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燕等
摘 要:借助寧夏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系統分析區內不同類型大型變形構造在形成過程中與成礦作用的耦合關系,探討不同期次大型變形構造與礦產形成演化的制約關系。以期在宏觀上指導寧夏找礦工作,實現中國找礦突破戰略構想。
關鍵詞:寧夏 大型變形構造 成礦
中圖分類號:P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c)-0214-02
Abstract:With the aid of ningxia mineral resources potential evaluation results, System analysi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arge-sca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eralization in the area, discuss the restrict relationship of the different period time of large-scale deformation structure and mineral forming evolution. In order to guide the prospecting work in ningxia on the macro, realize a breakthrough in prospecting of China strategic thinking.
Key Words:Ningxia;large-sca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The ore-forming
構造是控制礦床形成和分布的一個基本因素,構造活動是成礦作用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說成礦物質是“源”,含礦流體是“介質”,則構造提供了礦質和介質得以遷移、匯聚的熱源、動力、空間場所和調整礦石沉淀所必需的熱力學條件,對于某些礦床的形成,構造更起到直接的、主導的作用。在具有足夠成礦物質和含礦流體的前提下,構造對成礦經常起到基本的、甚至是主導的作用。在區域成礦規律研究中,查明了區域成礦的地質構造背景,就能掌握構造-成巖-成礦的發展趨勢,認識構造體系的控礦作用,都是關鍵性的研究內容[1]。
大型變形構造即可作為控礦構造,控制礦產的形成、產出,又可作為容礦構造,為礦床的形成提供條件。
1 寧夏大型變形構造
大型變形構造是組成地殼的地質體在地質應力作用下發生空間位置和形態(結構構造)明顯改變所形成的、具有區域規模的構造變形的集合,包括了在同一地質應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種變形(變質)現象乃至相關的沉積盆地和隆起,是地殼受力情況的記錄[2,3]。
寧夏大型構造按主構造期的力學性質、運動學特征和變形深度(或剝蝕深度)及構造背景,劃分出華北陸塊區大型變形構造和秦祁昆造山系大型變形構造2大類。細分厘定出固原大型逆沖斷裂構造、海原大型逆沖斷裂構造、賀蘭山逆掩推覆構造、六盤山逆掩推覆構造、牛首山—羅山逆沖疊瓦構造、鄂爾多斯西緣逆沖疊瓦構造、香山逆沖—走滑構造和南西華山左行斜沖構造等8個大型變形構造。這些構造在形成、發展、深化過程中通過陸內、陸陸碰撞又形成了銀川新生代斷陷盆地、衛寧北山古生代前陸盆地和六盤山中生代上疊拉分盆地等3個盆地。
2 華北陸塊區大型變形構造與成礦
華北陸塊區大型變形構造主要有賀蘭山逆沖推覆構造帶、鄂爾多斯西緣逆沖斷褶帶和銀川新生代斷陷盆地,這些構造單元所控制的礦產資源主要為沉積型礦產,有煤炭、硅石等,金屬礦產貧乏。
2.1 賀蘭山逆掩推覆構造與成礦
該構造帶礦產資源的分布主要受上述構造格局及其相關層位控制而分布。就煤炭資源而論,主要集中在賀蘭山北部汝箕溝、石炭井和馬蓮灘一帶,含煤地層為下侏羅統延安組、下二疊統山西組和石炭-二疊系太原組。在煤礦區,主要發育一系列軸向NNE和近SN向的褶皺和斷層,并伴有EW向的斷層。由于與褶皺同方向的斷裂均為逆斷層,因而晚古生代含煤地層多呈不完整的向斜分布于斷層下盤,早古生代及其以前地層多位于斷層上盤。由此而顯示的構造對煤層分布與控制主要體現在前述的推覆構造體系方面,從而造成了該構造帶煤礦資源多分布于NNE方向逆斷層的下盤的向斜構造中。
磷礦礦產主要分布于賀蘭山中段,受下寒武統辛集組地層控制;硅石礦產主要分布于研究區中北部,受中元古界薊縣系黃旗口組地層控制;石灰巖礦床主要位于套門溝溝口等地,含礦層位為下奧陶統馬家溝組,金礦主要分布于賀蘭山北段,受賀蘭山巖群變質地層及古元古界花崗巖控制。
整體而言,該構造帶礦產資源主要受顯生宙地層控制,以外生沉積礦產為主,內生金屬礦產不發育,這些礦產的分布又受到顯生宙構造特別是中新生代構造格局的控制,而呈現一定的區域分布規律。
2.2 鄂爾多斯西緣逆沖疊瓦構造與成礦
該構造帶的礦產資源以煤炭為主,礦產資源的分布主要受上述構造格局及其相關層位控制而分布。含煤地層為下侏羅統延安組、下二疊統山西組和石炭—二疊系太原組。在煤礦區,主要發育一系列軸向近SN向的褶皺和斷層,構造對煤層分布與控制主要體現在褶皺和斷層方面,直接影響了煤層的發育和埋深。這些礦產的分布又受到中新生代構造格局的控制,而呈現一定的區域分布規律[4,5,6]。
2.3 銀川新生代斷陷盆地與成礦
資料顯示盆地內發育平行產出的南北—北北東走向、傾向相反的階梯狀陡傾正斷裂,為典型的地塹構造盆地。研究表明,盆地基底為寒武系、奧陶系及石炭—二疊系。盆地堆積中漸新統清水營組,下、中新統紅柳溝組、上中新統干河溝組等紅層和第四系沉積物??傮w上,古近系分布于正斷裂夾持的中央斷陷區,新近系及第四系則由深陷部位向東西兩側超覆。盆地深陷部位地層最厚可達萬米。初步勘探表明,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氣生儲條件,資源潛力看好。
