音。
溫州新聞網的“溫網議事廳·溫州黨政一把手對話網民”就是一個成功的思想對話問政平臺。這一視頻訪談直播節目自2012年10月正式上線以來,溫州各地各部門黨政一把手相繼走進鏡頭對話網民,就共同關心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進行思想交流。如市長陳金彪做客溫網議事廳與網友共話民生問題,邀請網友為溫州發展建言獻策。為做好這檔節目,溫州網還向社會各界招募意見領袖組建網絡觀察團,整合拓寬慈善公益組織、媒體、社區、政府部門等合作渠道資源,讓網絡觀察團走基層、訪民生、進現場、看進展等,做到既能收集和反映民意,代表網民問政問效,又能及時上傳下達,向網民釋疑解惑。
2014年10月,《溫州日報》根據溫州市委提出的深入實施“十大舉措”,打好趕超發展組合拳的決策部署,推出《十大舉措看落實 公眾問政甌越行》系列報道,派出13路精干記者,對實體經濟發展、溫商回歸政策和助企服務等十大舉措落實進行全面督查,積極發揮輿論監督與引導作用,為溫州全面深化改革搖旗吶喊。報道在直擊發展問題的同時,有力督促了各地“十大舉措”的落實與推進,提升了重大主題報道的影響力。
二是監督平臺。以政府重視、百姓關注為結合點尋找話題,使百姓與部門直接對話,充分表達部門和百姓的意見和看法,切實把民意作為考核政府部門和官員工作成敗與否的標尺,做到百姓參與、百姓評說、百姓監督,問政問計更問責,增強部門的服務意識和百姓對部門的認可度,舉一反三推進工作,促進問題的解決。
2014年以來,溫州廣電總臺的“電視問政”活動以“兩月一主題”的方式,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每場選定一個工作主題,分別就“治水”“創衛”和“百億重點建設進展”等,通過現場面對面問答的形式對相關工作責任單位進行問政。活動采取電視直播的方式,分媒體問政、專家論政、群眾評政、領導指政等多個環節,打通黨委政府、基層、專家和大眾相互之間的公共話語空間。
作為“民考官”的平臺,欄目提前幾天向市民發出“出題”邀請,比如,首場“電視問政”主題對準當下最火的“治水”,向社會公布了10個選題,有垃圾河和黑臭河整治、工業污染源監管及重污染產業整治、沿河綠化景觀和游步道建設等等,篩選出一批典型案例在直播現場向相關單位“一把手”問政。
“電視問政”直播現場如同嚴肅的考場,政府官員直面一道道犀利的“考題”?!爸骺脊佟庇惺忻翊怼<?,還有守在電視或電腦前的普通百姓,在尖銳的追問和直接的現場打分之下,一些相關部門領導被問
得滿頭大汗。同時,針對職能部門的反饋,百名問政嘉賓、志愿者代表和市民代表當場進行滿意度表決,如環保局獲得的民調滿意率僅為31%。
麻辣的監督問政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市民代表陳女士多次投訴油煙污染問題卻遭有關部門“踢皮球”。無奈之下,陳女士在問政現場向甌海區長送上皮球。問政結束第二天,甌海區長率隊前往小區實地查看、召開專題協調會調研解決“裸露廚房”問題。同時舉一反三,向社會公開征集“推諉扯皮”線索或事例,經查實后將從嚴從快處理,對造成嚴重后果的,將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及分管領導的連帶責任。
三是意見平臺。充分表達和匯聚民意,為觀點市場匯集輿論場中的意見領袖,搭建一個多聲部的平臺,在眾聲喧嘩中尋求意見的均衡理性,尋求多元意見的和解,彌合社會裂痕,最終目的是促進問題的解決。
廣場舞噪音嚴重擾民問題一直是個社會治理的難點。2014年3月,溫州市區的松臺廣場周邊住戶不堪長期的噪音困擾,無奈之下籌資二十多萬元買來高音炮與廣場舞大媽對著播放,矛盾迅速演化為全國知名的公共事件。浙江省委書記在一次視頻會議上要求將分鏡頭切入鹿城區會場,當著全省幾十個分會場的面,批評鹿城區一把手對松臺廣場一事處置不力。為尋找解決問題的理性渠道,《溫州日報》黨報熱線欄目、溫州網“問計于民”板塊及時推出專題,解讀廣場舞沖突背后的民意,廣場舞擾民折射出當前社會治理當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包括如何避免政出多門、相互推諉;如何引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依法有序開展博弈與妥協;如何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作用等。同時向社會征集廣場舞與社會治理的金點子,對優秀者給予物質獎勵,并由市決策咨詢辦公室聯合頒發“金點子”證書。從而使各種民意意見在這一平臺上充分發表,倒逼初步達成廣場文化活動機制共識。最終啟動廣場群眾文化準入淘汰機制、廣場音量統一控制體系等兩套解決方案,從而使一場劍拔弩張的矛盾得以化解。
