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笑天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國機械部隊繞過法國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后對法國發起全面進攻,僅六周便攻克巴黎,法國淪陷。在國家的危難之際,菲利普·貝當作為當時法國領導人選擇對德妥協,之后在希特勒的授意下成立維希政權。從此,人們對這位一戰功勛人物的評論便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出賣了國家,也有人認為貝當的妥協是為了在軍隊已經潰敗的情況下保護法國免于納粹鐵蹄的蹂躪。一些文獻和檔案表明,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貝當元帥和維希政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關鍵詞:菲利普·貝當;一戰功勛;維希政權
中圖分類號:K15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068-02
1940年5月14日,繞過馬其諾防線的德軍開始對法國進行大規模全面進攻。法軍戰線一再被突破,抵抗被迅速的瓦解,整個法國處于巨大的恐慌之中。
一、受命危難之際,選擇對德妥協
5月18日,當法蘭西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之時,內閣和最高統帥部進行了改組,希望新的領導團體可以領導法國人民抗爭到底,菲利普·貝當元帥以耄耋高齡被推上國家的最高政治舞臺,擔任副總理兼國家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然而,事與愿違,年邁的貝當元帥渴望的并非勝利,在他心中早已喪失了全部的希望,面對丟盔棄甲的法軍,此刻這位叱咤凡爾登戰場的一戰功勛對于戰爭的態度早已沒有了捍衛國土的滿腔熱血。
總之,我相信在以前任何時候,貝當元帥都是不會同意簽署投降書的。但是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覺得選擇戰爭的方式是錯誤的,雖然很多人認為勝利仍然存在可能,法國有勝利的希望。但是,在機關工作的這么多年,已經將他的個性消磨,年齡使他更偏愛政客的行為方式,使他對戰斗感到厭倦。衰老是一種災難,沒有人可以幸免,貝當元帥的衰老將成為法國的災難[1]。
在索姆河戰役打響前貝當就表現出這種逆來順受的悲觀主義,體現為只堅信德國必將贏得戰爭;他認為應當毫不遲疑地去爭取可能最好的和平環境,終止法軍士兵不必要的犧牲,保全法國還僅存的一點軍事力量[2]。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的做法更為現實,雖然他的不作為致使40萬英法部隊在敦刻爾克身陷重圍,但是相對于讓心理防線早已完全崩潰的法軍對抗德國的虎狼之師,在貝當看來也許投降是更好的選擇,戰爭的結果已經難以改變,倒不如保存有生力量避免無謂的犧牲。直到建立維希政權乃至戰爭結束貝當元帥所秉承的一直都是這樣的思想,他的做法也許為人們不齒,但是的確是一個處于毀滅性打擊的民族所必需的,正如同一時期蔣公在中國演講中的一句話“犧牲未到最后關頭,絕不輕言犧牲”
二、軍旅生涯的輝煌和馬其諾計劃的破產
1856年菲利普·貝當出生在法國北部加來省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喪母的他從小立志參軍,20歲便考入圣西爾軍校。這位法國歷史中具有傳奇色彩人物的前半生是在默默無聞中度過的,貝當所推崇的防御型戰略在一戰之前并不為主流所接納,那時還是以坦克掩護步兵突擊戰法為主導的年代,福熙提倡的進攻戰略倍受推崇,貝當一直未得到重用。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58歲的貝當也只是上校團長。一戰期間,貝當實現了人生的最大的飛越,他的塹壕戰法和防御戰略理論在歐洲戰場上大放光彩,1914年9月,在馬恩河會戰中貝當被提升為少將師長,1915年5月在阿爾薩斯攻勢中率部突破德軍堅固防御后受命指揮第二集團軍,1916年2月貝當奉命接手凡爾登戰區,在他的領導下,法軍依靠堅固的塹壕工事抵擋住了德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狂潮,最終取得這場一戰中最具戰略意義的戰役勝利,貝當被譽為“法蘭西的救星”,1918年11月由于戰功卓著,貝當被授予法國元帥軍銜,彼時他是民族的英雄,也正是一戰的勝利和貝當元帥的防御戰思想將法軍打造成為“歐洲最強大陸軍”。
二戰爆發前夕法國對待戰爭的態度可以從軍事和政治兩方面分析,其中軍事態度秉承的正是一戰塹壕戰的防御思想,貝當元帥正是這種軍事態度的主導者。早在一戰剛剛結束的20年代,法國軍方便著手策劃下一次戰爭的應對措施。其焦點集中于邊境防御問題。圍繞著防御工程的類型、目的和地點選擇諸問題,法國軍方在20年代即展開激烈持久的討論[3]。
20年代后期,由于主導人物的老去進攻派系的力量大幅削弱,加之國際環境產生變化和國內兵役制度的改變使得陸軍缺乏訓練有素的士兵開展主動進攻,形勢逐漸發生了有利于貝當的變化,其意見占據了主導地位,并且為當權的貝當等防御派逐漸上升到“保護國家不受侵犯”的安全目的的高度,即把國家安全的賭注全部壓在防御工事之上。
1927年10月12日,最高軍事委員會正式采納了貝當擬制的設防方案。邊境防御方案通過后,1928年2月,軍方在三個試驗地段動工,實驗結果頗為滿意。1929年11月,馬其諾再次出任陸軍部長,經過多方努力終于促使國會在1930年通過了防御工程的預算撥款,于是防線全面動工。1935年底綿延數百公里的地下鋼鐵長城基本竣工。
