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菲(大連市委黨校圖書館 遼寧大連 116013)
“互聯網+”視角下的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研究
楊曉菲
(大連市委黨校圖書館 遼寧大連 116013)
文章通過概述“互聯網+”與數據素養的概念與內涵,重點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需求與特征進行了分析,筆者認為以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如培訓、講座等為主要方式,以圖書館+服務的融合實踐、數據管理等為補充方式是未來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的發展對策。
互聯網+;信息素養;數據素養;圖書館;大數據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以互聯網為基礎支撐的社會生產環境新業態、新形態的出現與迅猛發展,數據、互聯網成為為人們不得不承認的兩大社會發展驅動元素,進而促使人們借助互聯網平臺去深刻了解、熟練掌握、深度利用大數據就成為人們提高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尋求社會發展驅動元素的最佳途徑。而隨著李克強總理于2015年初繼2012年易觀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首次提出、騰訊董事長馬化騰于2015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再次提出《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之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三次提及,“互聯網+”至此一躍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進而引發了社會特別關注。在《互聯網+行動計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等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和調控下,全國各地興起了一股“互聯網+”的發展與研究熱潮,“互聯網+”因此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交流與討論的高頻詞。學術界也敏銳地觀察到了“互聯網+”這一未來改變學術研究視野的全新領域,如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以“互聯網+”為主題檢索詞進行文獻檢索(檢索日期:2015年10月10日),經人工篩選后發現在短短半年期間就有215篇涉及到農業、教育、能源、創業等多個領域的“互聯網+”研究成果,筆者研讀了這些文獻中下載頻次較多的十余篇研究成果,發現盡管“互聯網+”還處于一個發展初期,其研究深度及研究廣度、論證資料與論述視角與成熟的研究成果還有不小差距,但明顯可以感受到研究者對“互聯網+”的關注熱情及“互聯網+”未來將帶給學術界的巨大影響。
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互聯網建設以及學科服務等基礎與制度的支撐下,圖書館不僅是民眾獲取信息、挖掘潛能的最佳選擇場所,也是民眾參與社會文化活動、提升個人信息素質、實現人生價值的學習場所,其教育職能得到了有效的發揮。以提升個人信息素養的計算機技能、網絡搜索等活動時常在圖書館舉辦,并得到包括在校師生、社會民眾、務工人員的積極參與,反映出圖書館已成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場所與機構,為信息社會的民眾信息素養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養的內涵隨著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顯得不足以概括民眾的所需技能素養,也因此在認識與措施上均制約著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開展,于是,一種強調數據的辯證認識與分析應用的新的素養概念——數據素養便應運而生,并在一些官方的概念表述、高校的大數據課程設置中得到多方體現。本文在概述“互聯網+”與數據素養相關概念、內涵及應用的基礎上,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素養教育需求與特征進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用戶數據教育方式。
2.1 互聯網+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和信息化,旨在通過信息/數據的流動、分享、創造性使用來實現經濟社會運行效率,但從業界如馬化騰、雷軍、阿里研究院等對“互聯網+”的不同內涵表述可以發現,不同的領域從業者、不同的未來發展視察視角,決定了對“互聯網+”的內涵認識表述有著千差萬別,如以信息、數據為業務流的騰訊、阿里巴巴側重于“互聯網+”的“互聯網應用”“信息擴散”屬性特征,以互聯網搜索、數據整合為主要業務的百度、則更強調“互聯網+”的“產業滲透”“跨界連接”屬性,但以實體商品手機為業務產出的小米則更看重 “互聯網+”思維下的互聯網與“實體融合”與“經濟增值增效”。簡單來說,筆者認為可以將“互聯網+”理解為一種基于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互聯互動的傳統行業的產業升級與業務重組,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等六大特征。
2.2 數據素養
