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王義正
大愛微行:在幫助中體驗溫度
文_本刊記者 王義正
2015年10月30日,長沙下著小雨,天氣有些寒冷,但記者仍然從陳龍的話語中感受到他內心的熾熱:“心懷大愛,微行公益,就是我們的大愛微行。”
2012年上半年,常德市紀委的陳龍就已經通過互聯網平臺資助貧困學子,在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過程中,陳龍想到,常德市本地同樣也有相對貧困地區和相對家庭貧困的孩子。2013年下半年,陳龍創建了一個團隊,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走訪貧困學子,調研貧困狀況,為品學兼優的留守或貧困學子呼吁,積極開展民間愛心助學活動,同年11月,常德市大愛微行公益聯盟正式成立(以下簡稱大愛微行)。
從成立到現在,只有短短兩年多時間,大愛微行從一個只有陳龍和幾個朋友的小圈子發展到如今超過300名成員的大團隊,原來只有幾個人開著私家車去村里來看望個別小朋友,現在可以用卡車裝著成噸的物資去資助貧困學校。
長沙市荷花園是湖南省紀委一處辦案點,最近,陳龍被湖南省紀委借調到這里工作。查案、詢問、整理卷宗材料都是他的本職工作,并沒有多大難度,可是工作量并不小,來這里一個多月了,他很少回常德。
今天,陳龍要回常德,但回家卻只是順路。當天晚上在常德有一個公益沙龍,陳龍為大愛微行公益組織聯系到了免費午餐公益項目的市場品牌部副總監肖瀟女士,希望通過和這種全國知名的公益組織互動、學習,為大愛微行以后的發展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
在從長沙到常德的兩個多小時里,陳龍的每句話基本都是疑問句,他有太多的東西需要了解、需要學習。肖瀟告訴陳龍,大愛微行目前需要的是轉型,從慈善轉向公益。“慈善,只是個人行為,是一個人用自己的行動或者資源來幫助別人的善舉;而公益是組織行為,需要一個團隊來運作幫助更多的人。”大愛微行如今已經頗具規模,不能再像以前的散兵游勇一樣“打游擊”,必須要建章立制,成立一支“正規軍”。
當然,陳龍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大愛微行發展了兩年多,力量日益壯大,資源越來越多,但是目前并沒有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大愛微行是純粹的草根慈善,他們不提取任何“工作經費”。電話費、交通費都是自掏腰包;去山里、田間走訪,他們自帶干糧、自備帳篷;時間,則是成員們的雙休日和寒暑假。但是隨著受捐金額的增加,資助的孩子越來越多,一些原來的老辦法變得不再適用。
“以后我們在團隊運作上需要保證穩定性和常態化,所以需要有專人來負責團隊的基礎工作,專人負責就需要專用的經費支付成本費用。不能再跟我們以前一樣,所有的宣傳車費、食宿都自己掏了。”陳龍說,大愛微行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發展模式需要轉變。
到達常德匆匆吃過晚飯,陳龍便趕往公益沙龍舉辦地,聽取肖瀟對免費午餐公益項目的詳細介紹,并和大愛微行的成員一起討論今后活動的開展事項。中途妻子打來電話,陳龍并沒有多說什么,簡短交談表示歉意后便掛斷了電話。直到凌晨一點,陳龍才帶著些許疲憊回家。
第二天上午,大愛微行聯合免費午餐活動在常德文理學院召開了公益宣講會,一方面是向大學生介紹宣傳公益,另一方面是希望能招收志愿者。上午八點半,當記者到達會場時,看到陳龍已經在會場內幫忙布置。他作為大愛微行的“領頭羊”,成員們都喜歡叫他“龍大”,這是一種尊敬,更是一種信任,所以很多時候,陳龍不得不走在最前面——無論是理念上還是時間上。
龍菲就職于常德市城市投資集團,原來負責該集團的團委工作,目前是一家子公司的副總,當初大愛微行只有三五個人的時候,她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她已成為大愛微行的理事長。
龍菲說,她第一次參加大愛微行的活動是去一個叫牯牛山的地方,那里孩子的生活狀況深深地震撼了她。她也是母親,有一個可愛的女兒,看到那里有的孩子常年缺少關愛,生活條件艱苦,心中難免泛起漣漪。后來她帶著女兒一起來到石門縣的太清村,女兒在看到和她年紀差不多的小朋友生活如此艱苦后,逐漸懂事了許多,龍菲發現,這也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
