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大學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形態是現代大學的靈魂。而文化自覺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理應是現代大學文化進行反思的新視角和現代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走向。新時期建設大學文化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體現在對大學文化歷史地位的清醒認識、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甄別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文化使命的勇于擔當四個方面。用文化自覺指導大學文化建設,并以此不斷強化大學人的人文素養是大學實現雙贏目標的有效保障。
關鍵詞:文化自覺;大學文化;文化建設;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101-02
大學是優秀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實踐基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學必須敢于迎接挑戰。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大學文化,通過文化傳承與實踐創新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
一、大學文化:高等教育的靈魂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人類心靈的美好寄托。作為人類社會“基因”的文化,它是我們生命個體得以存在和延續的重要精神支撐,也是我們人類社會整體進步與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正如馬克思主義所認為的那樣,實現由“社會人”向“文化人”的轉變是人類“邁向自由”的關鍵一步。無論在遠古社會抑或是近代社會,對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一直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而人類文化的創造、傳承和創新主要是靠教育這一形式來實現和完成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這么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定位在文化領域的文化活動,是一種人文化的生命活動,即教育是文化教育。也就是說,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務主要是甚至就是靠文化來完成的。說到底,“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就是“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實施場所的大學有義務也有責任建設和發展自身的文化,因為從本質上說大學是一種以傳承和創新文化為己任的功能獨特的文化組織,文化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靈魂。著名學者王冀生就曾指出:“現代大學應當全面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育人和文化引領的重大文化使命。”[1]因此,優化高校校園人文環境,進而為育人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不僅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更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現實目標。
大學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形態,它是“以大學為載體,‘大學人在對知識進行傳承、整理、交流和創新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與大眾文化或其他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文化系統”[2]。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這段時期,我國的大學文化的研究和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容、任務、目標和原則等都得到了充實和完善。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網絡信息化的發展,大學自身發展的環境亦趨復雜化,大學文化自身的建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大學人文精神的滑坡,辦學目標的功利化,辦學特色的個性缺失,學術氛圍的官僚化氣息嚴重都使大學文化的建設舉步維艱。面對日益復雜的環境和前進道路上的挑戰,大學如何才能推動自身文化的持續發展,如何以文化自覺的視野來看待大學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擺在每一位大學人面前的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
二、文化自覺:大學文化反思的新視角
文化自覺作為一項帶有時代特色的學術性和前瞻性課題,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學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會上正式提出的,也是他在反思畢生學術思想歷程中對社會文化的人文價值所做的有益探索。他指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3]據此可以看出,費老所倡導的“文化自覺”不等同于“文化的自覺”。稍做辨析不難發現,“文化自覺”更側重于其“自覺”主體對自身文化能動性的覺悟和覺醒,而“文化的自覺”似乎就帶有對文化主體受動方面的牽強。如果對一個已被提出來的并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命題只是做字面意義上的爭論和探究,勢必會有本末倒置之嫌,尚且我們也并非是文字學家或語言學家。但不難發現,究其實質而言,文化自覺就是人們對自身生活環境中文化的一種覺悟和覺醒。這種覺悟和覺醒,既包括對自身已有文化的重新審視,也包括對外來文化的自覺認知。正是基于這一審視和認知,文化自覺已內化為人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力量,促使著人們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強烈向往,激勵著人們對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不懈追求。
當然,這種精神力量也應成為建設和發展大學文化的內在推動力。文化自覺是新時期我們進行大學文化建設的歷史和邏輯起點,也是21世紀我國大學文化建設應有的新視角。大學文化的建設需要大學自身的“文化自覺”,大學的這種文化自覺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從現實校園文化和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二是還要不斷探索文化建設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尋求大學文化“共性”和“個性”的結合點。如果大學沒有這種文化自覺,大學文化的建設發展以及育人目標的實現只能是夢幻的泡影、空中的樓閣。今天我們進行大學文化建設,必須要有這種高度的文化自覺,憑借這一文化自覺的精神力量,不斷自覺認識大學文化的歷史地位、自覺把握大學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提升大學文化的甄別能力、自覺擔當社會文化發展的時代使命,以大學文化的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塑造文化自覺,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走向
1.自覺認識大學文化的歷史地位是建設大學文化的現實基點。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深化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增強大學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實現大學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大學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筑魂”和“守魂”來進行相關的教學與科研等活動,并能夠在此基礎上樹立“文化育人”的科學理念,使之真正成為凝聚大學人思想共識的精神紐帶。通過大學文化的建設,能夠不斷營造溫馨祥和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斷優化沁人心脾的校園人文環境,借以啟迪心智、陶冶情操,使每一位大學人獲得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升華。也只有認識了建設大學文化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大學的文化建設才會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如果我們不能夠重視或者忽視對大學文化重要歷史地位的自覺認識,僅僅是盲目地就育人談育人、就文化談文化,毫無任何新意,勢必會引起青年大學生對大學文化建設的反感,造成其內心文化恐慌和文化危機,以致文化素養偏低,性格畸形發展,當然也不利于大學今后的發展。當然,我們也要克服文化自滿和文化自大的心態,樹立全球化的新視野,站在文化自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大學文化的未來走向。我們要認識到,“當代大學文化建設要實現的文化自覺,應該是一種開放的、科學的、包容的,海納百川的文化自覺。”[4]也就是說,在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全球化浪潮中,我們只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開放包容的胸懷重新審視大學文化的歷史地位,既不自卑也不自傲,積極傳承頌揚優秀傳統文化,有選擇地揚棄西方外來文明,以良好的心態參與大學文化建設,使文化真正成為大學人自身成長發展的一種內在需要和身心修養。