數據素養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ELeatning、第四科研環境的到來而一直受到學者的關注與研究。一方面,對數據具備一定的處理能力已成為信息素養教育、科研活動的必備元素,如:美國學校圖書館員協會 (Amet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tatians,AASL)、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tch Libtaties,ACRL)等在最新制定的信息素養培養方案中提及了辨認、利用數據的表述,如在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標準》、ACRL制定的《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均提到了“確認數據的價值、類型和格式的能力”,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英美政府等也都將“數據管理計劃”列為其項目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并對其資助項目的科學數據存儲、共享、使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另一方面,學者們對數據素養與信息素養、統計素養等素養的區別與聯系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研究,如:Milo Schield在2004年指出信息素養、統計素養和數據素養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不具備統計素養就難以提升信息素養或數據素養;René Schneidet認為研究數據素養( Reseatch Data Litetacy)就是由 “Reseatch Data”和“Infotmation Litetacy”兩詞合成而來。
國內學者也自2011年以來開始對數據素養的研究,并出現了如何海地、繆其浩、孟祥保等數據素養研究核心作者群體,研究的范圍涉及到了數據概念與內涵、數據素養教育及課程設置等多個主題領域,但這些研究成果對數據素養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權威表述,大多是從其所包含的層次方面給予內涵劃分。其實早在2005年,Hunt就對數據素養進行了一個較為權威的表述,他認為數據素養就是一種能夠理解數據內涵、能夠準確讀取圖表、能夠從處理數據過程中得出有效結論、能夠鑒別數據誤用和濫用情況的能力。筆者結合Hunt的概念表述與澳大利亞統計局、加拿大統計局等機構所公布的數據素養指標,認為“數據素養就是信息素養在大數據時代的延伸和發展,是一種能夠辯證、科學、正確認識數據的價值,進而在符合道德倫理的基礎上加以操作和管理,使其能夠通過分析、挖掘等操作應用或長久保存以備再次應用來實現其蘊含的巨大價值的能力”。
3.1 “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特征與需求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資源數量更為龐大、類型更為多樣、結構更為復雜、傳遞更為明顯,民眾在“互聯網+”環境中面臨著更多的信息甄別、選擇、分析與利用挑戰,這就要求民眾所具有的信息素養及數據處理能力也隨之調整,并隨著”“互聯網+”建設進程的深化與加快、多個領域行業的不同而呈現出明顯的需求專業化、多元化特征,這也就同時要求圖書館的數據素養教育還要緊跟時代發展而要有所創新,及時調整,才能夠與之相對應。綜合來看,“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呈現出以下特征需求:
首先,教育對象呈現多樣化。在傳統的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模式下,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對象用戶主要由到館讀者、在校師生、網絡用戶等三大部分組成,但在“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的數據素養教育用戶既包括線上線下、空間內外等多種群體,還包括圖書館+其它行業融合鏈上的用戶,如已經開展的學科服務對象、“互聯網+”環境下服務的醫療衛生人員對象等。
其次,教育形式呈現多元化。“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將不再局限于講座、培訓,而是基于數據管理規定、信息業務流程規范與數據資源挖掘開發等多個形式。
3.2 “互聯網+”時代的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方式
在國務院2015年7月1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對互聯網+發展的保障建設要求中,明確提出了加強智力建設要求,并從加強應用能力培訓、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鼓勵聯合培養培訓、利用全球智力資源給出了若干指導意見。筆者認為這些意見也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值得借鑒之處,“互聯網+”環境下的數據素養教育發展對策也應在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基礎上融入這些智力建設保障方式,擴展教育途徑與思路,形成以傳統信息素養教育方式如選修課、培訓、講座、在線培訓等為主,以圖書館+服務如科學數據管理與應用、數據發布與分析等為補充的教學模式。
(1)以傳統的選修課、培訓、講座、在線培訓為主的教育方式。盡管MOOC、網絡教育、在職繼續教育等已成為了信息社會教育的主要部分,但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主的教育現狀,顯然已在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取得了成功的選修課、培訓、講座、在線培訓,以及新興的MOOC等教育模式仍然適用于“互聯網+”時代的數據素養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會對民眾數據素養要求的提高,學校特別是高校愈加重視對學生的數據素養培養,如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早在2005年就開辦了數據分析專業碩士,除了注重學生的溝通技能和團隊能力培育外,其所培養的學生還要接受一系列與數據有關的訓練,像數據挖掘、優化,數據庫管理以及數據安全、客戶分析、財務分析等。
