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哲明 呂冬詩 嚴汝建 孫世鈞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行業特色型大學從隸屬關系到內部治理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產生了迷茫、困惑和不適應等問題,如何提高其辦學水平,更好實現大學功能,提升社會貢獻度和滿意度,是擺在每一名高教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本文從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發展歷程入手,深入分析行業特色型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特點,結合經濟社會新常態下高等教育的新特征,提出提高行業特色型大學辦學水平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行業大學;特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099-02
引言
近年來,行業特色型大學因其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為國家和行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機制的深度變革,行業特色型大學面臨著如何在新常態下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的現實問題,需要準確把握行業特色的內涵,在機遇與挑戰中找到提高辦學水平的有效路徑,為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順利實施探索有益經驗。
一、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內涵及特點
談及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內涵,首先要明確行業的定義,行業是指從事國民經濟中同性質的生產或其他經濟社會的經營單位或者個體的組織結構體系的詳細劃分,如林業,汽車業,銀行業等。顧名思義,有行業背景的大學就是國家根據經濟及行業發展需要設立的隸屬于行業部門管理,主要面向行業服務的大學。而之所以名曰行業特色型大學,就是因為有行業背景的大學在辦學過程中,由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各方面與行業的緊密結合而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這種特色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從嚴格意義上講,行業特色型大學并不是一種大學的類型,只是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因為特定目標建設并逐步形成了一種大學群體,或者一所大學為了生存發展而采取特定戰略逐步形成了固定服務面向。筆者較為贊同著名教育家潘懋元等對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定位,即以行業為依托,圍繞行業需求、針對行業特點為特定行業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大學或學院[1]。
縱觀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歷程,多是從1952年國家院系調整時由綜合性大學的院系分離出來,又在1998年國家調整撤并部門所屬學校管理體制改革中發生隸屬關系變化,在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總體呈現如下特點:一是緊扣行業特征設置學科。行業特色型大學普遍以行業的形態作為學科設置的依循,通過對行業背景學科多年集中的建設,每一所學校都擁有若干個代表國家先進水平和戰略需求的特色學科與優勢學科,使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依據行業發展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行業特色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定位在為行業培養各類專門應用型人才,課程的設置也多參考行業實際需要,培養的畢業生特別是特色學科專業的畢業生多流入行業就業,成為推動行業發展建設的重要力量。同時,科研工作也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承擔的任務主要受行業部門直接安排或在行業申請,具有較強的應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三是大學文化具有深刻的行業烙印。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情況深受行業影響,其發展速度直接體現行業發展狀態,所以,這種緊緊依附的服務狀態使行業特色型大學在多年的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明顯行業特征的辦學思想、辦學定位、校風校訓等大學文化。
二、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行業特色型大學在緊緊圍繞行業的建設過程中,不僅為行業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在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與優勢,成為其立足之本。當前,行業特色型大學不僅迎來國家和行業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還面對原有內部治理結構和發展模式與社會需求期待不相符、不適應的新挑戰。
(一)行業特色型大學面臨的機遇
1.國家高等教育體系將特色辦學提到更高位置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2]這是國家從戰略的高度將特色辦學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說明中國高等教育要克服“同質化”傾向,每一所大學若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明確自身定位、打造自身特色。而在這方面,行業特色型大學因為具有深厚的特色辦學基礎,勢必在競爭過程中擁有更多優勢,所獲取的重視與支持也會更加突出。
2.國家發展戰略給特色辦學提出更高要求
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2015年,國家推出《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提供綱領。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更是為各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各行業必將努力把握機遇實現快速發展,而行業特色型大學由于提供思想、智力和技術支持,在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中也將被賦予更高使命,對其發揮的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行業特色型大學面臨的挑戰