“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想那么多。”龍菲說,開始的時候只是周末大家出去走走,一方面可以幫助一些孩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散散心。但是,隨著走訪的次數越來越多,見到的貧困孩子也越來越多。如果說當初加入進來的動機僅僅是為了教育女兒的話,那么如今個中原因似乎并不這么簡單,她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已經和這些孩子建立起一種微妙的聯系。
龍菲告訴記者,隨著大愛微行的成員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大。2014年3月,大愛微行公益聯盟一行22人前往常德市鼎城區錢家坪中學,將愛心團隊志愿者捐款購買的價值4000元的學習用品送到孩子手中。并對該校9個貧困家庭開展了走訪。同年12月,大愛微行發起并聯合部分愛心媒體和社會單位,對錢家坪小學的15名貧困學生提供幫助,資助金額達2萬余元。2015年2月,大愛微行再次聯合部分愛心企業和機關單位,為常德市桃源縣龍潭鎮丁家坊村的貧困家庭送去了價值7萬多元的愛心物資……這樣的愛心活動還有很多很多。
龍菲說,這些是他們為了向貧困孩子提供物質幫助而發起的活動,目前固定接受他們幫助的孩子有近200人。但她坦言,并不是給了孩子們錢就夠了。“孩子們更需要的是陪伴,是關愛。”大愛微行每次去給孩子們送東西,并不是施舍,而是幾個人一組把錢送到孩子手里,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他們還會經常組織成員和孩子溝通交流,陪他們做作業、畫畫、做游戲,讓孩子覺得他們是朋友,并非“捐助者”。
在大愛微行的努力下,很多原本自卑、自暴自棄的孩子日漸開朗了許多。“一些孩子初次跟我們接觸時連話都不敢多說,如今性格開朗了許多,陽光了很多。”一位大愛微行成員告訴本刊記者。
2015年5月底,大愛微行將幾十名家庭特別貧困的孩子接到常德市區,帶他們到常德市規劃館、常德抗戰紀念館、城墻公園、水上樂園等地方參觀游玩,讓他們感受城市生活。“開拓視野孩子們的視野,增加人生閱歷,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對生活充滿向往和希望的種子,這才是我們最想做的。”龍菲說。做公益或者獻愛心,是一件極具正能量的事,它不單幫助了受助對象,而且對于施助對象也是一種精神品格的陶冶和提升。
孩子受到了幫助,對于大愛微行的很多成員而言,也是一次接受精神洗禮的機會。大愛微行中很多成員都是來自公職部門,參加大愛微行后,他們對于生活的價值有了更多真切的理解。
“有時候看在眼里,卻有心無力。”鐘明是常德市石門橋鎮政府的一名公務員,他工作的轄區內,就有一戶這樣的家庭:一對老夫婦帶著因兒子,兒媳離異并遭到棄養的孫女,沒有任何經濟收入,老頭子還有眼疾,每個月都要買藥。雖然有低保,但杯水車薪。孫女雖然有父母,但她的父母并沒有承擔撫養義務,而兩位老人也基本沒有得到贍養,反而要撫養小孫女,家中一貧如洗。
鐘明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就主動幫他們尋找救助來源。鐘明坦言,其實這不屬于他的工作范疇,自己完全可以裝作沒看見。“但是有些東西很微妙,如果不幫他們,總覺得良心過不去。”為此,鐘明查資料、翻政策,試圖在國家政策的范圍內為他們尋找到生活希望。最終,鐘明為他們寫材料、送申請,幫他們申請了大病救助款。
巧合的是,大愛微行公益聯盟的另一位成員身上也有類似的故事。王鐘可是共青團常德市委宣傳部長,有一次,他得知常德市內的一處棚戶區內有一戶人家住在簡易帳篷里,而旁邊就是施工區,非常危險。
王鐘可開著車到那里去看,得知這是一戶流浪人家,戶籍并不在武陵區,根據相關政策,地方政府無法為其提供救助。王鐘可便通過自己的關系,找領導、送材料,開著車到處跑門路,最后為這一戶流浪家庭找到了救助,使其得到了妥善安置。
