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興
1917年畢業于北大的張申府,與毛澤東同年出生(1893年),并曾與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共事。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一次閑談中,章士釗向毛澤東提及張申府的工作安排問題,毛澤東說:“那是我的頂頭上司啊……”由此才牽出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張申府在北大時擔任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新青年》的編委,早期革命家鄭超麟曾經回憶說,自己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很大程度是因為看了張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張申府在當時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羅素、羅曼·羅蘭等西方進步思想家,他先后在《新青年》等雜志上翻譯了羅素的多篇文章,年僅25歲時,就成為聞名遐邇的羅素專家。“羅素”二字的翻譯定名就出自張申府之手。羅素曾在給一位法國友人的信中說:“中國的張申府先生,比我還了解我的著作。”
1920年8月中旬,陳獨秀籌備建黨,為了確定組織名稱,上海的陳獨秀在給李大釗和張申府的信中說:創黨之事“只有你(指張申府)與守常(李大釗)可以談”。建黨之初時張申府與李大釗是當時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兩位創始人,張國燾是由他介紹才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張申府還是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介紹人,他又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4年2月,剛從歐洲歸來的張申府來到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廣州。時值國民黨籌辦黃埔軍校,參與籌建軍校的還有孫中山邀請的幾名蘇聯軍事顧問,他們中有的人會講英語、德語。通曉英語、德語的張申府很快成為校長蔣介石的翻譯,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
1924年5月,孫中山任命張申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是當時中共在黃埔軍校中的第一人。
當時的政治部主任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在他離開時張申府多次任政治部代主任。黃埔軍校開辦后,特別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張申府為軍校推薦了周恩來,并全力將他推上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
1924年6月下旬,張申府因與蔣介石難于共事,辭去政治部副主任職務。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張申府列席了會議,會上因討論黨的綱領時反對與國民黨結盟而與蔡和森、張太雷等人發生爭執,而后負氣提出退黨。
1931年,張申府被清華大學聘為哲學教授,講授邏輯與西洋哲學史。當時,清華大學哲學系還有馮友蘭、金岳霖、鄧以蟄三位教授。幾人頗相契合(馮友蘭的堂妹后來還嫁給張申府的弟弟張岱年),幾位大師級的教授齊聚清華大學哲學系被并稱“四大金剛”。
張申府離開共產黨之后還追隨鄧演達。為繼續貫徹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他與鄧演達、章伯鈞、黃琪翔共同在上海創建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的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人稱第三黨。
建國后,張申府在北京圖書館當了研究員,負責選書,采集古籍,并專心于文史資料的整理研究。因他掌握英、法、德多國文字,還負責引進外文典籍。1957年,他被劃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直到1979年才獲徹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張申府辭世,享年93歲。《人民日報》發表訃告稱他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是“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
張申府晚年曾回憶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參與創建的中國共產黨,另外一件事則是1948年在共產黨連連擊敗國民黨、勝利在望時發表了《呼吁和平》一文被民盟開除。
(朱權利摘自《羊城晚報》2014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