2014年7月的“看交通”主題報道也是展示意見平臺問政的亮點?!稖刂萑請蟆?、溫州網聯合溫視公共頻道針對交通擁堵問題,開展“看交通”主題對話活動,邀請住建、交通、交警、公交等部門單位“一把手”以普通市民的身份走上街頭體驗打車難、停車難、開車難,在實際體驗中發現問題、暢談親身感受。同時,還請媒體記者、網絡觀察團成員、草根記者團成員與“一把手”一起體驗,雙方在體驗中交流、探討。在現場體驗之后,于7月23日下午走進演播室,就前期體驗的情況,面對面提問“一把手”,并通過網絡進行直播。
由于充分讓各方意見在問政平臺上交鋒,在傳播覆蓋方面報紙、網絡、電視聯動,豐富了內容表達。稿件累計閱讀覆蓋達50萬人次?;顒訉⒕W絡問政從線上延伸到線下,架設了部門單位與網民溝通橋梁,構建親民化對話機制,用行動主動回應群眾輿論關切。參與式的報道方式、親民化的在場體驗,不僅激發了網民的參與熱情,也創新了問政方式,提升了主題報道的效果。
四是服務平臺。媒體的滿意度往往取決于服務讀者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樹立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加強和拓寬服務功能,搞好服務性報道,對打造問政服務平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鹿鳴問政”是由溫州日報社的甌網提供技術和媒體支持,專門為溫州市中心城區量身打造的網絡問政平臺,它以“離你更近、給你更多”為宗旨,在政府和百姓之間架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梁。覆蓋了鹿城區直屬部門和單位、街鎮和80個社區。
“鹿鳴問政”網絡平臺突破了以往“留言板”加“論壇”的局限,結合了社區公共服務的概念。網友問政,大事小事煩心事,都能追本溯源找到相應的職能部門。同時把鹿城區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官方微博集成到一個平臺,取名“鹿城微發布廳”。并開發配套的手機客戶端,開通“溫州鹿城發布”公眾微信服務平臺,上述“三微”平臺打通了網絡問政服務的“秒通道”。對于網絡輿情處置反應快速,促成網民與政府近距離溝通。許多棘手的熱帖在推送到“鹿鳴問政”后得到及時回應和解決,戾氣消融了,謾罵和怨氣減少了,百姓的許多煩心事一一化解。據2014年統計,鹿城區較大網絡輿情抄告一年里同比減少了74%?!奥锅Q問政”入選浙江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三貼近”優秀百例。

□ “溫網議事廳”網絡截屏。
問政平臺運作的持續深入,讓政府形象更為親民,也給社會問題與民生難題的解決帶來了更多希望。需要說明的是,以用戶為核心建設問政平臺并不是一味迎合讀者,也不是媒體審判,必須堅持理性、建設性,合乎民主政治和政府管理的程序要求,按新聞規律辦事。因此,要做到堅持公信力、引導力、創新力,從而增強公共話語空間的活力。
堅持公信力是問政平臺建設的保證。力求做好頂層設計,發出權威聲音。對黨委政府推出的有關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政策法規、重點工作實施和進展情況的權威信息,百姓關心的民生服務類的權威引導,對熱點事件、熱點問題的權威解讀,媒體必須堅持公信力,當好新聞“過濾器”,在泥沙俱下的海量新聞中去蕪取精,去偽存真,為公眾提供最可信賴的新聞。比如,“代表在線”是由溫州市人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