王鐘可說,這其實也不屬于他的職責范圍,但是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經常接觸這些需要幫助的人群,就能夠理解和體會到他們的心酸,他做不到熟視無睹。他更沒有覺得自己有什么值得稱道的,而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干這件事。雖然麻煩,有時候甚至可能會得罪人,但是值得。“你管這些事,就會無形中增加別的部門工作人員的負擔,有人肯定不高興。”王鐘可告訴本刊記者。
在與大愛微行公益聯盟成員交流時,多名公務員都表示,做公益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比起一些沒有“營養”的活動要好得多。“多去底層看看,了解一些當地疾苦,在工作中就能多一些熱心和包容,遇到一些情緒激動或者辦事繁瑣的群眾,也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份耐心。”大愛微行公益聯盟的一位公務員告訴本刊記者。
有一位成員跟記者交流時說:“網上不是有人說,一些黨員干部的群眾路線停留在筆記里嗎?我覺得我們這也是在走群眾路線。”

陳龍和孩子們做游戲
很多具有公務員身份的大愛微行成員都有一個共識:體制并非萬能,需要有其他力量作為社會事業的補充。但是在有的地方卻存在一些荒謬的說法,一些領導認為,社會力量搞公益是覺得政府的社會救助做得不好,有的甚至認為這是給地方政府抹黑。
讓陳龍慶幸的是,在常德他并沒有遇到來自體制內的阻力,當地十分支持他們,有的甚至意愿加入他們中間。“有的領導曾表示愿意和我們一起作為志愿者到下面走訪,但我拒絕了,畢竟是工作中的領導,很多事項安排起來會有些顧忌,而且我們的成員大多都是體制內的,突然來一個‘頂頭上司’,別的成員也會覺得拘謹。”陳龍說,他沒有正式邀請這些領導加入,而是動員他們以捐贈的方式表達愛心訴求。
在陳龍看來,政府不只應該鼓勵社會力量從事這類公益事業,而且更應該鼓勵公務員(黨員干部)從事社會公益。“公務員做公益,就是最直接地為人民服務。”
也有人認為,公務員就應該規規矩矩地待在單位“朝九晚五”,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應該舍本逐末去參加社會活動,這是“不務正業”。但是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常德大愛微行公益聯盟組織的多次活動都是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并沒有影響工作,相反,一些人甚至是單位的工作先進分子。
“為什么短短兩三年時間能吸引這么多人加入?不是因為參加這個團隊有多少好處,而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他們看到了體制的一些短板,看到了一些政策目前無法解決的困境。”陳龍介紹說,他們目前正在進行一個尋找“事實孤兒”的項目,就是目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無法解決的難題。
孤兒,很容易理解,那什么是“事實孤兒”?“事實孤兒”是指事實上無人撫養的兒童,父母雙方即使都健在,但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為孩子提供撫養義務,如父母都重病、二級以上殘疾,或者入刑三年以上等情況。雖然有父母,但往往跟孤兒一樣。“這類孩子是很可憐的,父母健在卻和孤兒一樣,又往往無法得到國家的相關救助。”陳龍說。最近,大愛微行公益聯盟發起了這個項目。他們周末開著車穿梭于常德下轄的各個區縣,行走于鄉村的田埂和林蔭處,為這類孩子建立檔案,為后期資助做準備。
“我們做這些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推動公共政策的轉變,能吸引政府的注意,讓政府關注這些以前沒看到或者無法顧及到的弱勢群體。”陳龍說,他們的動因,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人心中有釋放愛心的訴求,同時也因為他們中很多人都是黨員,是國家的公職人員,能更直觀地看到群眾的疾苦,他們會帶有自然而然的責任意識,他們希望看到相關政策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