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闖
摘 要:我國歷史悠久,古建筑、古村落分布廣泛,多為木質結構和土木結構,火是其最大的威脅。構成古建筑的每一個元素都是歷史,每一塊構件的損毀都是無法彌合的損失,保護古建筑的行動無異于一場迫切而持久的戰爭。充分認識古建筑及古村寨的價值,增強保護意識,改善人防物防技防手段,既是保護看得見的有形建筑,更是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歷史傳承。該文針對云南的古建筑、連片古村寨提出火災預防和撲救措施。
關鍵詞:古建筑 古村寨 火災防控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c)-0047-02
2013年以來,云南省內先后發生多次古建筑火災。2013年3月11日,麗江古城光義街現文巷突發火災,燒毀民房107間,2014年4月6日,麗江束河街道龍泉社區一商鋪發生火災,致10間鋪面損毀。發生在迪慶州的獨克宗火災、大理巍山古城樓火災,更是引發全民的痛感、讓人扼腕嘆息。
同樣,連片古村寨也不容樂觀。2014年4月3日,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縣馬號鄉平扒村發生火災,造成45棟房屋被燒毀,12月12日,貴州省劍河縣有200年歷史的古村久吉苗寨遭遇了一場大火,大量特色民居被毀。2015年6月17日上午9時許,貴州省黎平縣龍額鎮德俄上寨侗族村寨發生火災,大火燒毀二十多戶人家的房屋。近年來,已有不少歷史悠久世代傳承的古村寨毀于火光之災,千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常在一場大火后蕩然無存,文化遺產一夜之間變成了歷史創傷。云南省有古城(鎮、村)28個,連片村寨356個,研究古建筑火災特點,探索防火和滅火措施,確保古建筑和古村寨的消防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古建筑、古村寨消防安全現狀
1.1 建筑材料和結構易燃
云南現有的古建筑及古村寨,產權分散,房屋分屬不同的業主,大多用于生活及生產經營,消防管理難度非常大。建筑大多為土木結構,建成年代久遠,木質干燥。多數建筑未設置封火石和封火瓦當,易受蔓延燒損。一些住戶堆積柴禾茅草等易燃物,屋頂和建筑內部長滿雜草,瓦片墜落,木質構件外露,極易被鞭炮、煙頭或飛火引燃。不少居民使用柴火灶,有的煙囪從易燃物中穿行而過,煙囪口與屋頂距離普遍小于50 cm,時常受高溫煙氣烘烤。村內主要鋪設架空電線,跨越易燃可燃屋面和建筑墻壁。一些居民用舊式鋁絲石棉線和花線作為輸電線路,電氣火災隱患明顯。很多山村晚間會點起篝火聯歡,這些古建筑的架構,與火柴堆類似,都是架空的,氧氣充足,木質又干燥,燃燒起來非常迅速。
1.2 基礎設施缺乏防控能力薄弱
古建筑及連片古村寨普遍存在消防車道不暢、無消防水源或消防水源不足、無自動滅火設施、消防設施嚴重匱乏等問題,一旦發生火災,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控制。許多文物古建筑遠離城鎮,有的甚至建在高山、峽谷,交通不便,距離消防隊較遠,一旦發生火災,消防隊鞭長莫及,不能及時到達現場,“遠水不解近渴”。而一些處在鬧市區的古建筑民居發生火災時,往往因為道路狹窄、交通不暢,消防車無法或難以進入現場施救,只能“望火興嘆”。大部分村民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培訓,看見火起,缺乏組織,亂作一團;擔心受火災波及,往往顧及自家、各自為戰。火災發生時,不會使用消防設施滅火,村民自發滅火往往盲目而混亂,爬上橫梁、立于危墻,十分危險。
1.3 旅游開發帶來消防風險
巍山古城樓租賃給商戶用于經營,這是發生火災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部分古鎮古村,從繁榮地方經濟的角度考慮,形成大量經營場所,產生大量經營行為,從而帶來越來越大的消防風險。因人員流動性大,節慶活動多,主要存在兩個挑戰:一是流動人員多,消防管控難度大。古建筑內設置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場所,絡繹不絕的游客進進出出。常住人口可以通過經常性的培訓宣傳增強安全意識,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但行云流水一般的游客,管理起來卻相對復雜,流動性越大,危險性越大;二是寺廟佛堂多,用火不規范。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大多是寺廟、庵堂等帶有宗教特性的設施,現代人到這些場所參加活動,用的還是傳統的方法:點香油、燃香煙、放禮花、炸鞭炮,火光閃閃、火星飛濺,越到節慶、廟會,消防安全壓力越大。
2 古建筑及連片古村寨保護措施
2.1 立法:頒布《古建筑保護法》
查有依據的全國性法律法規主要是兩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距今已經13年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在7年前實施。地方性法規有:山西省曲沃縣2010年出臺的《古建筑認領保護暫行辦法》,山西省2013年出臺的《文物建筑構件保護管理辦法》,貴州省榕江縣2013年出臺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廣州市2013年出臺的《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成都市2014年出臺的《歷史建筑保護辦法》等。
以上法律法規,全國性法規涵蓋內容多,針對性弱;地方性法規無法兼顧特殊情況。法律的缺失,導致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保護主體上,古建筑多頭管理及管理缺失現象并存。實踐中,除文物部門以外,還有宗教、文化等不少于20個部門使用和管理古建筑。二是即便是由專門機構保護的古建筑,受制于有限的保護經費,“以文物養文物,以古建筑養古建筑”成為多年來提倡的保護方式。
