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左寶霞
摘 要: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草藥作為中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目的論把翻譯定義為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主要原則有“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誠原則”,可以很好地指導中草藥的英譯,促進中醫學的對外交流。
關鍵詞:中草藥;目的論;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097-02
引言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理念越來越為西方人所接受和認可。探索中醫學的英譯策略對中醫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和傳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中醫學的用語具有高度的語義概括特征,并且在表述結構方面極為簡潔,加之中西文化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使得中醫學術語的翻譯并非易事。中草藥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同樣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翻譯人員在將其英譯時應選取適當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只有恰當的翻譯才能達到宣傳傳統文化、促進中醫學對外交流的目的。
一、目的論概述
目的論起源于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是該理論學派最重要的理論。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翻譯活動的日益頻繁,各種文本類型的翻譯要求都明顯增加,其中科技翻譯變得尤為普遍,德國的功能派應運而生。隨后,其代表人物之一的維米爾(Vermeer,HansJ.)提出了功能主義翻譯學派的核心——目的論。
目的論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準則,關注的是“譯作的目的”,其主要觀點如下:1)翻譯是一種基于原語文本的有意圖的、人際間的、部分通過語言媒介實施的跨文化互動行為。作為一種有目的的互動行為,翻譯有意圖性。翻譯的意圖性體現翻譯活動的參與者所要達到的意圖。2)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在這三個原則中,目的原則是第一位的,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從屬于目的原則,忠實原則從屬于連貫原則。3)翻譯行為的發起者確定翻譯目的,規定翻譯要求。譯者應根據翻譯要求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制作出目標文化的文本,以表達原語文化文本接受者的交際意圖。4)翻譯的標準應當是合適,而不是等值。
二、中草藥名稱的特點
中草藥主要以植物藥材為主,其歷史悠久,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同疾病做斗爭的實踐中認識的,并用于預防和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中草藥的命名方式多樣,有以入藥部位命名的:如橘核,橘紅,蘆根,首烏藤等;有根據其形態特征命名的:如水牛角,土鱉蟲,懷牛膝,狗脊等;有依其氣味命名的,如苦參,苦杏仁,酸棗仁,魚腥草等;有根據顏色命名的:如赤小豆,白芍,紅花,金銀花等。由于中草藥多以天然植物為主,所以一般情況下,其藥名常直接取用于原產物名,這也是中草藥名稱大都短小凝練,但在內容上卻承載了濃厚的中國本土文化的原因。
三、目的論與中草藥翻譯策略
與傳統的“等值觀”不同,目的論注重的不是譯文與原文是否“完美對等”,而是強調譯文應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以譯文的預期功能為目的,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法,也就是說譯者必須能夠針對特定翻譯目的選擇特定的翻譯技巧與策略。中草藥名稱的翻譯是為了傳播中國醫藥文化,使其能夠被國外醫務工作者和相關人士所了解,并促進領域內的學術交流,因此原文語言意義的“準確表述”與原文文化內涵的“忠實傳達”以及譯文形式與風格的“整齊劃一”是中草藥的翻譯要義,而這正與目的論視角下的“目的原則”“忠實原則”及“連貫原則”不謀而合。
(一)以“目的原則”為指導
以直譯為主的翻譯策略能夠較準確地傳達原文的語言意義。如前所述,中草藥名常直接取用于原產物名,因此這種譯法適用于該草藥所屬物種在中西文化中均存在的情況。比如將“生姜”翻譯為FreshGinger;將“鱉甲”翻譯為TurtleShell;將“羚羊角”翻譯為Antelope'sHorn等。在上述譯例中,“生姜”“鱉甲”和“羚羊角”均為中西方共有之物,因此原文的意義能夠在譯文中得到準確地再現,進而達到翻譯的目的。換言之,如果某物種只存在中方文化而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則不能采取這種策略。這種意義上的準確傳達確保了在譯文中提及此物或是在譯文讀者閱讀之后并不會出現不知所云的現象,使譯文讀者能在結合自己的日常經驗的基礎上較為合理而準確地理解原文所指的對象。可以說,這種翻譯策略在中草藥的翻譯中是較為常見的。例如:
桑葉 Mulberry Leaf
金銀花 Honeysuckle Flower
菊花 Chrysanthemum Flower
槐花 Pagodatree Flower