2.自覺把握大學文化的發展規律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動力支撐。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存在與發展的特性和規律。文化作為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也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性。所以只有充分把握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學文化的建設發展才會有的放矢。一方面,我們的一切文化創造都根植于社會生活實踐,所有的文化形態都隸屬于社會意識,并由一定的社會存在所決定。大學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衍生于社會文化卻又不等同于社會文化,它是高校師生員工以大學為載體在對知識進行創造、傳承、整理、交流和創新過程中形成的與大學有密切聯系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的集合體。據此可知,大學文化建設必須立足于大學現實生活,在遵循一般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大學文化自身發展的特有規律,并將文化創造、傳承和創新融入高校教育科研的方方面面,以期迸發出大學文化“百花齊放”的景象。另一方面,一切文化的創造建設和創新發展都是階段性與長期性的統一。我國的大學文化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建設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探索過程。經過近二十年不斷深入地研究,在大學教育的理念、使命、目標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大學文化建設也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就。新時期對大學文化的研究依然方興未艾,大學文化的建設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大學人的關注和認同。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大學文化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協調問題的凸顯,大學文化建設體制、機制的不健全,學術官僚化、管理行政化限制了大學文化發展的自由空間,這一系列的現象都使大學文化建設負荷重重,使大學文化建設任重道遠。
我們只有自覺把握大學文化建設發展的客觀規律,緊緊依靠大學自身教學科研等文化活動來推進大學文化建設,面對眼前成績不驕不躁,面對未來道路不憂不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和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融入建設發展大學文化的大潮之中。
3.提升大學文化的甄別能力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精神實質。文化整合和文化批判是先進文化應有的精神特質,這種精神特質體現出一種文化甄別能力,即對文化進行擇選的哲學思辨能力。要知道,“對于大學文化,同樣需要從哲學的視角進行思考,以提升大學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刻性、批判性與前瞻性,這是大學文化自覺的體現,也是促使大學文化建設沿著理性方向前進的重要保障。”[5]不可否認,大學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子系統,大學文化的建設也是一項動態開放的系統工程。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背景下,多重價值觀念、思想觀點等潮水般涌入高校校園,對大學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選擇產生雙重影響,也給大學文化的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種復雜的內外形勢,建設大學文化更要從哲學的視角進行理性思考與合理的批判選擇以提升大學自身文化的甄別能力。提升大學文化的哲學甄別能力,我們一方面要堅決取締傳統文化中帶有封建糟粕性的文化成分,繼承頌揚“天人合一”“革故鼎新”等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進而強化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要堅決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警惕其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對大學文化建設的沖擊,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要汲取其文明合理成分“為我所用”,進而開辟新時期大學文化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而這種對傳統和外來文化的揚棄,既體現出一種哲學思維,也恰巧反映了大學文化自身所具備的一種文化甄別能力,這種文化甄別能力也正是建設大學文化所應有的精神實質。它帶有一種文化自覺的意味,要求大學人能夠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中識辨不同屬性文化間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汲取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充實大學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在文化多元化更為突出的高校校園,這種文化甄別能力也正是促進大學文化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
4.自覺擔當社會文化的發展使命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價值訴求。文化上的擔當,體現出一種責任,也折射出一種使命。我國現代大學自建立之日起,就擔負著發展社會文化的歷史重任。“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等清華、南開校訓,無不體現出一代代大學人在大學文化指導下追求人文真理、勇于文化創新的求是精神。可以說,引領社會文化發展進步一直是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理想目標和價值訴求。誠如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那樣:“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6]這也就進一步說明了大學在傳承和創新文化方面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大學文化上的創新產生于激情驅動下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思維,這種文化自覺意識和思維不斷激發著每一位大學人的創新活力,使其以知識創新帶動文化創新,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大學文化建設之中,同時自覺地承擔起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使命。
總之,文化自覺是實現文化創新的關鍵一步,而文化創新是促使文化自覺的力量源泉。文化的發展需要文化創新,文化創新引領著文化的發展。用大學文化創新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能夠在傳統與現代、先進與落后、本土與外來、一元與多樣的思想文化中清醒認識大學文化的歷史地位、準確把握大學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大學文化甄別篩選能力,構筑大學文化的精神高地,使其自覺地擔當起促進社會文化發展的,并在這一過程中完善大學文化自身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王冀生.大學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存在[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20.
[2]王智平,李建民.大學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7.
[3]費孝通.論文化和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4]鄒小萍,婁坤,廖女男.大學文化創新發展路徑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92.
[5]胡顯章.以高度文化自覺加強大學文化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19.
[6]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