馬其諾防線是一戰法國軍事理論發展的產物,是法國戰略思想的體現,它的建成及軍事領導人不恰當的過高估計又對前者產生了極大的反作用。20世紀30年代法國的部隊建設、軍事學說、軍事訓練及戰爭計劃無不帶有馬其諾防線濃重的影子[4],也具有鮮明的貝當式特點。最終,這道法國人自以為堅不可摧的鋼鐵堡壘被德國人的坦克以戲劇性的方式從旁繞過而成為擺設,將坐擁“歐洲最強陸軍”的法蘭西帝國置于納粹的鐵蹄之下。
三、建立維希政權
如果說貝當元帥墨守成規的軍事態度所造成的結果是一次戰爭的失敗,那么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表現出的政治態度,卻在那個硝煙彌漫的時期極大地影響了民族的命運。
1940年6月25日,貝當授權查理·亨茨格將軍作為法國代表與德軍凱特爾元帥簽署停戰協議,希特勒一再要求協議簽署的地點定于貢比涅森林中一戰德國向法國投降的那節廢舊車廂,這對于整個法蘭西無疑是莫大的恥辱,但是貝當默默地接受了,連同德國的全部苛刻條件:法國必須割讓巴黎在內的三分之一國土;法國政府必須每天為德國占領軍支付3億法郎的占領費;法國的空軍、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法國政府必須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與德國保持一致[5]。停戰協定簽訂后貝當在非占領區的法國中部小城維希建立政權,并出任政府元首。
在眾多人看來,貝當的這一舉措是難以饒恕的投敵叛國,的確歷史上大部分對于維希政府的評價也是離不開“傀儡”“懦弱”“背叛”這樣的詞語,但是,一切站在旁觀者位置上做出的評論都不是完全準確的,因為我們并沒有經歷當時的情況,也不了解當事人做出選擇之時面對的是怎樣的壓力,于是我們很容易先入為主地將我們自己的價值觀附加于歷史事件之上,而缺乏換位思考和更深一層的剖析。二戰中,貝當元帥所表現出的政治態度,是每一個在戰局中處于劣勢的國家所必須具有的,這不是說被侵略的國家只能委屈投降,面對侵略和戰爭的失敗必然會產生多種戰爭態度,或血戰到底,或寧死不屈。但是當處于全面劣勢,現有力量已經無法與敵人一戰的時候,貝當元帥這樣的態度則為必須。明知是以卵擊石,帶來的只有無謂的犧牲,倒不如做出一些暫時的退讓換取重整旗鼓,卷土重來的時間和機會。勾踐臥薪嘗膽自是這樣的道理,中國抗戰前期張自忠將軍也是以這樣的緩兵之計與日本人周旋,然而這樣的角色注定是悲劇性的,他們為保國家不至于落到亡國滅族的地步而向敵人做出妥協,背負起的卻是賣國賊的罵名。自忠將軍尚有機會抱必死之決心上陣殺敵,終得馬革裹尸還,洗刷恥辱,是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中央政府得以用空間換取時間組織反攻。相比之下,法國從戰敗初期便被德國全面控制,維希政府所謂的非占領區其實也是任德國人擺布,貝當元帥年事已高,這一切已不允許他可以得到如張自忠那樣的平反機會了。他是處在臺面上的人物,自然無法在納粹的監視之下組織反抗,對抗德國人的工作是該交由戴高樂和自由法國去完成,貝當所做的是保護好法國人民不受戰火的摧殘,他沒有對希特勒唯命是從,盡自己有限的力量為國家日后的光復做出一份貢獻。
希特勒曾經要求貝當組織艦隊攻擊英國海軍,他斷然拒絕了,主持維希政府的時候他一直秘密地與英國保持著聯系,從沒有清剿國內的反抗勢力。以退讓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挽救更多的生命,這就是貝當元帥對于戰爭的政治態度,他簽署了停戰協議,但是并沒有成為納粹的幫兇。
對待任何事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態度,做出自己的選擇,于戰爭這樣沉重殘酷的主題也不例外。然而戰爭相較于其他事物又具有其特殊性,我們所面對的大多數情況是發生在和平的環境下,這時對于一個人態度的評價應當出于人類社會所形成的法律、道德等準則,但是在戰爭背景下,這些準則并不能完全地適用,因為在戰時,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其行為態度在受到法律、道德約束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也應取決于對生存的考慮。因此,當我們研究戰爭中的行為和對于戰爭的態度時應當多一些設身處地想一想,不要一味地將穩定時期的社會準則作為評判是非的唯一標準,我們需要看到的不僅僅是行為本身,更重要的是明確其結果與影響。
在民族危機存亡的時刻,貝當元帥通過退讓避免了人民不必要的犧牲,但他并未完全趨附敵人。當一個民族在戰爭中潰敗,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是更為理智的,但是直接面對納粹,他無法也無力組織反抗,這樣的角色注定是悲劇性的,必然會背負歷史的罵名,戰爭結束后貝當元帥作為戰犯受審,最終被流放荒島。
參考文獻:
[1]Charles de Gaulle,Mémoires de guerre Ⅲ:TomeⅠ[M].L'A
ppel ?Pocket,1987:78-79.
[2]Henri Michel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les succès de lAxe(1939-1943)[M].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77:
153.
[3]A肯普.馬其諾防線,神話與現實[M].倫敦:倫敦出版社,1981:17.
[4]楊凱二戰前法國軍事戰略透視[J].學術界,1995(4):47.
[5]魏文剛,李亮,樸虹.從“民族救星”到“叛國賊子”——亨利菲利普·貝當元帥充滿爭議的一生[J].環球軍事,2009(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