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婷 張欣悅 李珍妮



摘 要:人文書籍的閱讀對于增強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素質有著積極作用。人文知識對于工科學生來說,一方面不僅能夠提高他們人文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對于思維的創新、專業技術的改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對于當前的工科大學生來說,人文書籍卻恰恰是他們不常涉及的領域。本文試圖通過調研來了解當前工科大學生人文類書籍的閱讀狀況,了解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人文閱讀;上海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167-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科大學生的人文書籍閱讀的程度影響到了人才的培養、專業技術的改進以及思維的創新。因此,對工科大學生的人文閱讀狀況進行研究具有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意義。本文對現有工科大學生的人文閱讀狀況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梳理,主要包括人文閱讀的重要性、工科大學生人文閱讀缺失的原因等內容。
一、現狀
近幾年來,復旦投毒案的出現以及高考文理分數線的巨大差異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社會對于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產生懷疑,因此工科大學生的人文閱讀狀況引起了教育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對工科類大學生的人文閱讀狀況做出了反思、調查和進一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閱讀對工科類大學生的重要性以及社會對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表一 ? ? ? ? 工科大學生精讀書籍
表一為我們對工科大學生精讀書籍做出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有53.23%的工科大學生的精讀書籍為與本專業相關書籍,而人文類書籍占工科大學生精讀書籍的31.34%,兩者之間有較大差異。
胡耀輝在《淺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中談到,現階段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主義的缺失,表現為功利主義,理想信念世俗化、功利化;另外,無論是高等院校的投資方向還是課程設置和專業安排,重理輕文現象嚴重,高校人文學科教師力量薄弱,大學校園沒能形成濃厚的人文氛圍。從圖一得到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絕大多數的工科大學生是為了“讀書”而讀書,閱讀書籍更多的是為了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或是通過考試,而非真正地靜下心來進行人文閱讀。
表二 ? ? ? 接觸人文類知識信息的途徑
在閱讀的方式方面,工科大學生人文閱讀趨于多元化,除了比較常規的自行閱讀學習和從大學課堂、學校圖書館接觸人文類知識,社交網絡也成為獲取人文類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文閱讀呈現出新時代的新特點,但是網絡文化具有兩面性,人們在獲取海量信息的同時,也會接觸到許多充滿負能量的信息。因此,網絡時代的人文閱讀對于大學生們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二、主要原因
關于工科大學生人文閱讀缺失的原因:賀如在《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及對策》中概括出工科大學生人文閱讀缺失的四個方面,分別為現行教育體制的不合理、過早文理分科的高考導向偏頗、高校忽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一)受功利主義影響學生自身重視程度不高
筆者在就“工科大學生對選修課的態度”的調研中發現,絕大多數的工科大學生在對待人文選修課的態度上,重視程度普遍不高。
圖1 工科大學生對于人文類選修課的看法
從圖中可以看到,只有31.84%的受訪者認為人文類選修課程值得選擇并且應該十分重視;有54.23%的受訪者只是為了學分而選擇這類課程;有5.97%的受訪者對于人文類選修課程的態度更為隨便;另有7.96%的受訪者表示不會選擇這類課程。
筆者認為,人文閱讀的缺失與當今工科大學生自身重視程度不高有關。一則受興趣因素影響;二則,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他們認為,人文閱讀就像是無用的東西,即便是選擇這類的選修課,也單純只是為了拿到學分而已。他們認為人文知識對自己的生活或是就業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與此同時,專業的理工科知識因其實用性強的特點,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一門技能,在今后脫穎而出。
(二)與重理不重文的社會風氣有關
在選擇文理課程上,學生群體也會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認為理科生比較“吃香”。廣大人民群眾普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學生群體選擇專業時,免不了受到“學理工科好,文科生不好找工作”的影響;同時,學生群體一來迫于長輩及社會輿論壓力,被迫低頭;二來,面對理工科專業就業機會多而文科少的困境,只好妥協。由此,重理不重文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三)與高等教育體制有關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個需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時代,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不論是從師資力量還是資金投入方面來看,都將重心投向于機械、化工等理工科領域,同時消減了大量的人文院系,忽視對于人文學科的建設;而之后的高等教育改革并未對此做出明顯的調整,使得人文素養的培養進一步缺失。
三、相關建議
關于工科大學生人文閱讀缺失的對策:趙輝,謝東坡,陳亞紅在《淺論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中提出應轉變觀念樹立長遠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評價機制,鼓勵個性發展。桂署欽在《論新時期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中提出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不斷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筆者提出了以下三個建議。
(一)培養對人文知識的興趣
要讓工科大學生進行人文閱讀首先就需要培養他們對人文知識的興趣,一旦大學生們對人文知識有了興趣,就會不斷地進行人文閱讀以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豐富了人文素養,就會對人文更感興趣,這會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要培養工科大學生對人文的興趣,大學在這當中應該可以起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工科大學或院校中,學校可以定期開展人文類講座,向學生推廣人文,讓學生對人文有更好的認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們對人文的興趣;學校也可以增加圖書館中人文類書籍的藏書量,以便學生借閱;學校方面可以考慮開設一些不同于往常的、能夠吸引學生的人文類課程。大學中還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就是社團,社團可以激發學生在某一方面的強烈興趣,學校可以開設更多關于人文方面的社團,這樣大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更可以在課后培養對人文知識的興趣。
(二)提高對人文修養的重視程度
對待一件事情,只有興趣是不夠的,要足夠重視,才會認真對待。首先重視起人文修養的應該是各個大學,學校重視了,學生自然也會重視起來。學校不妨將部分的人文類課程從選修課程劃歸為必修課程,學生們對待這些必修的人文類課程肯定會比對選修的人文類課程更認真一些;不僅是學校,老師也應該重視自身的人文修養。在教授同一門理工類課程時,一個有人文修養的老師和一個沒有人文修養的老師給學生上的課必然是不一樣的,有人文修養的老師在上課時會自然而然地將一些人文知識與課程內容相結合,滲透到這門課程中。
(三)逐漸改變重理輕文的思想
自古就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我國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社會上最緊缺也是最熱門的就是理工類的人才,導致了不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有重理輕文的思想,而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似乎讓這種思想更加根深蒂固了。要改變這種思想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首先上海市許多理工院校都開設了社會科學的學院,開始逐漸重視起人文教育了;而在社會中,那些招聘人才的公司也應該更重視應聘者的“文”而非單純的只看“理”。只懂得與數字、公式打交道,連最基本的怎樣與人相處都不知道的話,是無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
參考文獻:
[1]侯玉文,秦以欽,張立勇,易紅濤,路紅.當前工科大學生課外閱讀傾向分析及對策[J].武漢工學院學報,1990(6).
[2]穆乃堂.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淺論[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9).
[3]賀如.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石油教育,2005(6).
[4]王雪燕,張紹旭.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J].人力資源管理,2010(2).
[5]胡耀輝.淺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J].考試周刊,2013(65).
[6]賀如.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石油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