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地方黨報
駐站記者發現新聞五要訣
□ 文/白續宏
提要:基層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地方黨報身處基層,新聞工作者也要身入、心入,才能寫出真正反映實際的好稿件。
關鍵詞:地方黨報 駐站記者 深入基層
寫出有影響的“大稿”,引得多家媒體紛紛轉載,可能是許多記者的夢想,我也不例外。成為一名地方黨報記者已經15年了,無論是在編輯部 “跑口”,還是后來下基層駐站,常常會遇到開報題會時,同行們抱怨挖空心思想不出選題情況。其實,新聞無處不在,我們通常缺少的是一雙發現新聞的“慧眼”,特別是成為一名地方黨報駐站記者之后,我發現,只要深入基層、融入群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愁沒有大把的新聞選題。
首先,掌握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這是黨報記者無論崗位何在都必須具備的識別新聞、判斷新聞的前提。
地方黨報對一個地區輿論具有引導作用,地方黨報記者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是首要的。特別是當地發生重大新聞事件時,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快速傳播使得各種信息真假混雜,泥沙俱下,作為主流媒體記者,一定要能夠從紛雜的事件表相中迅速看清事件的真實面目,判斷出其政治背景,是否和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相悖,這樣才能體現價值,才能在當地樹起威望,得到當地政府的信賴。
其次,要從海量新聞線索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發揮紙媒優勢,挖掘新聞背后的真相。
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客戶端上,每天的信息層出不窮,這些其實都是新聞線索的來源,不要因為人家關注了就以為是舊聞,其實任何一個新聞事件都有不斷發展的過程,或者都有不被人所知的真相,紙媒的最大優勢就是以多種新聞元素,對新聞現象新聞人物新聞事件進行大容量、立體的深度報道,探尋新聞事件新聞熱點背后的真相。2014年9月,我的朋友圈里出現了一篇《壽陽村民喊你去偷菜》的文章,內容大概為:壽陽是山西省的茴子白生產大縣,生產的“壽綠”牌茴子白維生素C和鈣含量高,曾被列入上海世博會的特供蔬菜品種。但這一年壽陽茴子白豐收后卻銷路不暢,收購價從往年的每公斤1.4元錢左右,跌至每公斤0.1元,許多菜農辛苦一年,賣菜的收入不夠雇傭勞工收菜的工錢,導致大量茴子白成熟后爛在地里無人收割,所以許多菜農希望城里人都來“偷菜”。出于黨報記者的職業敏感,我覺得這里面有文章可做:是只有壽陽茴子白出現銷售難?還是晉中市的茴子白銷
3月5日下午,我在采訪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長張鴻銘,同一時間,賴家齊則在采訪全國政協委員、杭州市副市長謝雙成。
賴家齊:我在學校時曾經組織過一次小隊活動,是對校區垃圾分類做調查,發現校區雖然有垃圾分類的垃圾桶,但是垃圾車來運垃圾時卻一股腦兒把垃圾全部倒進垃圾車了,這樣分類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我在采訪謝副市長的時候,向他反映了這個問題,謝伯伯很認真地聽我講完,說回去就抓緊研究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賴惠能:杭州是全面小康先試先行的地區,《小康》雜志也一直格外關注杭州全面小康的進程。在采訪張鴻銘市長的時候,我關心的是杭州對創新創業有什么具體實施方案,如何改善杭州環境還百姓藍天。當天稿子發出就被頭條網轉載,引起了不少關注。
賴家齊:我覺得自己提的問題比較實際,也比較好玩,但是不太全面。老爸看問題比我復雜,而且他采訪的目的性比較強,想好自己采訪主題后,每一個采訪對象的選擇都很有意義,我們小記者則是看到哪個采訪哪個。我還發現,自己很喜歡采訪,很喜歡聊,但是不太愛寫稿子。老爸一直督促我采訪后就按時把稿子完成,這樣才能和更多人分享。可是我就是不愛寫,是不是以后我更適合做電視專訪的主持人呢?
