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調研如何謀篇布局
——我的幾次專題調研經歷
□ 文/傅 琰
提要:新華社擁有獨特的調研傳統和方法論,下文以近年來我組織、參與并已公開發表的一些專題調研為例,談談專題調研謀篇布局的三種辯證思維方式。
關鍵詞:專題調研 謀篇布局 辯證思維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書中感慨新華社給予他的培養,“新華社不計成本地讓記者在中國各地進行采訪、調查,它的強大背景讓它的記者可以見到想見的人……”
這段話說的就是新華社常年、不間斷組織各分社記者進行的專題調研。心有相戚焉,轉眼間我在新華社工作已經十幾年了,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感到最值得驕傲和有所收獲的地方就是每年參與和組織的專題調研。
新華社擁有自己獨特的調研傳統和方法論,下文就以近年來我組織和參與并已經公開發表的一些專題調研為例,談一談專題調研謀篇布局的三種辯證思維方式。
一組有厚度、有深度、有參考性的新聞專題調研,一定是既有宏觀形勢判斷、趨勢前景分析的“大”稿件,又有典型個案剖析、個別現象反映且生動活潑的“小”稿件。
記得我早期組織調研時有過偏頗,領導常常翻看一摞稿件后,問我:“宏觀稿件呢?”宏觀稿件寫不出來,往往是感覺主題太大,很難駕馭。宏觀稿件體現記者對政策的熟悉程度、對問題的整體判斷能力、深度分析能力,經常需要參與調研的記者集中連續討論多次,才能有個滿意的“調調”。
以“化解產能過剩”專題調研為例,這組專題調研稿件于2014年底在《瞭望》周刊發表。我和其他記者到河北、山東、內蒙古、湖南、浙江、福建、遼寧等地調研,采訪各地政府、發改委、行業協會、有代表性的企業等多家單位。帶著摸上來的情況,我們又回到北京召集相關專家學者組織了多輪座談會。會后,我和多名記者又集中討論了幾次,最后對“化解產能促結構調整”形成了許多宏觀性論斷,比如“產能過剩加速了行業分化,出現調整機遇”“產能輸出戰略需要有個全球布時候假話也有價值,不要聽著不順耳就不聽了。有利害關系的要聽,沒有利害關系的也要聽。采訪一個人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聽也是新聞記者的一種基本功。要善于聽,聽真話、聽假話、聽實話,然后加以評估。
看了,聽了,要用腦子想,要分析、解剖,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可用的?真相如何?用我們的大腦反復評估,不要有成見、也不要有偏見,要客觀。這是用腦的過程。經常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記者采訪回來了,低著腦袋在屋里面走過來走過去,別人都下班了,他還在思考。這一點就要看記者本人的功力,他要憑自己的水平判斷事情真相,得出正確結論,都體現在想這一個字上。
前三點是準備過程,新華社記者去調查研究,最終是為了報道。落筆問題,可不簡單,講究實事求是。你的業務水平、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政策水平是通過報道表現出來的。實事求是四個字做起來,極其不容易。
一是,我們常常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前面三個步驟沒有真正搞清楚,這個文章就不好寫,就不能做到實事求是。
二是,事情弄清楚了,真相清楚了,寫還是不寫?外來的壓力來了,地方領導請你照顧照顧,“咱們是老朋友了”。因為外來壓力,寫了一些虛假的報道,新聞界有過這樣的教訓。
三是私心、雜念。少得罪人,嫌麻煩,這個太復雜了,有這個功夫我寫別的不好嗎?
