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詩涵
寫簡歷
文_林詩涵
一
每位畢業(yè)生的電腦里修改次數(shù)最多的文檔,一定是個人簡歷。無論你因碌碌無為而東拼西湊,還是因經(jīng)歷豐富而難以取舍,都必須學會把這二十幾年的經(jīng)歷概括在一張單薄的A4紙上,然后和成百上千位競爭對手的簡歷一起,送到手握生殺大權的HR手中。畢業(yè)生們互相攀比學歷、成績、證書和實踐經(jīng)歷,比誰登過的山更高,誰見過的海更遼闊,由于難分伯仲,很大程度上還要比一比各自的運氣。
沒有人會否認,寫簡歷是一門技術活兒。
二
對于應屆畢業(yè)生而言,簡歷的第一部分通常是教育背景。我從小懷揣著對大學的美好幻想,闖過獨木橋,擠進象牙塔,沒想到初到北京便被校車拉到了六環(huán)外的玉米田,成日里忍受著肆虐的妖風;我從小因沉迷于“和學習無關的閑書”而與老師、家長打了多年的游擊戰(zhàn),立志上大學后要博覽金庸、瓊瑤和“上下五千年”,沒想到新校區(qū)根本沒有圖書館;我從小就和班干部們存在“階級矛盾”,沒想到在大學里被委以重任,經(jīng)常帶領同學們學習雷鋒精神,重溫革命歷史;當然,從小在年級排名中占據(jù)有利位置的我,也在大學里充分領會了“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思想精髓,在期末考試前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刷夜軍團”……而這一切在簡歷上只有一行字:大學及專業(yè)名稱,平均分和成就若干。
大三時,學院為我們提供了去英國交流的機會。由于通知得太遲,沒有合適的候選人,材料不齊全的我便跑到學院辦公室討價還價:“與其浪費名額,不如推遲截止日期,給我一個機會唄!”遞送材料后,對方學校遺漏了我的申請,本校老師又一問三不知,錄取通知書遲遲不來,我便堅持不懈地用郵件“轟炸”英國學校官網(wǎng)里的所有聯(lián)系人,直到有人去重新審閱申請記錄。終于抵達了英國,我又因疏忽大意,既沒有預訂酒店也沒有帶信用卡,不得不每晚拖著大行李箱在一家家旅館尋找空房,然后在第二天清早重新流落街頭。學生會里的房屋中介告訴我看房需要等一周,我用力一拍桌子,說:“不行,我今天就要看房!”于是,他們真的給我找到了房源。房東表示需要處理一些手續(xù),下周才能入住,我更用力地拍了一下桌子,說:“不行,我馬上就要入?。 庇谑?,我就住進了新家。
這段異國經(jīng)歷讓我重新審視了“順其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事實上,人生中的大多數(shù)成功都不是順其自然來的,而是爭取來的。你不爭取,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這段經(jīng)歷在我的簡歷上也只有一行“特別的教育經(jīng)歷”而已。
簡歷上緊接著的是實習經(jīng)歷?!罢莆諏I(yè)技能”指的是穿著高跟鞋在打印機前站3個小時;“市場調(diào)研和數(shù)據(jù)搜集”指的是翻完十幾頁百度的搜索結果,終于在某廣告頁面上找到了一個真假難辨的數(shù)字;“用功刻苦”指的是每天下樓十幾趟,幫老板買水、買飯、取快遞;“處理重要文件”指的是把幾百頁文件歸檔到幾百個不同的文件夾里,或者是將堆積足有半人高的廢棄A4紙一張張塞進碎紙機……
我沒能寫進簡歷的是,當我第一次意識到99%的工作都是重復勞動時,我對尚未開始的職業(yè)生涯產(chǎn)生了難以撫慰的恐慌。然而,經(jīng)過越來越多的磨煉和觀察,我終于發(fā)現(xiàn),社會系統(tǒng)的運作本就是基于零部件的運行,超人也需要有人為他縫制斗篷,拯救世界也需要從小事做起。