賴惠能:這十幾天里最讓我刮目相看的是兒子。我驚訝于他的知識面,驚訝于他的臨場表現力。賴家齊采訪時,提問切口小,容易打開采訪對象的話匣子,這點特別好。我們的老領導、求是雜志社原社長高明光還特地抽空去看了賴家齊這幫小記者,跟他們互動交流,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鼓勵小朋友“得志不忘形,失志不喪志”。
(作者分別是《小康》雜志社副社長,杭州學軍小學紫金港校區六年級二班學生、《青年時報》牛通社小記者)
售都出了問題,什么原因造成的?政府有沒有做一些工作?于是我馬上給晉中市農委蔬菜中心的熟人打電話。回答是,晉中市東山地區3個縣的茴子白都出現了銷售難,這些天,他們單位的人都下鄉了,全在蹲點幫菜農賣菜,書記市長也在積極聯系當地和外地的蔬菜批發市場,幾天下來效果很好,菜基本上賣完了。次日,我專程去了壽陽,在地頭與農民嘮家常,問他們知不知道今年的菜為啥難賣?遇到這種情況如何解決?再去公司與經紀人交談,后又采訪市、縣兩級的職能部門,寫出了《找市場>找市長》的新聞調查,成為當時眾多媒體關注蔬菜銷售難報道中的一個亮點,引來多家知名媒體轉載。
第三,善于從地方領導講話中捕捉新聞。
一個時期,領導在強調什么,關注什么,指示什么,要求什么,這里必定有新聞線索。中央出臺“停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通知”后,各地對超標辦公樓進行了清理騰退,我所駐站的晉中市也不例外。但是在一次下鄉開會的路上,我偶然聽見市長和城建部門的領導在談論超標辦公用房“騰退”之后的利用問題。回來后,通過與相關部門聯系,我了解到,晉中市直機關在“清騰”工作中,打破部門所有制,把清理和優化配置辦公用房結合起來,不但沒有造成新的浪費,還將“騰退”面積優先用于民生、公益、綠地等項目,整合利用率達到100%,實現了社會資源效益的最大化,群眾也真正享受到了清理成果帶來的紅利。在全國都在“騰退”超標辦公用房的大背景下,一個好的做法可能會有很大借鑒作用,我經過更加細致的采訪,寫成了新聞調查《給民生騰地》,稿子見報后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肯定。
第四,不要輕視一些可報可不報的會議,這可能是記者獲取新聞的富礦。

▲ 2012年10月,本文作者(右)在山西省壽陽縣采訪農民增收。
作為駐站記者,需要開的會真是不少,有省里的,也有市里的,甚至還要參加縣里的一些活動,所以“跟會”一直是許多記者頭疼的事。一個豆腐塊,卻要耗費半天甚至一天時間,這對于惜時如金、注重效率的記者來說,似乎劃不來。其實,有些務實的會議還是要參加的,會議是地方政府傳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群眾意見、建議、呼聲的重要機會之一,只要打破常規思維、用心思考,這里面也有新聞“活魚”。2014年2月,晉中市例行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市委書記在談到農民增收問題時,提到了“要總結全市農民增收電子明白卡服務延伸農民增收網店建設試點工作的經驗、完善功能,健全機制,加快推進,讓這一‘利器’為促農增收發揮更大作用”。晉中市推行“農民增收電子明白卡”這個新聞我曾報道過,但延伸農民增收網店建設卻還是首次聽到。會后,我聯系市委辦、市農委了解推行這項工作的背景,進而又聯系到進行網店電子商務技術開發的晉中某公司,了解開展過程、取得的效果、對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及農民增收工作有哪些可借鑒之處,最后寫成了消息《晉中量身打造農民增收電商平臺》,發表在《山西日報》頭版頭條。
第五,要發揚“永遠在路上”的職業精神,勤跑腿、多動嘴,基層才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
對于記者站的同志們,基層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特別是交通條件的改善,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貼近基層不僅是空間距離的貼近,更要從心里貼近,也就是你的心要和老百姓在一起,要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2014年3月,各縣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要求我們找一些鮮活的新聞,但不能是工作類報道。晉中市平遙縣是省長教育實踐活動的聯系點,我想著這里應該有亮點,于是一大早我就到了平遙縣,在縣城里轉悠時,看到該縣比較繁華的峰巖廣場有許多老百姓圍在一個公用電話亭大小的建筑旁邊,走近一看,這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里面還配有視頻攝像頭和錄音設備,有一個普通老百姓打扮的人正在里面對著視頻攝像頭說著什么,外面有工作人員在錄音。一問才知道,這叫“平遙說吧”,是當地政府為廣泛收集群眾對于整治“四風”和民生問題最真實的聲音所新建的一個新穎的公眾交流平臺。我一下子興奮起來,馬上聯系平遙縣新聞中心的同志了解情況,下午就寫成了消息《平遙街頭啟動說吧》,配圖片發表在《山西日報》頭版頭條,成為全省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篇典型報道。
記者不僅要有博學深思的理論修養,更要有行萬里路、訪百家人的實踐能力,深入基層、融入群眾,本來就是新聞工作的職責所在、分內之事。多少年來,走基層一直是新聞界的好傳統,只要我們沉到一線,加之具備一雙善于發現新聞的眼睛,就不愁沒有好的新聞線索,更不難采寫出高質量的新聞報道。
(作者單位:《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