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摘 要:項目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項目教學 學生為主 互動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c)-0161-02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職業教育中,項目是指以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任務,它應該滿足下面的條件:(1) 該工作過程可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2) 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在一起;(3) 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的商業經營活動有直接的關系;(4) 學生有獨立進行計劃工作的機會,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5) 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6) 學生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7) 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僅是已有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且還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8) 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學習方法。現以其中一個課題《馬扎的加工》為例對項目教學法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說明。
1 項目特點
1.1 實用性
馬扎是百姓家中常見的可折疊坐凳,它經常出現在人們家居生活、生產工作、戶外釣魚等場合中。它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所占空間小、便于攜帶、實用性強等優點,是一種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
1.2 趣味性
興趣決定學習動力,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影響學習效率的主導因素,決定學習中的一切其他方面。由于馬扎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感受到了當普通木材棒料通過自己在數控車床、銑床的加工后轉變為可以坐的凳子;由一張平面圖紙在自己的手中變成了實物,體現了學生們的勞動成果,使學生充滿成就感。而且整個加工過程充滿了趣味性,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在今后的數控實習埋下了學習的種子,只要耐心教導、悉心呵護必定能夠有所收獲。
1.3 理實合一
本課題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制作馬扎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生活體驗去計算、下料、加工、穿線,還要結合上課所學完成圖紙識讀、繪制、編程、對刀、操作等,整個過程涉及知識包括機械制圖、機械基礎、公差配合、數控車、銑編程與加工、數控加工工藝等多種知識,最終加工出成品。
1.4 小組協作
該課題必須在規定課時內完成,并且需要數控車、數控銑加工的相互配合,這就給學生們提出了要求——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產品的加工,答案就是需要團隊協同合作。下料結束后,小組進行分工,部分成員進行數控銑削加工,部分同學進行數控車削加工,在加工過程中討論并確定批量加工的對刀方法,數車、數銑加工同學要經常溝通協調零件配合中的尺寸及尺寸精度控制、測量,以保證裝配時榫頭的配合緊密。
1.5 價值觀
我們課題的材料成本計算大約9元左右(包括木料,銷軸,螺母等)教學實踐中,適當提及機床加工成本,融入數控加工價值觀:數控車25元/h,數控銑床55元/h。顯然,相對于每只馬扎大約10~20元的市場售價,生產過程是“虧了”,但是通過自己制作,學生們除了能夠了解到馬扎從毛坯到成品的生產過程,還能體會到加工過程中勞動者所付出的心血與汗水,其中的艱辛與所得,并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學習如何節約成本以獲取最大的利潤。
1.6 審美觀
通過馬扎制作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在加工過程中留有一定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們自行決定穿線方式,穿線方式不同馬扎的外觀不同,找出符合大眾審美觀念的穿線方式,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產品外觀審美和設計能力。
1.7. 創新培養
創新意識是學習者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從而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一種心理取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本課題的實施環節中十分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
2 教學實施過程
(1)分析圖紙(討論法、講授法):根據圖紙結合學生所見討論馬扎的基本結構,使學生掌握馬扎的機械結構,零件下料尺寸、加工中應注意的問題、裝配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例如:榫頭的配合采用的方式是過盈、過渡還是間隙配合,原因是什么,加工方法的選擇、裝配的注意事項等。講授加工過程中所涉及的指令的編制方法。
(2)分組:將班級學生分組,并確定組長,明確組長職責。采用小組競賽制,在質量上和效率上名列前茅的小組將獲得獎勵。
(3)下料、準備工具:利用數控車床多棒料進行切斷。由組內數控車床操作掌握較好的同學進行下料。同時其他組員準備好所需工、量具。
(4)操作示范(示范、練習法):每臺數銑機床進行示范教學,主要內容為熟悉操作面板、程序編輯、程序運行、分中對刀、工件裝夾、刀具裝夾等操作。由組長監督,每名組員重復操作一遍。
(5)加工零件(討論法):組長分配任務,數控車、數控銑削加工同時進行,分工協調合作。
(6)裝配、穿線(討論法)
(7)總結評價:各小組馬扎加工全部完成后,先由每組組長自行評價整個加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的,學到的內容以及不足之處,然后各個小組互評,最后由老師進行全班性總結,獎勵表現好的小組,對學生處理不好的問題進行講解與解決。
3 項目適用教學場合
數控加工實習涉及機械制圖、機械基礎、公差配合、數控車床、銑床編程與加工、數控加工工藝、鉗工操作等內容。且在實習教學中,學生不受空間與課堂的限制,可以自由的相互交流,與教師互動,相互協作,學習熱情與效率都比較高,應用項目教學法對這種信息量較大的學習內容進行教學,學生的接受效果遠比在傳統課堂教學只動口不動手的要高出許多。
項目教學法,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追求的目標,或者說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得到這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各種能力。教師已經不是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學生具有90%的積極性。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了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在組織方式、知識排序方式以及知識習得方式上的有機融合。同時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充分發揮了實習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于探索,提高了學生的全面素質。
參考文獻
[1] 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胡慶芳,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