“志愿服務”在我的簡歷上也占據(jù)了重要的一欄。有一年冬天,我在尼泊爾支教,住在當?shù)厝说募依?,為了招待我,女主人把家里唯一的一只下蛋的雞殺了。由于種姓制度,這家人從來不與我一起進餐。有一天晚上,我莽撞地闖進了天臺上的廚房,他們一家人正在吃晚飯。每個人面前的圓盤里堆著小山似的米飯,被一種豆子湯淋透,盤底散落著幾根脫了水的青菜,不見半點兒肉星。他們靈活的手指在盤子里翻轉(zhuǎn),捏一團濕漉漉的米飯塞進嘴里,綠色的湯汁滴滴答答從指間流下。不借助餐具的進食方式使得這幅畫面的饑餓感尤為強烈。女主人訕訕地笑著,接過我的餐盤,她的小女兒直勾勾地盯著餐盤中剩下的幾塊雞肉,眼神里是藏不住的渴望。
偶爾有面試官詢問我從尼泊爾支教的這段經(jīng)歷中學會了什么,我會回答“團隊合作”“人際溝通”和“適應能力”等幾個詞,然而,每次閉上眼睛,我想到的都是那家小女兒的眼神。食物越是單薄,越是意義深重。我真正學會的正如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的開篇所寫:“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并接受這一點,那么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于懷了。”
簡歷的最后一欄是“愛好和技能”。當我終于艱辛地發(fā)表了數(shù)篇文章之后,我才敢用10號字小心翼翼地在技能一欄敲下“寫作”二字。這兩個字的背后,是垃圾箱里的無數(shù)稿紙,是少年時代隱秘的夢想,是反復的自我肯定和否定,是久久不能磨滅的渴望—而總結起來,也不過是簡單的兩個字而已。
三
臨近畢業(yè)季,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修改之后,我的簡歷終于從粗糙貧瘠,變得清晰精致。一天,我偶然翻閱到中學時代的讀書筆記,重讀了辛波絲卡的一首詩《寫履歷表》:
需要做些什么/填好申請書/再附上一份履歷表/盡管人生漫長/但履歷表最好簡短/簡潔、精要是必需的/風景由地址取代/搖擺的記憶屈服于無可動搖的日期/所有的愛情只有婚姻可提/所有的子女只有出生的可填/認識你的人比你認識的人重要/旅行要出國了才算/會員資格,原因免填/光榮記錄,不問手段/填填寫寫,仿佛從未和自己交談過/永遠和自己只有一臂之隔/悄悄略去你的狗,貓,鳥/灰塵布滿的紀念品,朋友,和夢/價格,無關乎價值/頭銜,非內(nèi)涵/他的鞋子尺碼,非他所往之地/用以欺世盜名的身份/此外,再附張露出單耳的照片/重要的是外在形貌,不是聽力/反正,還有什么好聽的/碎紙機嘈雜的聲音。
經(jīng)過了大學四年,我終于對詩人字里行間的情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曾縱身躍入湍急的河流,也曾怯懦蜷縮在岸邊的叢林;我曾在黑夜里徘徊于十字路口,也曾在朝日下如朝圣者般堅定。我曾深愛過,卻了無痕跡,也曾敷衍過,終究難以釋懷。夢想生根發(fā)芽,枯萎死亡,然后重新生根發(fā)芽,重新枯萎死亡。我經(jīng)歷了這一切,在簡歷上卻只有幾句套話,描述我的學歷、成績、證書和實踐經(jīng)歷。
有人說,當今的教育制度培養(yǎng)出的人才,就像是一屜又一屜的小籠包,雖然個個雪白飽滿,卻過于雷同。然而,我相信每一份簡歷的背后,都蘊含著成長中的無數(shù)辛酸和喜悅,獨一無二,不可復制。它們就如同小籠包里的餡料,真正決定了我們是誰。
畢竟,能夠總結的只是經(jīng)驗,難以言說的才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