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觀點
我說過,反腐沒有休止符。
——在11月16日的二十國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習近平再次重申了中國的反腐決心:中國將繼續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并提出加強國際反腐合作。(11月19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習近平
唱高調、說空話連野豬都騙不了。
——近日,有媒體盤點七常委脫稿演講的故事,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在參加某地座談會,以“文革”時期用高音喇叭驅趕野豬失敗的故事諷刺一些喜歡說大話空話的同志,強調不能“空談誤國”。(11月12日《京華時報》)
靠誠實勞動先富裕起來的黨員、干部,生活過得好一點,群眾完全能理解;但是過分奢靡,群眾中、社會上是有評價標準的,會認為他們已不像一名共產黨員。
——11月18日上午,中紀委副書記張軍在中紀委監察部網站接受在線訪談,并就近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回答網友提問,在交流中指出,黨員干部用自己的錢去搞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依然要受到相關的處分。(11月18日《法治晚報》)

張軍
反腐的字典里,沒有“清水衙門”。
——四川省廣元市疾控系統疫苗采購窩案,26名干部牽涉其中,涉案金額高達510萬元。而當地紀檢部門對案件分析時,認為這是一個“清水衙門”,所以疏于監管。對此媒體評論員林亦辰認為,在反腐敗的陣地上應該一視同仁,要做到全方位、無死角地監督。(11月17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一百步”固然會被查,而“五十步”同樣難以免責。
——在落馬官員中有人覺得,“自己的那點事兒根本不是事兒,與那些大貪巨腐比起來算是廉潔的。”對此媒體人胡印斌認為,“比爛”并非明智之舉,更不可能因此而僥幸免于懲罰。(11月11日《新京報》)

胡印斌
“不行賄”應該是做企業最基本的底線,如果連“不行賄”都做不到,那就不要做了。
——政商關系一直是全社會比較關注的話題,馬云在日前舉行的浙商大會上發出倡議,號召企業家“永不行賄”。他認為,腐敗對一個國家的傷害是巨大的,有受賄就有行賄,兩頭都要堵住,企業家在其中應該主動承擔責任。(11月16日《新京報》)
有的時候“免職”成了“平息民怨”的權宜之計。
——同濟大學法學院教授金澤剛認為,黨紀與政紀處分都是“自上而下”的問責,對于事故的調查與追究都發生在內部,發生在體制內的問責機制難保責任得到真正的落實,封閉的問責機制還容易招致民眾生疑。(11月5日《新京報》)

金澤剛
一個目無法紀的人成不了材,一個軟散如泥的組織也難以成事。
——日前,中紀委駐國家鐵路局紀檢組副組長、監察局局長馬驊發表文章,以抗戰時期八路軍講規矩、守紀律的一些故事破題,強調守紀律是一個組織的生命。(11月19日《人民日報》)
“破例”不易,“樹例”更難。
——目前無論是執政黨內部還是社會上,都存在諸多不良的“慣例”,遇到問題也多以所謂“慣例”作為擋箭牌。對此學者王耿發表文章稱,當前應該破除這些所謂的慣例,營造新的氛圍,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11月18日《人民日報》)
一個政黨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就像一群沒有靈魂的烏合之眾。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米博華認為,執政黨要做好各項工作,首要的就是要解決黨員干部的思想問題。(11月22日《人民論壇》)

米博華
只有對領導干部干涉司法個案敢記錄,敢通報,敢究責,才能讓這些領導干部對司法個案不敢過問,不敢干預,不敢逾越。
——日前,中央政法委通報了五起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插手個案的典型案例,對此,評論員王琳認為,行政干預司法是當前中國政治生態中的一大毒瘤,只有敢通報,敢追責,才能有效掃除這一危害。(11月10日《人民日報》)
不能把新常態當做“筐”,與此無關的內容都往里裝。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嚴書翰認為,當前有一種傾向,把所有與以往不同的都當作“新常態”,其中不乏不正確、不科學、與發展無關的部分,必須加以甄別。(11月5日《人民論壇》)

嚴書翰
將“權力關在制度的籠中”與將“權力放在陽光下運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政府的權力運行必須依法規范,同時,“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陽光”才能提高“免疫力”。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認為,這二者雖然說法不同,但都是限制權力的有效措施,在規范權力運行過程中需要雙管齊下。(11月3日《中國青年報》)
現實中那些貪圖個人享樂的黨員干部,有幾個是能真心實意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利益積極工作的?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戴焰軍認為,黨員干部一旦把注意力都放在追求個人生活享受上,一切為個人目標的實現下功夫,群眾的事肯定就被放在了一邊。

戴焰軍
官員“非正常死亡”成為斷頭新聞,對于官場生態和社會公共生活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種“非正常”。
——近來,各地接連發生官員“非正常死亡”事件,媒體人朱達志認為,官員死亡不是“非正常”,不正常的是對于官員死亡這件事的說不清,道不明,這讓人覺得非常不正常。(11月24日《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