3 秦祁昆造山系大型變形構造與成礦
3.1 牛首山—羅山逆沖疊瓦及衛寧北山前陸盆地與成礦
構造帶主要由逆沖疊瓦構造和前陸盆地構成。主要由下古生界和少量上古生界構成,發育有北北東和北北西向兩組斷裂和節理,沿兩組斷裂和節理充填有含銅石英脈出現。斷褶帶內出露地層主要有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其中金屬礦化大都出現在古生界地層分布區。該斷褶帶內發育東西向線形褶皺和同向斷裂,沿該組構造金屬熱液成礦較明顯,發現銅、金、銀、鉛、鋅多處礦化。
在該大型變形構造單元,金屬礦產類型主要為中—低熱液和表生氧化淋濾作用下形成的小型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小型金礦、小型銅礦和小型硫鐵礦,以及多個礦(化點),這些礦床(點)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衛寧北山地區,代表性礦床有中衛照壁山鐵礦、中衛金場子金礦和中寧銅鐵溝銅礦床等。依據控礦因素分析:鐵礦的賦礦圍巖主要為上石炭統土坡組羊虎溝組碎屑巖及灰巖及泥質巖,其次是下石炭統臭牛溝組石英砂巖、鈣質砂巖和粉砂巖,礦化受層間斷裂和裂隙控制明顯,反映了地層與構造兩種因素控制成礦的特點;金礦的圍巖主要為下石炭統前黑山組和臭牛溝組石英巖狀砂巖、鈣質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以及上泥盆統老君山組粉砂巖、砂巖和泥質粉砂巖,礦化受斷裂破碎帶控制明顯[7]。
3.2 香山逆沖—走滑構造與成礦
該構造帶主要由香山(斷塊)隆起和北緣前陸盆地構成,前緣的主滑斷裂為沙坡頭—煙筒山—窯山斷裂。香山隆起主要由下古生界淺海相碳酸鹽巖及次深海濁流沉積構成,其次是零星上古生界海陸交互相及陸相碎屑巖。局部有加里東期淺成脈巖發育,但規模不大。
該構造帶金屬礦產中銅、鐵均有小型礦床產出,代表性礦床有中衛腰峴子銅(銀)礦,石蓋溝鐵礦和顧家峴鐵礦,另外還有較多的銅、鉛礦(化)點分布。上述金屬礦床(點)在區域分布上主要受古生界地層和斷裂構造(特別是層間斷裂)控制,其中鐵礦(點)主要出現在奧陶系和石炭系兩個層位;銅、鉛礦化主要出現在奧陶系和泥盆系地層中,部分礦化在白堊系。另外該區還有較多的石膏礦、煤礦、石灰巖及粘土礦等沉積礦產分布。其中石膏礦受石炭系和第三系控制,煤礦受石炭—二疊系太原組和石炭系土坡組控制,石灰巖礦則分布在奧陶系馬家溝組和石炭系前黑山組地層中,粘土礦主要為新近系。
3.3 海原大型逆沖斷裂構造、南西華山左行斜沖構造—六盤山逆掩推覆構造與成礦
構造帶主要由南華山、西華山、黃家洼山、月亮山和六盤山等斷塊山及其間的中新生代構造盆地構成。沿該構造帶邊界斷裂帶上有加里東超基性巖和中酸性巖漿侵入。在南、西華山、黃家洼山,主要由中元古界構成,有金、銅礦化多處;在月亮山也有中元古界出露,但多被白堊系、古近系-新近系強烈覆蓋,僅出露在沖溝中;在六盤山一帶下白堊統碎屑巖、碳酸鹽巖中有銅、鉛礦化。
在該構造帶,分布有海原柳溝和馬場溝小型金礦床2個,金礦(化)點3個;銅礦(化)點10余個;小型鉛礦1個;小型硫鐵礦1個;白云巖和石膏礦各1個。在這些礦床(點)中,金礦化主要受中元古界海原巖群地層和剪切帶斷裂構造控制;銅礦(化)點主要受海原巖群地層和斷裂構造,下白堊統六盤山群和尚鋪組、李洼峽組地層控制;硫鐵礦化主要受中元古界海原巖群地層和剪切帶斷裂構造控制;鉛礦化主要與斷裂構造有關;白云巖和石膏分別與海原巖群地層和古近系漸新統清水營組地層有關。
4 結語
寧夏地處中國東、西兩個性質不同的構造地域銜接地帶,地質構造十分復雜,該文在全國資源潛力評價專項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寧夏大型構造的形成與成礦作用之間的關系,希望對寧夏找礦突破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潘桂棠,肖慶輝,陸松年,等.中國大地構造單元劃分[J].中國地質, 2009,26(1):1-4.
[2] 白生明,金學強,楊國安,等.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成果報告[J].銀川:寧夏國土資源調查監測院,2013.
[3] 葉天竺,張智勇,肖慶輝,等.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技術要求[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
[4] 李天斌.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逆沖推覆構造特征及演化[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6.
[5] 楊俊杰,張伯榮.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掩沖構造帶的基本特征.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逆沖帶構造與油氣[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6] 張進,馬宗晉,任文軍.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逆沖帶南北差異的形成機制[J].大地構造與成礦,2000,24(2):124-133.
[7]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