2.2 建隊:進駐消防隊
2014年底,公安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制定出臺《關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該研究者認為,消防力量可以采取三種方式:一是大規模的古建筑群,設立現役消防隊。比如故宮、布達拉宮消防隊;二是規模相對較小的古建筑群,設立混編消防隊;三是在零散規模小、距離城市較遠的古鎮、古村,組建政府專職消防隊或村村志愿消防隊,在古建筑附近或村寨內駐守,同時兼顧其他區域火災撲救。
2.3 強基:改善消防基礎條件
優化消火栓設施配置。針對古城(鎮)消防供水系統設計不合理的問題,按照“長遠建設、逐年改善”的原則,抓緊編制實施應急水源專業規劃,修建高位消防水池,鋪設消防管網,全面提高水源保障水平。優化消防車輛配置。針對古建筑區巷道特點,按照“小型、輕便、高效、靈活機動”的原則,購置輕型消防車,消防水帶、防火服等一批適合火災撲救需求的車輛裝備。有條件的文物古建筑可增設不同種類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等自動消防設施,以達到對文物古建筑火災的早發現、早控制。
2.4 布網:編織全民防控網絡
就古建筑及古村寨保護而言,可大力推行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建強網格員隊伍,擴大網格覆蓋面,督促指導網格員嚴格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職責,推行多戶聯防的鄰里守望模式,可以參照日本的“文化遺產市民營救隊”,發動和調動居民的力量。每個在古建筑區域從事生產經營、工作生活的人,都必須接受消防知識培訓;每個古建筑群中工作生活的青壯年,都必須加入義務消防隊,參與日常宣傳教育活動,參與初期火災撲救;每個古建筑群中的家庭和單位,都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滅火器材并責任到人,確保完整好用。
2.5 分流:為古建筑設立安全區
在古建筑內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租借或售賣用作商業用途的行為,一定時期內,還無法絕對避免,麗江古城,鳳凰古城,和順古鎮,包括燒毀掉的獨克宗古城,繁榮的基礎就是大量人員涌入,參與經濟活動和消費活動。該研究者認為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封閉核心區域。比如故宮的一些宮殿樓宇,是不對外開放的,嚴格地保護起來。二是輪流開放各個區域。古建筑群在一定時期內,并不全部面向游客開放,冬春季開放火災風險相對較小的部分,夏秋季開放火災風險較大的部分,把防控力量集中起來,減輕消防壓力。三是簡化古建筑功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把一些用火用電多的旅游附屬設施:飯店、賓館、購物、娛樂場所從古建筑群搬遷出去。
3 古建筑及古村寨火災的撲救
3.1 制定滅火疏散預案
公安消防部隊、政府專職隊或志愿消防隊等消防力量要加強對古建筑或連片村寨的六熟悉工作,制定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并適時進行演練,這是對古建筑使用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成效進行檢驗的有效手段,還是成功撲救初期火災的關鍵。古建筑管理使用單位應結合實際情況,尤其是要根據旅游旺季人員眾多的特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可能出現的火情進行研究,按最復雜、最不利的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周密詳細的滅火疏散預案。
3.2 古建筑火災的撲救
撲救古建筑火災要大膽實施下風堵截、內攻外堵、重點設防、分割滅火的戰術,并在實戰中貫徹小火早堵、大火巧堵原則,善于根據火災變化情況,機動靈活地使用或變換戰術。撲救初起火災時,要采取打快攻、打近戰的戰術,集中優勢兵力于攻擊點上,快速實施圍殲著火點的戰斗部署,猛打猛沖,速戰速決。滅火時選擇障礙少、煙霧小、視線好、能充分發揮水槍威力的安全陣地。在滅火同時還要阻止火災蔓延,在主要蔓延途徑上或重點部位,實施頑強堵截,截斷火流和高溫煙氣,不斷擴大戰果,逐步縮小燃燒范圍,最后一舉撲滅火災。
3.3 古建筑火災撲救的注意事項
古建筑一般都較高、坡度大、瓦面光滑,極難攀登,而各類構件也易塌落傷人,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滅火人員的安全。古建筑文物保存一般都有其特點,如木雕佛像、匾額等工藝品不防火,泥塑佛像、壁畫、古字畫等文物既不耐火也不耐水,瓷器、陶器雖耐火,但在高溫情況下驟然遇冷,也會受到嚴重毀壞。古建筑的特殊部位不能用水撲救時,管理使用單位應準備大量的干粉、二氧化碳等滅火器,保證充分的滅火劑用量。
當重要文物無法轉移時,應盡快用石棉毯或經防火處理的篷布對其實施嚴密遮蓋。要注意防止搶救出來的文物夾帶火星,特別是古建筑內的大量文物非常珍貴,有的屬稀世珍寶,價值連城,對此必須派專人看守,重點保護,應防止丟失,對于容易破碎和遇水可能破壞的文物古跡、彩畫等要輕拿輕放。文物轉移的地點應是不能再次受到火勢威脅的安全區域。
參考文獻
[1] 宋源祿.談古建筑的火災隱患及防火滅火對策[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04(12):11-13,45.
[2] 陸志華.麗江古城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及加強火災防控體系的思路及對策[J].硅谷,2013(17):146-147.
[3] 杜圣明.改善人居環境 提高少數民族村寨抗御寨火的能力——關于桂西北少數民族村寨消防工作的調查與思考[J].安全生產與監督2007(1):16-18.