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雄 樊均德 許勤智 等
摘要:小口白甲魚[Onychostoma lini (Wu)]是分布于沅江水系、珠江水系、閩江水系等長江以南水系的小型經濟魚類。對梵凈山小口白甲魚的生物學習性、人工養殖與主要營養需求進行了研究,為該魚的保護和規?;B殖提供一定依據。
關鍵詞:小口白甲魚[Onychostoma lini (Wu)];人工養殖;梵凈山
中圖分類號:S9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0-509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0.043
Study on Artifical Breeding Technique of Onychostoma lini (Wu)
on the Fanjingshan Mountain
SHEN Zheng-xiong1a,1b,FAN Jun-de1a,1b,XU Qin-zhi1a,1b,MEI Jie1a,1b,CHEN Jing2,ZHAO Ming-jiang3
(1a. Colleage of Biological and Agro-forestry Engineering; 1b.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Aqualculture,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2. Fanj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Jiangkou 554400,Guizhou, China;
3.Beijing Enhalor Bio-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Onychostoma lini(Wu) is a kind of eoconomic fish which is unique in the Yuanjiang River, Perl River and Minjiang River. To protect this rare fish in Fanjingshan Moutain,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tifical domestication and macronutrient composition was researched.
Key words: Onychostoma lini (Wu); artifical culture and breeding technique; Fanjingshan moutain
小口白甲魚[Onychostoma lini (Wu)],俗名紅尾子、黃尾魚、蝦條魚、石吏、山麻魚(銅仁地方名)[1]。其主要分布于沅江水系、珠江水系、閩江水系等長江以南的水系[2-8],梵凈山及其周邊地區也有分布,是當地較名貴的經濟魚類[7]。由于環境惡化、人為捕撈等多方面原因,小口白甲魚種群數量日益減少,己被列為易危魚類[8]。對于其人工養殖技術的研究對該魚的保護和規?;B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經濟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苗種來源
小口白甲魚采自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平河上游支流馬槽河、魚泉溝和快場村支流水域的成熟親魚。繁殖季節于上述溪流中采用人工捕撈的辦法采集水花魚苗等。
1.2 養殖場地
養殖場地位于江口縣太平鎮快場村,如德麻魚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水源是發源于保護區核心區外試驗區內的太平河三級小溪,上游筑壩后用PVC管道引入養殖場最前端蓄水池。隨后依次引入梯級池塘,池塘依次編號為1~4號,每口池塘面積約80 m2,池塘內根據需要架設規格2.0 m×2.0 m×1.5 m規格的網箱。
1.3 親魚養殖
非繁殖季節捕撈的后備親魚放入離蓄水池最近的1號池塘養殖,水深控制在0.8~1.0 m,密度控制在2.5尾/m2,共計放養200尾左右。使用配合顆粒飼料飼喂,并添加蠅蛆等動物餌料強化培養。
1.4 人工繁育
人工繁殖根據人為操作介入的程度主要分為3種:①利用小口白甲魚野外溪流自然繁殖喜歡將卵產在石塊縫隙(尤以片狀石塊底面居多)的習性,在養殖場外溪流內的天然繁殖場中每日檢查溪流中石塊底面粘附的受精卵。連同石塊一起移入養殖池網箱進行孵化。②采集性成熟親魚,檢查雌魚可以擠出卵粒,雄魚可以擠出乳白色精液為準,捕撈的親魚用干毛巾擦干體表水后將精卵擠入塑料盆,用羽毛或者毛筆混勻后,加池內清水再攪拌1~3 min完成受精后,移入孵化網箱中孵化。③選擇成熟度較好的親魚,注射激素組合催熟催產。使用的催產劑為寧波第二激素廠生產,組合為第一次劑量為0.125 mg/kg DOM + 0.125 μg/kg LHRH-A2 +37.5 IU/尾HCG(每尾體重在50 g左右);24~48 h后進行第二次催產,劑量為0.25 mg/kg DOM +0.5 μg/kg LHRH-A2+ 75 IU/尾HCG,以此每種藥物上下浮動10%的劑量設3個劑量組。
1.5 魚苗培育
1號池塘中的網箱內培育,網箱尺寸為2.0 m ×1.0 m×1.5 m,網目為80目。以蛋黃和豆漿作為開口餌料進行飼養,然后用粉狀配合飼料進行養殖,主要營養指標為粗蛋白質42%、粗脂肪4%,微量添加劑使用北京英惠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淡水魚水產復合預混料P201。
1.6 成魚養殖
