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睿
革命文化、紅色文學,從它出現的那一天起,便一直在國人的閱讀范圍中占著不小的分量,其引人入勝的革命故事情節、生動鮮明的領袖人物性格、氣勢宏偉的史詩品格,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去讀它們。新階段、新時期更是興起了一股“紅色經典閱讀”熱潮。這些經久不衰的紅色文學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鮮明而獨特的時代背景下塑造的英雄形象,彰顯的革命風尚,弘揚的紅軍精神。
紅軍,這支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和革命理想最堅定的工農群眾的隊伍,在革命斗爭最艱苦的歲月里,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留給我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軍精神。今年是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四渡赤水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在遠去的歲月中,中國共產黨領袖與革命戰士們在戰火中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堅忍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紅軍精神”再一次激起了人們的關注。
紅軍時期,從1927年到1937年,面對國民黨蔣介石發動的數次大規模“圍剿”,紅軍戰士們不僅要以浴血的拼搏沖破強大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惡劣自然環境所形成的生存威脅,還要克服因黨內“左”傾錯誤路線給黨和紅軍生存帶來的代價和曲折。一位紅軍老戰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你們在那么艱難的條件下也不倒下?”的提問時,毫不猶豫地回答:“靠的是對革命理想執著的信念,是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如果說為崇高理想而斗爭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話,那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正是這樣一支鋼鐵勁旅,以崇高的理想,鼓舞前行的斗志。《中央紅軍四渡赤水轉戰川南》正是這樣一篇以紀實的手法全景再現了80年前紅軍“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滔滔赤水河,如同紅軍生死存亡之河,局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廣大紅軍將士以誓死爭取勝利的革命意志和強大精神動力,在中國革命軍事史上留下了“用兵入神毛澤東,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經典一頁。
如果說,四渡赤水只是展現了紅軍在長征途中,歷時3個多月的一次運動戰戰役,那么《中央紅軍五次反“圍剿”中犧牲的師長》則描繪了5次反“圍剿”戰役的景象,采用詳略不同的筆墨讓5位紅軍師長浴血奮戰的身影躍然于紙上,勾勒出無數為共產主義理想而英勇奮斗、義無反顧的英雄縮影。
《陜甘寧邊區政府對黨內貪污分子的處決》和《蔣家王朝的“內廷”——侍從室》,前者通過歷史檔案還原了一樁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毫不手軟地清理干部隊伍中貪污腐化害群之馬的真實案例,用事實證明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紅軍精神依然在黨內不斷延續和弘揚;后者則從反面印證了罔顧人民利益,人心向背將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興亡,獨裁統治必然導致滅亡。
在國家有難、外敵入侵的時候,紅軍精神當中的愛國主義最直接地體現為抗戰精神,《朱德總司令在華北抗日前線的幾段往事》以敘事的手法刻畫了朱德帶領八路軍在華北敵后近3年的抗戰崢嶸歲月中,胸懷大局、團結奮進、積極御敵、嚴守紀律、艱苦奮斗、貼近群眾的性格特色及紅軍精神的閃光點。
歷史證明,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20世紀30年代,紅軍精神形成的時代,是勞苦大眾求解放的時代,是民族遭受災難的時代,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為當時壓倒一切的歷史任務;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階段,宣傳紅軍精神、發揚紅軍精神,對于增強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團結意識,激發他們的民族志氣,激勵他們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有不可低估的凝聚力作用。
紅軍精神為何長盛不衰,還因為其意義和價值在現階段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當下,紅軍精神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契合為統一體。紅軍精神所體現的中華兒女愛黨愛國的堅定政治信仰,具有政治導向作用;所蘊涵的奮發向上、獨立自主、不畏艱險的精神,具有凝聚力量、促進發展的推動作用。這種精神,必須銘記;這種精神,必須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