1.與行業的緊密程度降低
1998年,國務院出臺《關于調整撤并部門所屬學校管理體制的決定》,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管理體制發生巨大變化,一部分劃歸行業部委管理,一部分劃歸教育部管理,一部分劃歸地方管理。無論何種劃歸方式,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的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使行業特色型大學與行業上下級原本緊密的紐帶關系發生斷裂,新的隸屬關系致行業特色型大學在經費、項目、政策等方面無法獲得原有一樣的青睞和支持,使得其既面對與原有行業聯系日趨松散的困惑,又面對在新的隸屬關系下無法獲取足夠資源的尷尬。
2.開放與競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
行業特色型大學由于長期依附于行業,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大多直接受到行業的指導和安排,“受指令性”思維較為牢固,競爭超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行業特色型大學在劃歸新的管理關系后,管理部門無法像原來一樣繼續提供從宏觀到微觀全過程的指導和安排,原有“等、靠”觀念和“完成指令”性質的工作模式不僅無法適應新的隸屬模式需要,而且在開放的市場競爭中很容易被其他大學趕超,如果不盡快以新的觀念和姿態轉變自身發展模式,爭取更多資源,將輕易被歷史淘汰。
3.學科體系設置不均衡
行業特色型大學一般都擁有1個以上在國內乃至國際領先具有較高水平和聲譽的學科,學科體系與行業密切相關,且設置偏重于應用性。但是,行業特色型大學一般不注重數學、物理等基礎性學科的建設,要么設置不全,要么實力偏弱,嚴重影響了基礎研究能力,進而制約應用研究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還有一些行業特色型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管理部門的干預,盲目追求學科設置“大而全”,新增了一些與特色毫無相關的學科,不僅整體學科設置不成體系,又因為新增學科使得原本對特色學科有限的投入被稀釋,產生“特色不特”的困境。
三、提高行業特色型大學辦學水平的有效路徑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下,各行各業正由原有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如何提高辦學水平,以更好服務行業區域發展,是每一所行業特色型大學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堅持特色戰略
特色是行業背景高校的立足之本,而辦學特色的核心在于有特色強、水平高的特色學科體系[2]。行業特色型大學要在宏觀把握國家戰略及行業需求,微觀把握辦學實際的基礎上,對自身學科布局進行優化調整,形成以特色學科為核心、相關學科為支撐的學科體系,實現特色學科與相關學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格局。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明確“有限的資源投到何處”的問題,以激發基層學術組織活力為切入點,以經費支持、權力下移為抓手,以特色學科率先發展實現若干個方向國內乃至國際領先,聚集到更多高層次人才、產出更多高水平成果,以此帶動相關學科的整體升級進步。
(二)堅持人才服務戰略
人才是第一資源,掌握了人才服務戰略的主動權,就等于抓住了立足行業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牛鼻子。一方面,行業特色型大學要將人才培養工作作為一切工作的核心,將行業發展需求與自身辦學實際有機結合,制定或修訂出思路超前、規劃科學、符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要以高端的站位瞄準行業戰略需求,充分吸收行業意見和建議,將行業發展涉及的前沿理論與思想納入課程體系之中,使畢業生掌握更多行業前沿技能,更好地進入行業、服務行業,若干年之后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骨干力量。一方面,要面向行業重大需求,積極培育具有良好文化氣息的學術團隊,進一步明確服務行業的定位以及聚焦培育的重大成果,積極選派教師和研究人員深入行業,進行思想和技術交流,為行業破解技術難題、攻堅重大項目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堅持產學研聯盟及協同創新戰略
產學研合作是行業特色型大學密切行業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國家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產學研合作提供支持和平臺。所以,行業特色型大學要打破單方面依據自身力量辦學的思維與行業的其他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實現全方位的產學研合作,各方之間要積極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支撐下,實現人力資源、核心技術、文化傳統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要通過產學研合作與協同創新,使各主體的創新要素在運行體系中優化組合、共同發展[3],以此促進行業特色型大學視野開闊、資源拓展和技術提升,以更高層次的平臺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以此更高服務地方和國家科技進步、經濟及社會發展。
四、結語
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發展事關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大學自身更新思想觀念、轉變發展模式,以更加開放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國家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中,還需要國家從頂層設計層面謀劃好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分類建設與分類評價,為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發展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支持與服務。筆者認為,行業特色型大學一定會抓住機遇、實現跨越,為國家改革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潘懋元,車如山.行業特色大學在高等教育中地位與作用[J].大學教育科學,2008(2):11-14.
[2]席楨.行業背景院校本科人才培養特色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3]劉本盛.打造產學研聯合平臺,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J].中國科技產業,2004(8):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