這三種障礙都排除后,寫出的文章才能站得住腳。湯計是調查研究的典范。我是從《新華每日電訊》看到湯計的事情,他真正做到了調查研究,手里有過硬的證據,沒有的話兩年都撐不下去啊。他聽人說了、看了,在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了不是一般的了解,而是有具體的細節、過硬的具體事實。判斷這個事物,肯定經過很苦惱的過程。如果這三個環節,哪個環節不過硬,他堅持不了9年。他掌握真實情況,有板上釘釘的把握。他沒有私心,又有對人民高度負責任的精神,能頂得住壓力,說明做的工作非常扎實。一年不行,第二年、第三年……人命關天,要負責任,我很佩服,真不簡單。(作者是原新華社《瞭望》總編輯,本文節選自作者在“新時期新華社調查研究培訓研討班”上的講話整理稿。)
局視野”等等,對產能過剩的總體形勢和發展趨勢都作出了扎實有據的分析和預判。

□ 新華社參編部主任編輯傅琰。
同時,這組調研又涉及到許多具體行業,比如鋼鐵業、水泥業、電解鋁、造船業等等。圍繞每個行業的突出問題,我們又組織了許多微觀的個案性稿件。比如有關水泥行業產能邊淘汰邊擴容的稿件,剖析水泥行業“種水泥”現象:一些小企業主匆忙上馬一些小水泥項目,等待大型水泥集團前來并購,賺取中間差價,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在調研中,還傾聽多名企業家的心聲,撰寫了一篇“多家企業負責人心態錄”,呈現企業家們對中國經濟形勢、企業未來發展的看法和困惑、對政府與產業政策調整的建議與期待。這些微觀稿件生動活潑、敏銳有力,使得問題具象化。整組調研稿件刊發后,對中央決策和行業發展都產生一定影響。
在我組織的多個專題調研中,都注意使用“大”“小”結合的辯證思維來策劃調研。我始終認為,沒“大”稿件就沒厚度、深度,沒“小”稿件就不實、不活。這一思維方式,也適用于一些小切口的專題調研。
記得2011年組織“特色文化產業調研”時,參加調研的記者普遍覺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比較瑣碎、細小,寫些有意思的“小”稿還可以,做宏觀性的稿件較難。但后來還是通過多次討論,梳理相關政策文件,對調研材料進一步吃透,最后找到了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普遍性規律,形成了“特色文化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機遇期”“特色文化產業定位、布局、政策仍有待完善”等宏觀性論斷。這組調研還有一些有關“四大名繡”“民間工藝”“工藝美術大師群體”“風箏產業”等清新撲面、可讀性強的個案稿件,最終形成一組參考性強、可讀性強的調研稿件。公開發表后也獲得較高關注度,以至于四年之后,還有文化產業領域著名專家找我詢問當年調研情況,作為給有關部門起草報告的參考。
專題調研中的“正”與“反”講的是一種全面、客觀的辯證思維方式,強調的是把握平衡性。專題調研報道既要避免全是正面的典型經驗,也要避免全是負面的問題。成績經驗要看得到,問題不足要抓得準。
這方面我們都有深刻教訓,經常在某項專題調研稿件刊發后,由于平衡性沒有掌握好,提問題“用力過猛”,有關單位找上門來“興師問罪”“訴說委屈”。其實想想,任何單位做工作,肯定是有成績,有不足,即使是以“監督性”為主的專題調研,也要注意全面客觀,講究“正”與“反”相平衡的藝術。
“中西部招商引資調研”是我在2013年組織策劃的一組專題調研,這組調研也陸續刊發了公開稿件。中西部地區招商引資、謀求經濟發展同時,也出現一系列問題。在調研啟動時,我和調研小分隊記者瞄準的方向也以問題為主。記者調研完回到北京集中時,大家確實抓到很多“有意思”、針對性很強的問題,如“部分招商節會浮夸造假”“招商引資的硬攤派現象”“中西部園區建設‘地產化’傾向明顯”等等。
但是,當時我們討論出的整組稿件沒有一點正面聲音,“招商引資”雖然出現許多怪現象,但畢竟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產業梯次轉移必然途徑,因此,必須全面看待這一現象,而不能全盤否定。
從平衡性角度出發,我認為雖然微觀稿件都是問題,但綜合稿件還是應該有“亮色”,這是判斷問題的一種客觀態度。最終,大家將所采訪到的材料、各地多年發展的情況進行梳理思考,歸納出“招商引資創新為中西部地區發展注入新活力”這一宏觀判斷,展現了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的強勁勢頭:不僅經濟總量和增速逐年攀升,每年數百億元、上千億元投資落地;而且中西部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實踐中,加強科技引領,致力于困難地區脫貧。這樣,我們整組調研既準確、生動地反映了中西部招商引資中的各種問題,予人警醒,也肯定了招商引資對中西部發展的貢獻,不抹殺其歷史和現實功績。
“正”與“反”的辯證思維,把握二者的平衡性,不僅在整組調研謀篇布局中應該注意,在宏觀稿件、微觀稿件的設計中亦可靈活使用。例如,在“特色文化產業調研”中,宏觀稿件的上篇提出“特色文化產業迎來黃金機遇期”,指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在一些地區已經成為支柱性產業,產業群方興未艾初具規模、安民育民富民效果顯著;下篇稿件就主要講問題,指出特色文化產業戰略定位不突出、產業布局隨意性大、金融稅收支持政策不足以及市場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嚴重制約我國特色文化產業的提升,應針對關鍵問題,多管齊下破解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