海藻 Seaweed
干姜 Dried Ginger
浮小麥 Light Wheat
大青葉 Woad Leaf
葛根 Kudzuvine Root
艾葉 ? ? ? ? Argyi Leaf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直譯都夠達成中草藥的翻譯目的。由于有些中草藥在命名上與其所指的實際含義本身并不是完全對應的關系,如果將其語言意義進行直譯必然會導致譯文與原文基本內涵的偏差。以“龍骨”的翻譯為例,“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的化石,如將其翻譯為DragonsBone,則雖然在形式上與原文達成一致,卻于無形中縮小了原文所指的內涵范圍,而這必然會導致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在理解方面的偏頗。在這種情況下,以直譯為主的翻譯策略顯然不能實現翻譯的目的,因此要另辟蹊徑。
(二)以“忠實原則”為指導
中草藥的名稱帶有濃厚的中國本土文化特色,因此其翻譯只有做到對原語文化的忠實才能達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對于譯語文化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中草藥名稱,在翻譯時應采用以意譯為主的策略,使原文所指的具體文化內涵在譯語中得以重現,同時要注意使譯語的結構與原語結構保持一致,以兼顧形式上的“準確傳達”。比如:將“半邊蓮”譯為ChineseLobelia;“半邊蓮”主產于中國以及印度以東的亞洲一些國家,在西方文化中并無與其完全對應的事物,因此翻譯時使用了描述性的語言將其產地與其在譯語文化中的近似物相結合,在文化內涵上做到了忠實于原文。又如將“丹參”譯為RedSageRoot;“丹參”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材,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細長,呈圓柱形,外皮為朱紅色。在將其英譯時,譯者充分考慮到了它的上述特征,將它的顏色和外形特征等體現在譯文中,最大限度地將原語文化保留在譯語中,實現了對于原語文化內涵的“忠實”,達到了傳播文化的目的。這樣的譯法通常適用于某藥材在國外少有甚至沒有的情況,并且在翻譯時應將其主產地保留在譯文中。如下所示。
大棗 ChineseDate
當歸 Chinese Angelica Root
冬蟲夏草 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
桂枝 Chinese Cinnamon
雞內金 Chicken's Gizzard-skin
肉桂 Chinese Cinnamon Bark
山藥 Chinese Yam
五倍子 Chinese Gall
(三)以“連貫原則”為指導
連貫原則包含兩方面的內容——語內連貫和語際連貫。語內連貫是指構成語篇的句子之間的深層語義關系;而語際連貫則是指譯文和原文在某種程度上的聯系。在中草藥的翻譯過程中,由于原語在形式上多為由兩到三個漢字組成的詞組或短語結構,彼此孤立、前后文之間沒有體現出明顯的語義聯系,顯然,語內連貫的原則在此并不適用。然而,譯文和原文始終存在某種程度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是語言形式上的也可能是語言風格方面的。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通過語言形式或文體風格的契合來實現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際連貫。就形式而言,中草藥名稱一般為兩字或三字表達,在英譯時也應保留這種形式特征,將其譯文控制在三詞以內。就風格而論,中草藥的名稱簡短而樸素,在翻譯時同樣要將這樣的風格特征重現于譯文中,在保證語義傳達準確且不打折扣的前提下避免使用過多的修飾性語言。譯例可參見上文所列。
四、結語
中草藥名稱的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是文學作品的翻譯,同時也有別于其他醫學類文本的翻譯。在選取翻譯策略時應充分考慮到翻譯的目的以及目標文本的目的,也就是目的論學派所提出的“目的”問題。將目的論的“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誠原則”應用于中草藥名稱的翻譯可以很好地解決所謂的“目的”問題,是目的論理論研究與應用翻譯實踐相結合的體現。
參考文獻:
[1]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
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Vermeer, H. Skopos and 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 Finland:O Finn Lectura Ab,1989.
[3]蔣林.中藥名及其功效語的漢英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2(4):55-57.
[4]李照國.中醫英語翻譯技巧問難[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9.
[5]位方芳.借鑒與挪用: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在中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2):63-67.
[6]謝竹藩.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Herbs in the Light of Skopos Theory
ZHANG Song, ZUO Baoxia
(Tianjin Tianshi College,Tianjin 3017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