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萍
Point
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的內涵可以描述為“十性”:治理行為及過程的制度化和規范性、治理職責權限的不可僭越性、體制機制建設的重要性、管理規則和政策本身的合法性、積極履行治理職責的必要性、治理對象合法權益的神圣性、規范實施的普遍性和強制性、治理規范與行為的穩定性、違法侵權承擔責任的必然性、社會治理規則本身的良善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創新”本來的意思就是改變原有的一些秩序、框架、做法和規則,但是我們強調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社會治理創新。如此才能確保社會治理創新的正確性、權威性以及可持續性,并且可以有效規避政治風險。
那么,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主要包涵哪些內容,以下用“十性”加以概括:
法治是人類進行規則治理的偉大事業。法治最基本的含義就是講規則。而規則人含義在于:一是按規則來治理;二是制定規則去治理。因此規則治理要求:一是要求我們完善一些基本的社會治理規范;二是要求我們著力推動社會規范的建設。比如制定行業規范、社會組織的章程等。
任何一個國家的管理權限都是抽象的,只有當它進行分解的時候,才能夠具體發揮它的功能。權限是要進行分解的,分解了就意味著每一個組織、每一個主體有相應的管理職責或者職權,這些職責和職權如果相互交叉、相互僭越,就會發生混亂,發生越權、篡權。在現代的社會治理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就像一個機器一樣,只有當每個部分發揮你自己功能的時候,這個機器才能和諧運轉;如果你亂動,機器就會散架,運轉不了。所以,法治化就是要嚴格地遵守職權職責的規范。
強調法治化就必須加強體制機制的建設,體制和機制是法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至少有四個方面的體制機制應該加以健全:第一,源頭治理機制。比如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治再機制、民生保障和改善機制、公平正義的實現機制、虛擬社會的綜合管理機制、政府決策機制、社會誠信機制、精神衛生監測預警疏導求助機制等等,這些屬于源頭治理方面的機制;第二、監督管理機制。比如說社會組織的分類發展、分類管理機制,包括管理對象——流動人口的管理機制、特殊人群的管理機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管理機制、社會組織的管理機制、虛擬社會的管理機制等等。另外,對于這些需要多方主體來協同管理的,又有個聯合和綜合管理的機制等等,這些都是屬于監督管理機制;第三,社會沖突防范與化解機制。怎么樣來預防化解社會沖突和矛盾的機制,包括勞動關系的協商機制、群眾利益的維護機制、群眾利益訴求的表達機制、矛盾糾紛的滾動排查和預警機制、社會矛盾的調節機制、社會治安的防控機制等等;第四,風險防范和應急管理機制。包括社會穩定的風險評估機制、公共安全的防范機制、應急管理機制等等。這些機制建設是法治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是要依照法律來進行治理,另一方面在治理過程中民可以制定一些規則來進行治理。而這些法律、規則本身必須具有合法性,如果這個規則是違法的,那從源頭上就是違法的。而規則本身的合法性,通常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制定規則的機關是否具有合法的權限,不同的國家機關和公權力機關制定發布規范性文件的權限是不同的,這個權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里面規定得很清楚;第二內容是否合法,這個規則和更高層次的規范是否相抵觸;第三制定規則的程序是否合法。

法治化還意味著要積極發行法定職責,法治本身除了禁止性規范,還有義務性規范。但法定職責不僅僅是來源于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這種職責通常由以下幾個方面產生:第一產生于憲法法律的規定;第二來源于本單位制定的規定;第三來源于我們對公眾做出的承諾;第四來源于簽訂的合同;第五來源于我們自身的某些具有風險的行為。
講法治就要講權益,法治化的另一重要內容在于公民的個人權益不能被隨意限制和侵犯。法律規定可以限制的才可以限制,否則個人權益絕不能被限制,更不能被侵犯。
亞里士多德講過,所謂“法治”就是已經生效的或者已經成立的法律規范要得到普遍的實施。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是說要得到普遍的支持,不管是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如果不能得到實施,就是立刻用國家的強制性力量保證實施。
法治化中的“法”不能朝令夕改,必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正是法治和人治的很重要的區別。因為只有當法治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時候,它才具有一定的明確性;只有當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時候,它才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只有當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時候,它才使社會關系、法律關系保持一定的持續性;只有當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時候,社會關系才具有可依循性。商鞅變法為什么要“立木為信”,為什么要“一言為重百金輕”,最重要的人民群眾的信賴。但是,穩定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任何法治不可能管得太久,因為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法律總是會滯后的,這就要適時改變。但是改變不能太亂太快,要有一個合理的周期?!胺o定法,然后知非法也”,變得太快,事實上就是上是非治化了。
社會治理終究是對人的治理,對人的治理并不完全是一個柔性的措施,那么,鋼性的措施很容易對個人的權利造成損害,一旦造成個人權利的損害,造成個人的財產和人身的損害,那就應該承擔責任,這是法治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如果法治可以在違法后不承擔責任,那就不叫法治。所以,對侵權責任的承擔,對違法行為的追溯,這是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規則治理,但如果這個規則本身是一個惡法,是制定的一個不好的法,那么它不僅無助于我們的社會治理創新,而且會給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歷史上因為惡法造成災難性后果的事例層出不窮。希特勒納粹政府所采取的的措施都是通過國民議會所決策的法律來實施的。這就說明法治化一定要首先對法律本身的良善性提出要求,這個要求“法治之父”亞里士多德就已經提出了:“法治”是已經生效的法律得到普遍的執行,而這些法律又是制定得良好的。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很有作為,而且法治化程度非常高。一個是秦朝,秦朝邊稽首動作都有法律規定。從現代出土的秦簡來看,秦朝的法律規范非常細密,但它是建立在對人民殘酷壓迫、懲罰過度的基礎上的。所以秦二世而亡。另一個是隋朝,其實隋煬帝在中國歷史功績很大,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享用它的一些成果,但是它的法治缺乏人道,所以最后很快滅亡。
因此,法治化的前提是規則本身的良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