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成了形容教師的最經典的語句,詩中對愛情的執著被解讀為無私奉獻,讓每每念及此詩的我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深夜批改作業或暈倒在講臺的教師形象。
但我們身邊的教師似乎又是另一番模樣—學生眼前的老師沒有暈倒在課堂上,他們用成績衡量學生的好壞,用考卷檢驗傳的道、授的業、解的惑有沒有變成學生升學的助力;家長眼中的老師似乎無所不能,“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而媒體愿意花大篇幅報道的,常是有違師德的非典型教師,讓我們對這一職業充滿憤慨和質疑……
那教師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樣的?
本期特別報道,我們邀請了幾位教師說一說這份職業—既不神化,也不貶低,將“教師”還原為一份普通工作。你會發現,他們不愿被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靈魂不是工程;他們不愿被稱作辛勤的園丁—學生不是等待修剪的植物;他們不愿被稱作春蠶和蠟燭—只有獻身的悲情,沒有思考的愉悅。
他們選擇這份職業并兢兢業業地堅守,是因為“傳道授業解惑”的理想,是因為對這份職業的熱愛。所以,他們希望教育環境更加寬松,收入和地位能有明顯改善,教師職業能夠被客觀評價,而教育也能回歸其本質—“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