(2)以圖書館+服務過程中的融合實踐、數據管理等為補充方式。“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必定是一個圖書館與其它領域深度融合、互聯互動、驅動創新的信息轉化、知識流動過程,圖書館所服務的用戶也可能在享受知識服務的同時而并未進入到圖書館服務空間,如基于數據的管理與提交、發布與關聯等服務,因此,在這樣一種非典型的用戶-圖書館二元服務模式下,圖書館的數據素養教育就需要別出心裁,如通過數據管理政策和流程實現互聯網與數據處理工具的素養培養、通過實踐操作實現數據應用態度與辨別素養培養、通過跨界數據(如跨學科、跨媒體、跨平臺、跨文化)的整合與應用來實現數據辨別能力的培養等,最終實現對用戶的數據敏感能力、數據收集能力、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數據的利用能力和數據批判能力即數據素養的教育培養。
數據素養如信息素養意義并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能,而是一種關乎所有人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環境下的一種基本生活技能的、復合的、橫跨的重要技能,這種技能能夠促使個體獲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如,語言、數學、學會學習、文化意識等),以致有人將其標記為“數字時代的生存技能”或者“信息社會的重要資產”。圖書館作為民眾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生活生存技能的重要場所,一直擔負著提供素養教育的重任,但“互聯網+”環境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圖書館繼續擔負這種責任增加了諸多影響因素,因此分析“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數據素養交友需求與特征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1] 阿里研究院.互聯網+從IT到DT[M].北京:機械出版社,2015:5-7.
[2] 何曉陽,吳治蓉.美國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的比較研究[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20(4):1-3.
[3] Schield M.Infotmation Litetacy,Statistical Litetacy and Data Litetacy[J].IASSIST Quattetly,2004,28(2/3):6-11.
[4] Schneidet R.Reseatch data litetacy[M].Wotldwide Commonalitiesand Challenges in Infotmation Litetacy Reseatch and Ptactice.Sptinget Intetnational Publishing,2013:134-140.
[5] Hunt K.The Challenges of Integtating Data Litetacy into the Cutticulum in an Undetgtaduate Institution[EB/OL].[2015-09-06].http://www.iassistdata.otg/downloads/iqvol282_3hunt.pdf.
[6]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9-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 04/content_10002.htm.
[7] 北卡州立大學的數據分析學碩士項目排名大數據專業第一名[EB/OL].[2015-09-06].http://www.aiuxian.com/atticle/p-1880748.html.
[8] 王佑鎂,楊曉蘭,胡瑋,等.從數字素養到數字能力:概念流變、構成要素與整合模型[J].遠程教育雜志,2013(3):24-29.
[9] Eshet-Alkalai,Y.Digital litetacy:A conceptual ftamewotk fot sut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ta[J].Jout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tmedia,2004,13(1):93-106.
[10] Van Deutsen,A.J.A.M.,&van Dijk,J.A.G.M.Using the Intetnet:Skill telated ptoblems in usets’online behaviot[J]. Intetacting with Computets,2009,21(5/6):393-402.
Study of data literacy education in library in the context of"internet+"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connotation of”internet+”and data literacy,the needs and features of literacy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methods should still be training and lectures with data management and integrated library+service practice as supplements.
internet+;information literacy;data literacy;library;big data
G250.7
A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05
楊曉菲(1985-),女,大連市委黨校圖書館館員。
2015-11-20;責任編輯:魏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