采集20 g左右的魚種,分成天然餌料和人工配合飼料兩大組進行對比養殖。兩組養殖池塘為一口水泥池中間隔斷而成,有過水洞互通,用網片分割,每口約40 m2,均為流水狀態,水體完全交換一次約1 d,水深保持1 m左右。其中在天然餌料組池塘中放入石塊等構筑棲息躲藏物,模擬天然溪流中的環境,搭建餌料臺,補充蠅蛆飼喂,養殖密度控制在500尾/池。人工餌料組池塘不放置石塊,不設餌料臺,設置9口2.0 m×1.0 m×1.5 m網箱,網目為60目,放養1 000尾,飼料為自配配合料。蛋白質34%、38%和42%,脂肪4%、8%和12%,碳水化合物20%、25%和30%,微量添加劑使用北京英惠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淡水魚水產復合預混料P201,使用增長率和餌料系數為評價指標。養殖周期為6~8個月,1 d投喂2次,上、下午各1 次,餌料投喂量以甲魚在1.0~1.5 h內吃完為準。
2 結果與分析
2.1 人工繁殖
試驗期間共計撿粘附石塊上卵團17團,每團有受精卵80~150粒,經過9~11 d不等的時間陸續出膜。同一卵團出膜時間的高度一致性,一般在1 h內即可全部出膜,幼魚出膜后隨水沉于網箱底部或者附著于網箱側壁近底部處,又多集中于網箱角落。相對于其他魚類初孵幼魚的卵黃囊吸收要好,活動能力更強。
成熟親魚采集到79尾,其中雄性70尾,雌性9尾。雄性皆能擠出乳白色精液,雌性腹部膨大,柔軟,輕壓腹部能擠出少量卵粒,卵粒呈現淺黃色或者黃綠色,平均可以擠出100粒左右卵粒,先后分3次獲得受精卵約1 100粒。培養的親魚通過人工催熟催產效果欠佳,需進一步從親魚培養,催產劑種類、組合與劑量等進一步探索。人工催熟后沒有實現催產,但是篩選到16尾成熟較好的雌魚通過人工采集精卵人工受精的方法獲得了1 700余粒受精卵。
2.2 孵化結果
從5月中旬至10月上旬,水溫為14.3~18.8 ℃。經過200 h以上的孵化,第一批卵在受精卵孵化第8天開始出膜,第二、三批卵在孵化第9天全部出膜,平均孵化率為71.98%,結果見表1。
2.3 魚苗培育
剛孵出的魚苗,體細長,為7~8 mm,較大的個體甚至可以達到10 mm。背部淺灰色,腹部色淡,卵黃囊吸收得較好,較其他鯉科魚類小。初孵魚苗活動能力較其他魚類強,喜集中于網箱四底角,附著于箱底或側壁。出膜2~3 d后,卵黃囊基本吸收完畢,仔魚活動能力進一步增強,5~7 d即可平游活動,體色加深,變為黑褐色。開口培育15 d后,開始補充粉狀飼料,逐漸代替雞蛋黃和豆漿。經過2~7個月的培育后魚苗規格可以達到2~5 cm,平均成活率76.12%。
2.4 成魚養殖
經過3個月養殖后,對各組魚類進行計數和稱重,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從滿足魚體最大生長量的最優組合為蛋白質38.47%、脂肪12.63%、碳水化合物28.11%。
3 小結與討論
3.1 不同繁殖方式選擇
目前,人工繁殖較為成功的方式是采集半人工繁殖,即采集自然水域中的成熟親魚進行人工催熟和人工受精。但是,這種方法受天然水域中成熟親魚的數量和比例制約較大。在繁殖季節成熟度較好的親魚占采集總數的比例低于30%,而且雌性親魚占比非常少,雌雄性別比例小于1∶8,非繁殖季節雌雄魚從外觀看不易區分。因此,利用繁殖季節檢查外觀、腹部擠壓查看,明確親本雌性數量、規格。分池培養親魚能更好地解決親魚馴養問題。本研究全人工繁殖中親魚培養后成熟度不甚理想,如何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獲得成熟度好的親魚需要進一步探索。在天然繁殖場人工納苗的辦法簡單易行、成本低,可以獲得高質量的魚苗。但是,這種方法本身對天然水體就形成了人為脅迫,同時因為小口白甲魚繁殖季節長,存在多次產卵情況,同一溪流上下游海拔高差大,繁殖時間跨度很大,采集的魚苗規格差異非常大,在規模化養殖中不建議采用。
3.2 人工配合飼料的選擇
小口白甲魚是偏食植物的雜食性魚類,這種食性特點造成的營養需求特點與齊口裂腹魚有相似之處[9]。在仿生態養殖狀態下,將更多地依賴水體自身的生產力,提供給魚體著生藻類、其他水生動植物等。全人工養殖狀態下,人工配合飼料必須能滿足其需求才能發揮其最好的生長性能,餌料系數比郭建莉等[10]的研究結果還要低。根據研究結果看,小口白甲魚通過人工配合飼料的飼喂,是完全可以實現規?;B殖的。目前研究僅僅在一個生長階段展開,原料來源因研究的需要而與實際人工配合飼料的工業化生產有一定差異,研究的營養指標還較少。因此,在后續研究中可以以此結果為基礎,從三大營養元素開始,擴展到各個生長階段,尤其是后備親魚的培養等。將三大營養元素拓展到氨基酸、脂肪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更細化的營養指標,最終實現較為全面的營養需求,從而為人工配合飼料的配制提供科學的依據,篩選出滿足小口白甲魚生長發育、符合養殖生產需要的人工配合飼料配方。
參考文獻:
[1] 樂佩琦.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鯉形目:下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 鄭葆珊.廣西淡水魚類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
[3] 代應貴,李 敏.梵凈山及鄰近地區魚類資源的現狀[J].生物多樣性,2006,14(1):55-64.
[4] 鄭慈英.珠江魚類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5] 單向紅,林人端,樂佩奇.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鯉形目:下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6] 徐 劍,鄒佩貞,溫彩燕,等.南嶺南部北江源地魚類區系及東洋區北側界的劃分[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02,26(1):143-146.
[7] 于曉東,羅天宏,周紅章.長江流域魚類物種多樣性大尺度格局研究[J].生物多樣性,2005,13(6):473-495.
[8] 汪 松,解 焱.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紅色名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周興華.齊口裂腹魚營養學研究[D].重慶:西南農業大學,2003.
[10] 郭建莉,賀 兵,崔永全,等.梵凈山小口白甲生物學特性的研究與人工馴養試驗[J].養殖技術顧問,2012(8):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